查看原文
其他

多维并进 ,松山湖科学城技术创新“生态雨林”加速育成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优普莱科研团队经过四年研发突破金刚石生产制备“卡脖子”技术;广东清大同科环保“变废为宝”,以独家技术研制成低碳水泥、合成砂等产品;云创氢电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无人机氢动力系统,续航能力超过6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雨林”。一年时光,松山湖管委会多维并进,从科技人才培育、科研设备共享、政策扶持,加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松山湖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治理水平,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01


多点突破

技术创新蔚然成风


来到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广东清大同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伟雄正在沟通湖南郴州一个子公司的建设事宜。该公司预计8月份将进行试生产。


“多年的技术创新和迭代,终于走到市场,取得阶段性进展。”李伟雄表示,该公司利用固体废弃物解决资源缺乏的需求,以独家固废利用专利技术,实现诸如冶金固废、煤系固废、尾矿固废的环保利用,研制成低碳水泥、合成砂等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申请专利超过120项,授权33项。

“30来个人的团队,经过4年时间的研发,技术和产品已经成熟,我们公司未来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李伟雄表示,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创业氛围很好,公司在此已获得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

同样只有10人的创业团队,在松山湖人才大厦的办公室里,由知名院士领衔技术团队的广东云创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工业级无人机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市场空白和巨大机遇,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无人机氢动力系统——续航能力超过6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开始量产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预计企业年营业额将突破2000万元。”云创氢电创始人徐伟强表示,公司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领跑者。

这个无人机研发的团队自主掌握从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生产、装堆、系统集成到应用推广的专利工艺与技术,在燃料电池产品开发环节中融合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轻量化设计技术和西安交通大学院士团队的燃料电池高效水热平衡管理技术。

松山湖人才大厦


同在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大楼里,广东优普莱金刚石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经过四年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金刚石生产制备“卡脖子”技术。

广东优普莱金刚石技术有限公司的设备

在此之前,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退休教授邬钦崇在微波等离子体设备项目进行了20多年的研发。生产金刚石的等离子体设备正是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进展。

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成功上榜,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位列集群之中。技术创新成为其入选的关键因素。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梳理清大同科环保技术、云创氢电在松山湖科学城的技术创新之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深厚的技术背景,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之路上的最强动力之一。

这是松山湖科学城技术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自2005年起,松山湖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多家。

在2020年度第一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名单中,松山湖4家研究中心榜上有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松山湖科学城里,依托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的强大实力,正在急速生长着以技术创新驱动的众多企业,为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磅礴伟力。

截至2021年5月底,松山湖高新区累计授权发明专利7799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近17000件。松山湖的有效发明数量8695件。园区万人专利授权数、户均企业注册商标拥有量均居全市第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研人员



02


多维并进

培育技术创新的“生态雨林”

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科技创新生态是个“软环境”,却蕴藏着“硬道理”。源头创新成为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参天大树,而众多企业的技术创新则成为构成“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条件。过去一年,松山湖管委会从人才培养、科研设备共享等领域多维并进,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雨林”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2020年9月,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通过举办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认证培训、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完善科创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2020年11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揭牌。育成中心的成立,将在推动东莞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发展、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未来,将引进培育100家新材料企业,孵化一批高成长型企业,打造“松湖之材”品牌系列产业集群发展、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同时,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揭牌

科研平台是推进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2020年11月,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启动仪式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行,49家单位共3338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开放使用。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21个行业领域,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大型热真空试验系统、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业CT等一批高精尖仪器。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希望平台预约更加方便,测定结果反馈更快,方便我们科研实验的进行。同时在未来,借助于共享平台,也希望能够实现科研数据共享。” 东莞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科研人员高园园对此充满期待。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该社区设有200余个研发平台,拥有5000多台科研仪器设备,引入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及松山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两个重要的科技服务平台,建有2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孵化器、3个市级孵化器。

截至目前,社区第一批建设成熟、达到对外开放条件的创新工场共有5家,分别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智能制造创新工场”,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的“高分子材料创新工场”,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的“工业设计创新工场”,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的“机器人创新工场”,为松山湖科学城的技术创新增加强劲动力。

材料实验室创新工厂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的同时,政策同步“加码”。今年7月,《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出炉。

根据政策,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单个最高5000万元资助各类研发机构;单项最高300万元奖励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松山湖管委会对在松山湖注册设立的国家级或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给予5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


今年5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印发《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经费,对入驻企业提供新进驻租金、生产厂房租金、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补贴、举办活动经费、人才住房租金等方面给予补贴资助。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i东莞

编辑:张珊珊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通过验收!大科学装置磁极效应加速

入围国家战略平台一周年,松山湖科学城“立柱架梁”初现峥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创新松山湖

好看要点在看哦

Hi,你还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