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拯救地球的癌症!18年,他们徒步穿越荒漠,种下6万亩绿洲...

2016-05-27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

在我们建设青山绿水美好环境的过程中,沙漠、荒漠以及沙漠边缘地区的土壤沙化,始终是个不容回避的巨大挑战。我国国土2/3在西部,西部的1/3左右是沙漠,而1/3的贫困人口就生活在沙漠地区。无论是从治贫的角度,还是从环境的角度,治理沙漠,尤其是解决沙进人退的问题,都是最紧迫的课题。在6·5世界环境日前夕,记者走进了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认识了几位改变沙漠改变自然的普通人。


干钻+水压,种树人“造出”沙漠里的绿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位列于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座沙漠。它东西距离大概在400公里,而南北最宽的地方也有50公里之宽。库布齐在蒙语的意思,就是挂在弓上的弦,这条狭长的沙漠带,就像弦一样,挂在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它的附近还有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在我身后,成片的沙丘,每年都会随着季风向南移动几米,甚至几十米之远。如果这三座沙漠连成一片,将会对北京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个灾难。



△ 沙漠、荒漠、砒砂岩裸露现象,被喻为地球“三大癌症”。这样的现象,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都存在。


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占杭锦旗72.8%的国土面积。这里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80毫米,而且蒸发量大,天干物燥。一起风,便是遮天蔽日的黄沙。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已经习惯了这十年九旱的无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天屋内点灯、夜晚风沙堵门是杭锦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老百姓自嘲地说:“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如果说人们还可以忍受肆虐的沙尘暴,那么土地的不断沙漠化,却是个让人无处可逃的生存灾难。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村民高毛虎:沙子每年要移动很多距离,几十米,或者几百米,三四五年就得搬一次家,那个房子就已经被沙埋的住不成。

高毛虎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种树人。在杭锦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永远记得沙进人退的那种无奈与折磨。那时候,因为沙漠的侵袭,许多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没有可耕的土地,让他意识到,哪里有沙漠,哪里就贫穷。


1998年,高毛虎加入了防沙造林的队伍,这一干就是18年。2016年5月中旬,《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老高的时候,正赶上他要赶往沙漠腹地,把今年的最后一批树苗种上。


高毛虎:这里面危险,有翻车的危险,怎么也不行,我一直开不进去,只能开到这,人行步扛。反正这里条件太恶劣了,这是没办法了,已经是多年了。

再往前走便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老高只能把车开到这了。一行四人的植树小队需要徒步前行。



△大伙从车里拿出树苗和种树用的工具,开始往沙漠腹地进发。


植树所需的树苗、钻头和耙子,都只能靠大伙儿肩挑手扛地运进沙漠,北风呼呼地刮着,脚下松软的沙土让每一步都走得更吃力,也清晰地记录着老高一行人的足迹。


作为在库布齐沙漠出生长大的人,老高非常了解这片沙漠的脾性。在沙漠里行进比平地上走路,费的力气更大。

高毛虎:比如十里地吧,可能要走个十七八里,这个沙丘你转转转,才能转在顶峰上,你要力爬的话太累人。


老高的爱人腿脚不好,上沙坡的时候,紧紧抓住铁锹把,走在前面的老高则一手扛着机器,一手拉着铁锹把另一头的爱人。

老高媳妇唱歌:沙漠里没有二呀么二十里的水,几十里的路上就跟着你种沙柳,一年他种上个三两次,三两呀次,就要为了跟你种树,跑成一个罗圈腿。

老高:唱着歌,这个好,咱加把劲。


虽然还没有入夏,但沙漠里的气温已经超过了40度。为了保持体力和水分,大伙个个穿着长衣长裤。茫茫的沙漠里,只有零星的一点绿色植被。在毫无遮挡的沙漠里,没有一处可供乘凉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后,老高带着大家在一处洼地停了下来,这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高麻利地拿起干钻机,开始在沙漠上钻眼。



△由最前面的人用耙子把地面拉平,老高负责用机器钻眼,后面的人随即把树苗放进孔内,最后再把沙土回填好压实,不一会功夫,三四棵树苗已经栽好。


老高种树的方式很特别,叫“干钻式沙柳种植法”,这个办法也是大伙儿经过多年的实践,慢慢琢磨出来的土办法,但在极度干旱的沙漠腹地,这样的办法却非常实用。


高毛虎:这个洞小,不容易干的太快,因为它这么粗的孔,你看。

记者:我看刚才您打的井的沙子底下好像都不一样颜色,都有水。

高毛虎:有水份啊,就这点水份,就可以活。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方法能让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达90%。老高介绍说,即使在干旱的沙漠腹地,地下的沙土也是富含一定水分的,只是由于在风的作用下,沙丘不断移动后,裸露在外的沙土便丧失了水分。


高毛虎:它就是这个沙漠里的能生长起来的东西,它就是适应咱们,要不叫沙柳,就是这个原因。



△这种极度耐旱的沙漠原生植物的根茎十分发达,只要不被风吹走便能成活,而相隔一米的种植间距,也能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阻挡沙漠的进攻。


