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峰对不起,这次全国各大媒体头条被松山湖霸占了!

2016-03-23 幸福松山湖



东莞“霸占”各央媒头条

新华社为此开了专栏

刷爆了朋友圈



人民日报


新华社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019ieu5ol&width=500&height=375&auto=0

CCTV-1《新闻联播》


松山湖作为东莞科技创新高地

媒体又是怎么报道的呢?

松湖妹带你一起去看看

央视媒体视角下的松山湖

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1

《人民日报》


《谋改革强制造 促创新 ——东莞 步步登高有恒心》

促创新:从“搭便车”到“自驾车”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凭借与香港相邻的地理优势,以及土地、劳动力等红利,奠定了制造业的基础,但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充其量只是“搭便车”时代。随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代工企业没有品牌、技术的短板显露无遗。


为此,东莞早着手、先谋划,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企业“唱主角”,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目前,东莞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5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5家,数量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累计登记企业研发机构2297家,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83家。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吴世文介绍,东莞研发投入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新常态下,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不仅仅是“买车票”,而且是“自驾车”出发。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内,杜昭辉等4名技术工程专家创立的盈动高科自动化有限公司还处于初创期,“我们2013年9月正式运营,2014年实现销售,虽然现在的报表并不闪亮,但前景无限。”总经理杜昭辉的信心来自自主研发的编码器技术。


编码器装载在机器人上,是为其运动精准定位的装置,类似于机器的“眼睛”。过去这项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产品100%需要进口,盈动高科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在国外产品垄断中撕开了一个口子,有望将同类产品价格拉低一半。


2《光明日报》
《转型升级中的东莞故事》


企业创新:主动聚焦技术进步


“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3月16日,广东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湛博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肿瘤放疗设备)生产的企业,团队是因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外国技术壁垒,才毅然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从探索到成功,中能科技的研发故事发生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10年,广东省发改委“三顾茅庐”,前往上海引进中能科技落地东莞,承担“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人才技术承接及产业转化的角色。


当年,中能科技落户东莞松山湖,如何打破国外放疗设备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是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下我国肿瘤发病率全球第一,每年新增肿瘤患者300多万人,新型放疗设备的研发和使用迫在眉睫。但我国中高端加速器市场却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昂贵的设备价格使得国内肿瘤放疗成本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过去5年里,中能科技投入近1亿元研发资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了升级,仅用时3年,中能科技的第一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就完成了研发,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标准,并且在分级诊疗方面适用性更高。


“核心技术的研发有赖于各方资源集聚。”杜湛博说,选择落户莞,是“瞄”上松山湖高新区内创新型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创新氛围。


从东莞松山湖出发,中能科技用5年时间站稳了脚跟并研发出了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三代产品,开始逐渐打破国外放疗设备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


3

《经济日报》


《直面发展瓶颈、激发新活力、创造新动能、实现新发展——东莞培育竞争新优势》

东莞转型,转向了哪儿?


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主要开展加速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广东中能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从上海整体搬迁到了东莞松山湖。


“选择东莞,是因为非常看好东莞的配套措施和非常活跃的经济。”公司总经理杜湛博说。该公司生产的全球首台具有大孔径螺旋CT成像系统和实时图像引导定位跟踪系统的高剂量一体化直线加速器,将于201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杜湛博说:“用于治疗肿瘤的加速器市场,被国际两大巨头垄断了90%以上的份额,而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缺口,急需通过创新实现医用技术突破”。


广东盈动高科创业团队主要成员曾是西门子的骨干力量,掌握有编码器领域关键技术,可为工厂自动化、石油钻探、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提供运动控制的完全解决方案。


“选择到东莞松山湖创业,有几层原因。”广东盈动高科董事罗日辉说:“东莞号称世界制造业之都,有相应的产业基础,而且有很好的人才政策……”


控制机器人依靠的是编码器,我国以前要靠从德国、日本进口。广东盈动高科解决的就是通过创新让国产产品替代昂贵的进口产品。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正在实施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机器人智造”计划,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全市聚集相关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近200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


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局局长叶葆华说,东莞高度重视用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创新驱动方面,该市每年安排20亿元“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人才东莞”资金,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

据统计,2015年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等20多项指标位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




从环境污染转向绿色发展,是东莞市转型升级的又一自觉选择。


过去,东莞市年均经济增速达20%,然而,得到了“金山银山”,却失去了“绿水青山”。如今的东莞市区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松山湖生态园,呈现出“科技共山水一色、人才与产业齐飞、生态与开发共荣”的景象。


