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凡十年 松山湖答卷①|从创新引擎迈向科学地标



2小时01分09秒!近日,在2022柏林马拉松比赛上,肯尼亚传奇选手基普乔格再度夺冠并创造历史,将此前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提升整整30秒。


基普乔格所佩戴的运动手表,便是来自东莞松山湖的运动科技品牌高驰。创立于2014年的高驰,在近年可穿戴设备市场持续爆发的潮流中,作为新秀正崭露头角、成为圈内不少用户心目中的“国货之光”。

这是近年来松山湖科技创新实力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出圈”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间,松山湖持续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上不断勇闯“无人区”、多攀“凌云峰”、跑好“马拉松”

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科学大装置、大平台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增长到30家,华为终端、生益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纷至沓来,松山湖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3.93%提升至15.28%......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回望松山湖过去十年,从2015年跻身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在南粤大地奋进新征程中迈出了铿锵步伐,实现从园到城的华丽蜕变。


乘风起时,奋力鼎新。崭新的松山湖正在大湾区协同发展大局的东风中乘势而上,全面加快科学城“四梁八柱”建设,以创新驱动松山湖各项事业迈向新阶段。



创新深耕 万物竞发全链条创新生态塑造核心竞争力


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次点名松山湖,涉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对松山湖过去五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予以肯定。

成绩取得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过去十年,松山湖实现从国家级高新区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历史性飞跃,构建起了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紧扣国家赋予的定位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加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链有源头创新、有技术创新、有成果转化、有企业培育,再加上科技金融的支撑,形成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让科技能够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


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2018年4月揭牌成立以来,实验室不断加强实验室顶层设计,为搭建全链条创新链条布局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共四大核心板块,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距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不远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即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近4年来,注册用户超过3800人,其中大湾区的用户超过1/4,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左右,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研究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目前,松山湖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9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7个。规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58%,R&D占GDP的比例为15.28%。已经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歌尔智能、菲鹏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兴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加速布局或已经开工建设,加速迈向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



城市启新 共生共荣高质量城市配套迎“井喷”式丰收



9月24日,承载东莞松山湖众多“湖里人”期待的松山湖万象汇正式开业,迎来大批市民到场打卡。作为松山湖规模最大、定位最高、业态最全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万象汇云集华为智能生活馆、蔚来中心、西西弗书店等别具特色的门店,满足了市民购物、用餐、休闲娱乐的高质量需求。


松月文化广场8月初奠基,松山湖科学公园于近期动工,通湖礼廊二期景观提升工程示范段已在国庆前先行对外开放,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地块成功摘牌……金秋时节,松山湖科学城高品质城市配套建设迎来丰收季,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过去十年间,在全力推进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松山湖着力优化集学术、社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环境和高端人才“磁力场”。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气派的高楼大厦、宽阔的主干道,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年间,松山湖持续丰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市内涵,在城市大开发、大建设中融汇人文、科技、自然等众多元素,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去年以来,松山湖中心区全面推进通湖礼廊景观提升项目,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已完成;总投资超2.5亿元的松山湖科学公园工程项目也将于本月动工开建,拟打造为国际化滨水科学公园。

松山湖正加速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吸引一批批科学家、企业家等到此扎根成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松山湖共拥有就业人口19.57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


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环境,从生活配套到多元服务,宜居、宜业、宜研的松山湖科学城,正加速为海内外人才打造理想的科学家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与远方”。



英才汇聚 百舸争流科创新城人才“磁吸效应”日显


8月31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拍下了约60000㎡(约90亩)的住宅地块,这标志着松山湖第一个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取得最新进展。项目建成后,将供给约2250套高品质人才住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十年间,松山湖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与居民生活的“小确幸”紧紧相连,积极探索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进阶密码,发挥人才对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

《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2025年内提供近10000套人才住房。

松山湖已拥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两所高水平大学将于明年招生开学,在“家门口”享受一流高等教育,已在松山湖成为现实。

从松山湖未来学校迎来首批新生,到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奠基,再到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地块成功摘牌,随着松山湖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硬”配套上加速完善,一座有烟火气、生活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正跃然纸上

得人之要,还必广其途以储之。汇聚八方之才的松山湖还聚焦人才培育与人才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久。

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赋予科学家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政策的推行,为科研经费“松绑”。如今,“(搞科研)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在松山湖已不是新鲜事。

2021年12月,随着《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发布,松山湖“1+N”系列人才政策体系逐步成型。


截至2022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约9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拥有各类国家级专家人才84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6名、市特色人才299名、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7个、市创新科研团队28个……基本形成顶尖前沿技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加速打造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格局。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摄影:黄政正 康乐伟等

编辑:郑国豪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湖人秀·我们的新时代④|光大We谷:以“伙伴”理念推动新兴产业聚集“数字东莞”

安全不放假,松山湖扎实开展节假日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有你,很重要!请积极参加核酸检测


Hi,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