在十几年前,人们大多还只是用铁锹挖树坑,再把树苗栽上。而这对于在沙漠里植树来说,往往是困难重重。常常是铁锹刚挖过的地方,沙子又流回了原地,既费力气,效率又低。在那个时候,包括老高在内,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样寸草不生的地方,居然能种活东西。


高毛虎:当时我们来这治沙的时候,就是比我年龄大的,包括我们,这个说是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有绿色的,反正几代人走了,都是黄沙。

有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上一年种下的苗木出现了绿色,尽管成活的树苗只有一小部分,但是它们却带给了老高无比强大的力量,让他坚定了坚持植树的信心。

 

△中午时分,老高和乡亲们拿出了自己带的干粮,在沙丘上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饭。


老高说,距离太远,大伙不愿意为了一顿饭而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中午在沙漠里将就吃一口填饱肚子就行。但是,沙漠里没有遮挡物,起风的时候,就只能干粮就着沙子一起往下咽。


△18年里,老高带领着大伙儿,在沙漠里种了6万多亩树木。朝着穿沙公路的两侧放眼望去,大片的绿色令人心醉。


除了干钻种植法,长期的实践,让老高又发现了另一种能让植树成活率更高的方法。



△库布齐沙漠的最北端紧邻黄河,地势较低的地方可以打井取水。老高招呼人打开水泵,不一会,他手中拿着的水管径直冒出水来,老高顺势将它插进了沙地里。


随着水的压力,沙地被冲出一个洞来,树苗紧跟着被插了进去。


大伙给这种偶然间发现的种植办法起名为“水汽种植法”,不仅效率提升的更高了,每种一棵树苗只需要1分钟时间,并且彻底打破了沙漠植树年年种年年死的魔咒。


如今老高他们在沙漠里种的树,成活率已经达到95%左右,这在以前是谁都不敢去想的。


的确,在库布齐沙漠,老高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种树能手,靠着干钻种植法和水汽种植法,他种下的树苗成活率普遍能在90%以上。

    

村民杨丽仙这个月跟着老高干了20多天的活,拿了4500块钱工资,这在杭锦旗的普通农户眼中,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村民杨丽仙:反正一年四季就是跟老高种树,栽沙柳种杨树,没有这个,反正咱们吃些东西自然舍不得买。


过去连吃喝都要节省的杨丽仙,如今跟着老高种树,供了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要在以前,她根本想都不敢想。而老高靠着给企业种树治沙,收入也越来越好。既绿化了沙漠,还增加了就业。


高毛虎:就是承包下我种好树,种活了,林业部门验收合格了,种一棵树,比方说是两块,我种活了一棵,花掉了一块,雇工人啊,又是拉用这些,花掉这部分,剩下就是我的。


老高现在住在这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独贵塔拉精品移民小区里,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错落有致,而在十年前,这里也是一片荒漠。正是这些年对沙漠的治理,沙退了人进了,才能在这里盖起这些安置住房。


靠着自己的努力,老高花了三十来万买下了这栋房子,上下四室两厅、上下两层有140平米,过起了连城市人都羡慕的生活。但是他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每到风季来临时,老高都要在林地里走上一圈。

    

高毛虎:前天到昨天刮了一场大风,你看把这个树,这棵树就刮断了,刮掉了,这棵要死了,在我心里挺可惜的。

    

在这里,风灾几乎每年都有。每次风灾过后,新种下的树苗就会有很多被拦腰折断的。握着这半截树苗,老高心里挺不是个滋味。沙漠里种树不容易,要付出比其他地方多几倍的辛苦和努力。所以,在老高眼里,这些树苗都是自己的心血,盼着它们平平安安,快点长大。


老高说,治理沙漠必须一代一代坚持下去,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这话说得在理。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如今的库布齐沙漠已经有接近900万亩的沙化面积得到了有效治理,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沙漠面积。也让北京等下风向城市,少了沙尘暴的侵扰。但是治理沙漠是一项投入高见效慢的工程,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千万个像老高这样的种树人,把沙漠治理当成一生最大的事业来投身其中呢?


生态经济两手抓,沙漠种树人也有致富路


2007年第一届库布齐沙漠国际论坛正式召开。美国、德国、日本、伊朗、埃及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专程来到库布其沙漠参观考察,而被大家公认为有丰富治沙经验的学习对象,20年前还只是当地一家经营堪忧的盐厂。因为地处沙漠腹地,当时这家企业的产品,要绕道170多公里才能运出去。


杭锦旗林业局副局长蒋有则:当时我们杭锦旗有一个唯一的化工企业,叫盐海子,这个一年可以说,我们当年财政收入3000来万,这个盐厂给我们创的就是1500来万。


亿利资源绿土地公司总工程师韩美飞:如果原来要绕道的时候,产品上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就绕道这个费用,多增加的这个费用,基本就把产品的利润就吃掉了,消耗掉了。