在松山湖生态园内,世界领先的物流和能源装备巨擘中集集团斥资180亿元,打造了生态环保、低碳健康、富有时代气息的中集智谷。其集装箱总部也迁至此处。促成中集集团做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松山湖作为全国唯一4A级风景区及国家高新区的“双生态”环境。


近3年,凭借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营商氛围,东莞市先后引进投资6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近200个,总投资超过3100亿元。华为、联想、中集集团、万科、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企业,纷纷相中这棵“梧桐树”。


目前,有49家全球500强企业在东莞投资了88个项目。2015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75.06亿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



4《经济日报》《易事特: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新》

走进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广东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只见院子里摆放着一排排集装箱。记者好奇地问:“七八年前,我不止一次来过你们公司采访,记得你们是专做UPS(不间断电源)的,怎么现在改行了?”


“没错,UPS现在仍然是我们的主业,而且是越做越高级,和你以前看到的大不一样了。”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兴奋地解释着,“这些集装箱是个1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在沙漠上能起大作用,这是公司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易事特调整发展战略,除了继续做好主业,也涉足光伏发电和智能微电网领域。“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大好发展机遇,公司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现在效果已初步显现,2016年公司产值预计又会翻一番。”何思模说。


198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何思模靠3000元在江苏扬州创办了易事特,生产稳压电源。工厂于2001年搬迁到东莞,开始主要给德国施耐德等外国品牌做贴牌、代加工。2006年,施耐德和易事特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UPS。


代工生意虽说业务稳定、简单,但挣的是辛苦小钱。何思模开始寻思着怎样改变低端定位。于是,他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在贴牌生产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反倒让“有准备”的易事特得以借船出海,闯关国际市场。原来,公司合资方施耐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股价跌去75%。何思模觉得“抄底”的机会来了,几经谈判,易事特最终仅以2.77亿元回购施耐德在合资公司中所占的60%股权,公司也实现了从合资企业到全民营企业的转型,从而实力大增。何思模介绍,2009年易事特的业绩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以来的增幅从未低于50%。


比“抄底”500强企业更令何思模得意的,是成功拿下美国夏威夷地铁的UPS项目。2007年,何思模在美国硅谷考察时偶然得知夏威夷要建地铁的消息,他的团队很快拿出了实验报告。“对方开始不相信我们能够提供他们要的方案。”于是,何思模让团队带着方案去硅谷反复做“破坏性”实验。结果,高效安全的方案折服了当地政府,赢得了订单。“直到2015年10月才将货交齐到夏威夷的檀香山。”技术攻关、合同谈判……数不清的日夜煎熬,易事特最终换来了一张漂亮的国际轨道交通电源工程通行证。


近年来,尽管易事特已经稳居UPS行业“老大”地位,但它做大做强的梦想从未停止。纵向上,依靠精耕细作提升产业链,不断做好主业,从过去提供单个产品到为客户提供IDC数据中心一站式产品服务,目前产品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横向上,整合技术力量,驰骋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力争“做强”光伏发电站、“做大”新能源充电桩。


易事特已于2014年成功登陆创业板,目前市值近170亿元。“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才有未来,代工时代毛利只有6%,自有品牌时代高达35%至40%。”何思模的话道出了企业转型的紧迫性,也显示了升级后的巨大诱惑。


易事特无疑是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精彩范例。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创新,进出口要从“大进大出”转变成“优进优出”。作为依靠加工贸易起家的城市,东莞在历经多年的艰难改革创新之后也迎来了一片难得的“春色”:目前有2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自主品牌,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万个;每出口100件产品,就有74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


与之相伴的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正不断增强。东莞市统计局局长梁佳沂说:东莞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由2010年的13.7%提高到2015年的36.6%;外向依存度从最高时的433.8%下降到目前166.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8.5%,5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5

《新华每日电讯》


《东莞转身:从“搭便车”到“创新路”》

除加大创新力度外,东莞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破束缚社会创造力的条条框框,用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


2014年,松山湖红杉生物有限公司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研发生产项目从取得土地到开始动工,整个审批时间仅用了43天。由于抢抓施工黄金期,公司节省资金成本上百万元。


据东莞市委政研室主任叶淦奎介绍,为改变以前一些部门审批手续办理难、耗时长、且交叉进行的问题,东莞实施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将多项程序变串联为并联,使整体审批时间减少至少3个月。


2015年,东莞实施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改革,企业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登记注册的业务均可在网上一站式、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实现“零跑动”。东莞还试行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备案后,资料齐全的2天内可以完成立项。


