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日记③ |一杯品位咖啡搭起科学家与大学生的“对话桥”
相聚大湾区,新年新精彩。日前,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第三期)再次启程,来自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30多名大学生记者相约松山湖,实地感受并记录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探寻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期间,他们闻“香”而动,来到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1月10日,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第三期)的大学生记者们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访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品味一杯“科研咖啡”,走入异彩纷呈的材料科学世界。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材料大有奥秘
一进园区,大学生记者立即被眼前围楼式的五边形建筑群所吸引。岭南风格的建筑特色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实验室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形成了科技与文化兼容的独特浪漫。
乘坐摆渡车漫行园区,大学生记者在山岭之间、荔枝林边感受着科学家们争分夺秒的科研氛围与诗意栖息生活间的共适并存。
展区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常琛向大学生记者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平台资源、重点项目成果等。成果展示区,丰富的材料展品整齐排列,应用在电子、交通、医疗、绿色低碳、高端制造等诸多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现实版的元素周期表,原来长这样!”大学生记者走入松山湖材料博物馆,就被赫然映入眼帘的巨型元素周期表吸引。该博物馆已于2022年试开放运营,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材料科学博物馆,目标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学专业性科普教育基地。
从铜、铁到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等,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各种材料的“庐山真面目”,也了解了从石器时代到今天,人类发展史中材料发挥的划时代意义。
“一代材料引领一代技术、引领一代产业”,常琛告诉学员们,在未来的量子时代,材料领域势必会迎来一场新的“革命”。
锂电池研究突破国际难题助力新能源产业
“要突破镍锰酸锂动力电池材料及电池应用的技术瓶颈难度是很大的,国际上有少数单位可以把它的循环寿命做到几百次就很不容易了,因为它的电压很高,比目前量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高40%以上,我们团队经过十五、六年的努力把材料和电池的寿命做到3000次以上。”电池测试实验室中,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工程师邱细妹向大家介绍了目前第三代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技术突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引进有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当前参观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专注于研发新一代正负极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服务于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升级换代,为电动车辆、电力存储和移动电子产品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安全及经济的解决方案。
2018年起团队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第三代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和电池技术研发,基础研究和中试线(材料、电池)建设并重,在国际上首先研发出第三代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和动力电池,相比目前最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预期成本可降低接近30%,与行业伙伴合作推进的1GWh示范工厂正在建设中。
在咖啡的香气中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在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研究员级高工付莹的介绍下,大家深入了解了高端铜材研究进展与应用、特种装备研究进展与应用及轻元素材料团队情况。
付莹谈到,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商业化应用之间的过程被形容为“死亡谷”,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力图架起一座铁索桥,摸索出了“样品—产品—商品”的创新样板工厂模式。
以咖啡为媒,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传播,大学生记者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之行步入尾声。
付莹介绍,“科研Café”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对内对外的窗口之一,为与实验室内部、同行、企业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学生等面对面交流和展示实验室资源、发展运营模式、创新成果提供平台。
生活与研究、高精尖技术与一杯“接地气”咖啡,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现了无缝切换。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晓睿表示:“原来我认知里的材料实验室是具备尖端技术的高地,咖啡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增添了一丝亲切感,让我对实验室‘顶天’和‘立地’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明了。”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编辑:张珊珊 凌乐仪大学生记者:陈宇龙 魏进兰 谢宇婧 张鑫 杨灿宇 郭沙 林璐梦 邹小程责编:张莎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重要进展!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在《Nature》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