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3―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测度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研判各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并运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绝大多数省份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选择具有偏向性,即以节约劳动力的机械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主,从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角度看,该发展方向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下的技术进步路线相符。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效应,综合GMM估计与脉冲响应结果,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提高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农村劳动力女性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的进程。从脉冲函数响应的强度看,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对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变化的反应程度更强烈。方差分解显示,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贡献程度较大。总之,由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带来的劳动供给结构性变化,是影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瞄准良种培育、疫病防控、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土壤改良、旱作节水、新型肥药、加工贮存、食品安全等领域,切实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各项工作。对于农业机械装备使用技能的培训,可重点考虑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老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培训大龄农业劳动力。推广适合妇女使用的家用自动化、智能化小型农机,鼓励女性劳动者使用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第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流入农村就业创业。加快构建融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接受种植、养殖、市场和法律知识等多元化、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第三,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村(居)科技示范主体等科技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链,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农户”“科技特派员+农业协会+农户”等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例如,鼓励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由提供关键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向提供全程农业生产性服务转变;由面向特定环节提供“碎片化”服务向提供覆盖全程的综合集成服务转变,服务对象更好地兼顾小农户和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考文献:[1]Evenson, R. & Y. Kislev.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Productivity[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2]Mundlak,Y.Economic Growth:Lessons from Two Centuries of America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5(4).[3]郑旭媛,徐志刚.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经济学(季刊),2017(1).[4]Lin,Yifu J.Public Rese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e:A Test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ypothes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1(1).[5]孔祥智,张琛,张效榕.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路径的解释[J].管理世界,2018(10).[6]张在一,杜锐,毛学峰.我国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十种农作物劳动力节约技术变革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9).[7]蒋永穆,张晓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J].农村经济,2017(4).[8]曹博,赵芝俊.技术进步类型选择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7(9).[9]盖庆恩,朱喜,程名望,史清华.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7(5).[10]Restuccia,Diego & Richard Rogerson.The Causes and Costs of Misalloc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7(3).[11]Ito ,J.Inter-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Distinction between Biochemical and Machinery Technology[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3).[12]林善浪,叶炜,张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吗——基于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7).[13]朱萌,齐振宏,邬兰娅,李欣蕊,唐素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1).[14]蔡键,唐忠,朱勇.要素相对价格、土地资源条件与农户农业机械服务外包需求[J].中国农村经济,2017(8).[15]盛喜真,王元璋.生物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4(1).[16]全炯振.中国农业的增长路径:1952—2008年[J].农业经济问题,2010(9).[17]王波,李伟.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J].改革,2012(5).[18]高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姜鑫.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模型及中国农业技术变革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7(3).[20]周晓时,李谷成,吴丽丽.转型期我国农业增长路径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实证研究——基于大陆28省份的经验证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尹朝静,付明辉,李谷成.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2]孙玉竹,孙永珍,吴敬学,闫琰.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分析——基于三大主粮199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7).[23]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24]展进涛,陈超.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25]吴惠芳,饶静.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9(2).[26]王则宇,李谷成,周晓时.农业劳动力结构、粮食生产与化肥利用效率提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27]纪月清,王亚楠,钟甫宁.我国农户农机需求及其结构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3(7).[28]王善高,田旭.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耕地地形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4).[29]Yue,B.& T.Sonoda.The Effect of Off-farm Work on Farm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working paper,Nagoya University,2012.[30]杭帆,郭剑雄.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杨海钰,马兴栋,邵砾群.区域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技术变迁路径差异——基于苹果产业视角和7个主产省的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2]李学锋,骆培聪.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8(9).[33]文华成.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J].人口学刊,2014(4).[34]李富强,王立勇.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模式——来自基于面板矫正型标准误的多期混合多项Logit模型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4(10).责任编辑: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