改革效果立竿见影。这一年,经东莞市发改系统完成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约1723.11亿元,同比增长约21%,为下一步促进投资发展积蓄了后劲。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说,东莞将继续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点工作,力争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6

《光明日报》


《转型升级中的东莞故事》

面向未来: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企业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研究,三流企业做产品。”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在谈及企业目标时说。


易事特正是从做产品开始,一步步走向世界,2005年入驻东莞市松山湖时,易事特还是一家为国外大型企业提供贴牌生产的小微企业。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异军突起,如今的易事特有着成为一流企业的充足底气:由两院院士打造的多个光伏发电基地、业内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掌握60多项核心技术……一系列成绩,让易事特成为中国电源行业龙头企业。不仅如此,易事特在海外也早已声名远播。


2007年,何思模得知了美国夏威夷要建地铁的消息,他的团队便迅速拿出设计方案前往美国。


“你们怎么可能会做?”美国人开始不相信一家中国企业能提供他们要的UPS电源方案。“这是一条无人驾驶的地铁,如果易事特拿到了,意味着拿到了这类订单的世界通行证。”何思模想。最终,高能高效的设计方案让美国人折服并签下订单。


如今,易事特的产品已出口到了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营业收入达36.8亿元。


以建立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易事特提出在企业中培养“工匠精神”,注重品质和专业,树立“国家、荣誉、诚信、创新”的理念,让工人和科研人员享受同样的尊重和待遇。


“去掉浮躁之气,中国企业要做百年企业。”何思模说。



7

《光明日报》

《东莞: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名城”》


 “低端制造业的退出是市场结构优化、企业结构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徐建华指出,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东莞也必须直面问题和不足。比如,企业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偏弱等状况尚未得到转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可以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还不够多,支撑转型升级的人才也比较缺乏。


如何破题?答案是——尊重规律、尊重企业、尊重人才。


为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东莞市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并着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等。


 如今,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建设运营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几十个科研团队,正成为东莞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发动机”。


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莞进阶:重塑创新链》

近年来,创新团队、高科技企业不断涌入东莞。


广东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这是国内目前唯一能自主研发生产医用加速器(肿瘤放射治疗装备)关键核心部件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CSNS)产业化配套项目。2010年,广东省将其从上海引进到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目前,该公司的订单已达6000万元左右,升级版的加速器也正在加紧研发。该公司总经理杜湛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医用加速器市场缺口预计超过1万台,而未来随着国外厂商垄断局面的逐步打破,市场前景还将更可期。


杜湛博表示,吸引该公司落户东莞的原因之一,是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其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可就近满足不少研发生产需求,“任何创新都必须考虑到产业配套”。


广东盈动高科自动化有限公司则是看中东莞庞大的市场需求。这家从事机器人编码器研发生产的初创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原为西门子公司的研发人员。


该公司总经理杜昭辉表示,由于产品与企业需求的贴合度高,价格也比进口产品更有优势,目前第一代产品已引起反响,甚至有企业找上门希望定制专用编码器。


大连机床集团在东莞成立的智能技术研发中心,定位则更加清晰。该中心的研发重点是面向3C制造的智能设备。3C制造在东莞制造业中份额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采访时发现,东莞完善的产业配套、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吸引创新外力涌入的主要原因。同时,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区位优势也很关键。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就表示,华为公司将生产和研发中心从深圳转移到东莞,具体原因就包括深圳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房价高耸。


东莞市政府也在主动完善政策配套,大力扶持奖励,表现出的诚意亦起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动能不断优化东莞产业结构,正在“接棒”发展。2015年,东莞新增3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86家,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193.45%。


数据还显示,2015年,东莞的先进、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9%和37.2%,较2010年大幅提升,而优势传统制造业占比却从22.9%降至18.8%。


从土地产出率来观察,东莞发展的集约化也在提升。目前,东莞土地产出率为5.39亿元/平方公里,而在2010年仅是4.01亿元/平方公里。


作为“世界工厂”

从“搭便车”到“创新路”

东莞转型升级实现“华丽转身”

松山湖作为东莞转型升级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作为东莞的亮点和名片

也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看完央媒大咖这些报道

你是否觉得~

咱们松山湖实力的确是杠杠滴

好啦,快把这个消息转出去~





【相关热点索引】

别怪我没提醒你:莞马期间,这些地方千!万!别!去!
3月27号,松山湖12条公交线路将全部停运!

东莞79条公交线路调整或停运,快看有没有影响到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