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架起一座“铁索桥”,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应用的跨越,是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近期,松山湖出台《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下称“《办法》”),面向园区各创新载体精准施策,大力支持引进优秀科技成果产业落地、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开放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及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等,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下称“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团队实验室内,有一条由数十台设备组成的中试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百公斤级的正极材料,还有一千多个电池样品在测试设备上不停进行充放电等试验,检测新型电极材料的技术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团队是首批入驻实验室的创新样板工厂项目之一,主要专注于研究正负极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利用团队研发的新型电池材料,未来有望将锂离子电池能量提升40%,而成本降低30%,清洁能源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当前,实验室正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其中,通过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已累计引进优秀团队25个,注册成立产业化公司25家。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切实用好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等高端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松山湖科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办法》的出台, 着重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其中,产业化投资额度超过3000万元(剔除土地投入和各项财政补贴),最高资助500万元。除了大装置、大平台,松山湖还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也已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资源。其中,由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引进的马修泉博士,已带领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团队成立了广东国志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推动激光器与激光加工工艺迈入产业化道路。根据《办法》,松山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按照实际投资额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
恒通西交智能机器(广东)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主要从事3D打印、增材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当前,公司正结合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和材料方面的优势,不断寻找与传统产业的契合点,探索科研成果、科研人员与市场需求之间中间地带。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必不可少的途径,政策鼓励中试验证基地建设,有助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夯实基础。”公司总经理王小贝如此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成果转化并非易事,需要一个创新生态。当前,松山湖拥有良好的研发基础,可以进一步梳理整合存量资源。不仅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也支持各企业用好这些开放设备资源,让成果转移转化在松山湖变得更加高效、更低成本。
与此同时,在成果转化的发力方向上,他谈到,充分发挥现有载体作用以完善创新生态的同时,引进的企业也应当与现有的产业资源等形成优势互补。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方向发力建设,应该积极打造成为松山湖成果转化的优势领域。同时,在政策导向上仍需进一步攻克重要领域的难点问题。“松山湖要统筹资源,挖掘和发挥生态体系各方优势,着重建设几个独具特色且颇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建设了中子科学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不仅为实验室前沿与应用研究提供强有力保障,还为粤港澳周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
根据《办法》,松山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市内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合作,每家单位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牵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设公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最高资助5000万元;鼓励大企业等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生产或试验场景,最高资助200万元。2020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与广东群欣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群欣研究院,紧紧围绕“服务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的定位,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办法》的出台,是应时之举、有力之举。”广东群欣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董事房炯军谈到,政策涵盖科技成果落地、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活跃交易市场等方面,有助于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拥有新型研发机构12家,集聚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建设研发平台200余个……多方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下称“社区”),也已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高地。今年1月,“智能制造创新工厂”等五大创新工厂揭牌亮相,也将帮助更多创新团队把想法变成“产品”。
根据《办法》,为支持社区建设,松山湖鼓励入驻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建设创新工场,对承担创新工场建设项目的单位最高资助200万元。“成果转移转化本质上需要一个高效的研发体制机制。”正如陈东敏所谈到,研发基础、公共技术平台、资金支持、市场对接、人才智慧、高端服务等,都是完善成果转化生态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成果转化平台的不断完善,也将引导人才等创新资源汇聚而来。
当前,社区已引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松山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等人才培养及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劲支撑。根据《办法》,在完善服务配套方面,园区将继续支持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奖励引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实践等,让科技成果转化在松山湖不断释放新活力。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图片:康乐伟 黄政正
编辑:张珊珊 马新杰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科技政解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松山湖首次发布源头创新政策
▶科技政解丨松山湖惠普性补助政策出台,提升企业研发“含金量”
▶启动申报!最高奖励200万元,松山湖技术交易促进类项目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