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松山湖科教局:推动松山湖加速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
聚焦新兴产业新赛道,参赛最高获125万元奖励…… 7月18日,2023年“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巡回宣讲会走进深圳,并面向全球征集产业及初创项目。该赛事由东莞松山湖科技教育局(下称“松山湖科教局”)主办,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已逐渐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品牌活动之一。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速成为备受海内外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方热土。在松山湖由“园”到“城”跃升进程中,松山湖科教局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底色,肩负起科学城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职能,推动松山湖加速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
日前,松山湖科教局获得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服务大科学装置落地
漫步松山湖科学城,绿树环绕,碧水徜徉。钟灵毓秀的山湖风光中,2018年,中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科学城建成,并面向全球用户开放。这台投资规模巨大的“国之重器”,结束了珠三角地区没有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
2018年,中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科学城建成,并面向全球用户开放。
要摘下这颗“科技之果”,过程实属不易。早在项目选址之时,松山湖科教人就参与其中。2006年,中科院的专家们到广东寻找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地点,并在珠海、广州萝岗和东莞实地考察。
“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我们认为东莞最为合适。”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通过电子地图,中科院科研团队发现了一块松山湖畔的“宝地”:背后靠山,地基条件好,临近高速公路,并且有连片空间可以使用。
实地勘探迅速展开。此时,散裂中子源的目标用地还只是一个覆盖着荔枝林的小山头。松山湖科教局与中科院科研团队一起,冒着暑热,爬山穿林,实地丈量,寻找最佳的项目位置。
2011年10月,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在广东东莞奠基。次年5月,工程土建动工。从工程建设到园区开放,从人才安居后勤保障到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在松山湖科教局的全方位保障服务下,最终促成了这片“荔枝园”变成“创新源”。
小小中子,看不见、摸不着,却吸引着一流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纷纷前来。从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正式交付启用,到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再到阿秒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正式揭牌……以散裂中子源为原点,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松山湖内加速构建。
“作为基层科技工作部门,我们的使命非常明确,便是做好属地服务,当好科技创新的勤务员,推动更多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科技教育局局长任耀新说。
“精准滴灌”助力企业爬坡过坎
2014年,4个梦怀“水上特斯拉”理想的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结伴来到松山湖设立逸动科技,主要研发生产船艇电力推进设备。当时他们的样品已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急需在松山湖建设一个固定小码头,对产品进行应用场景测试。
在获知企业需求后,松山湖科教局主动邀请他们参加 “周二有约”活动,通过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企业解决码头选址和建设等问题。
“研发核心元件是一件非常需要潜心钻研的事业,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松山湖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一个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又提供了足够大的实验室,让我们可以专注于突破技术难关。”逸动科技联合创始人潘宗良说。
打出营商环境“组合拳”,塑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早在2012年,为全过程服务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松山湖科教局创立“周二有约”政企信息交流平台,每周设置不同主题、邀请不同嘉宾,11年来累计举办超1100期活动,为中小企业精准对接创新资源。
“从供应链耦合,到创新链对接,只要对企业发展有益,我们都竭尽全力提供贯穿全链条的精准对接,努力让更多创业梦想得以开花结果。”任耀新表示。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松山湖创新生态的另一个侧面。
从2005年松山湖第一所中小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诞生至今,松山湖已拥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余所。
2017年,松山湖科教局立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提出集团化办学,统筹6个教育集团、20所学校跨区域、跨层次、跨学段办学,带动功能区9个镇街的教育提速发展。
近10年来,松山湖科教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财政支出从2016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2亿元,推动松山湖基础教育由空白、弱小,到享誉全国,让“学在松山湖”成为代表松山湖城市形象的知名品牌。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编辑:郑国豪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