作为全旗唯一的支柱企业,这家盐厂贡献了全旗一半的财政收入。因此,提高企业效益,是全旗的一件大事。1997年,杭锦旗集合全旗干部和农牧民的力量,要在库布齐沙漠中心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把原来170公里的路程缩短到60公里。杭锦旗政府更是拿出了几乎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资金,来支持这条沙漠公路的修建。然而,路修通了,却还没等用上,就又被沙漠覆盖了。


韩美飞:一夜之间一场大风,没有造林没有治沙,一晚上路就埋了1米多高。


每当韩美飞驾车行驶在宽阔的穿沙公路时,两旁高耸的杨树随风飘荡,老韩的心里就总有一种自豪,如果没有这些年始终坚持的努力,眼前的绿色恐怕依然是漫漫黄沙。


老韩带着《经济半小时》记者爬上了这里最高的沙丘。放眼望去,足足有数百公里的黄河锁边林,大得望不到头。


△满眼的绿色,把库布齐沙漠和人们居住的生活区,清晰地分成两块。那树林,俨然是强大的绿色卫士,不容侵犯。


锁边林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护黄河免受沙漠的侵袭,更重要的是,和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一样,能够起到防止沙尘暴的兴起。


韩美飞:这个防护是很明显的,你到了这个边上,你感觉到来了大风。但是你要进到沙漠里头,说明风速很低很低,也很小很小,主要是这个沙尘的含量就降低了嘛。


由于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座沙漠,在库布齐沙漠的最北端建起锁边林,能够有效地阻挡季风,让沙尘暴没办法形成。随后,老韩又驾车带《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沙漠腹地,这里距离最北端的锁边林已经有十几公里远了,但是在沙丘上望去,已经找不到刀锋般沙丘的踪迹了。


截至2016年,国家累计投入在治理沙漠上的资金高达15亿元,但是包括下拨的专项资金在内,杭锦旗财政累计在沙漠治理上投入的资金有将近6亿元,这对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贫困旗县来说,已经是非常多了。


蒋有则:当时我们的情况是,连工资都开不出来,三四个月职工都领不到工资,这样的情况下,旗委政府能拿出6亿来搞这个防沙治沙,对生态建设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包括兴建三北防护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上亿利集团的造林行动,从1997年到现在,库布齐沙漠900万亩的荒漠经过治理转变成了绿洲,占到整个沙漠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杭锦旗政府每年要拿出6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防沙造林,占到了全旗年财政收入的30%。


蒋有则:旗委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这个规定里面其中有,企业年造林达到5万亩以上的,达标的,乔木一亩地给拨100元,灌木1亩地50元。农牧民年新造林达到5000亩的,乔木也是每亩补的100元。


在杭锦旗,像高毛虎一样治理沙漠的农牧民植树队伍有400多支,一支植树小队按30人计算,共计一万多人,他们每年扎根在沙漠腹地。而这些年,亿利集团投入到沙漠治理的资金有40亿元之巨,那么,作为一个企业,他们是如何依靠看似没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沙漠,进行掘金的呢?


韩美飞:我们库布齐沙漠,气候条件,犁地条件,它最适宜长这个甘草。

记者:这个甘草的经济收益、经济价值怎么样?

韩美飞:经济价值还是不错的,因为它这个也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它种起来,你看它都是半野生化的。


△眼前这一大片绿油油的植物就是甘草。韩美飞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种植甘草能对荒漠化土地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


同时,甘草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并且每亩地的收益能达到7000元。再加上管理成本低,给当地农牧民和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产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韩美飞:甘草它有根瘤菌生长,有固氮作用,对土壤的改良是很快的,长过甘草的地方,如果你把这个土地要种其他的作物,那就是很好的土地。


《经济半小时》记者:经过多少年根瘤菌可以对于沙漠进行改良?

韩美飞:应该三到五年就会有很大改变。


老韩说,眼下亿利集团的甘草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200多万亩。也许在多年以后,库布齐沙漠会因为种植甘草,变成了能够供人们耕作的土壤,这又进一步丰富了可在沙漠种植的植物资源库。现在,他们每年都要培育上千种适应沙漠生长的乔木、灌木,用于沙漠治理。


△如今,包括新疆阿拉善、甘肃、已及河北坝上等地,都用上了种子资源库培育出的治沙植被。


韩美飞:最适宜我们库布齐沙漠种植的,非常耐旱。

记者:像这几个品种?

韩美飞:像这些都是扬柴、花棒、柠条,这是以治沙为主。这些品种可以在降雨量低于30度的时候,它是30毫米的时候,它也是正常生长。另外它这个品种还有什么,它本身含粗蛋白在十几,这又是优质牧草,过几年它生长要平茬复长。


记者:平茬,要让它继续更好的生长?

韩美飞:平下来这生物质利用,就做成优质的饲料。

蒋有则:我们要在产业上下力气,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就这个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既能体现生态效益,又能体现经济效益,走上这个生态建设和经济两线互动之路。


半小时观察:倾力治理沙漠,获得生态回报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以此为策源地的扬沙、沙尘暴天气,只需两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北京。但近年来,北京的沙尘天气已经非常少见,这与库布其沙漠的生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曾对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经过25年的治理,库布齐沙漠生态修复和绿化面积达到5153平方公里,创造了305.91亿元人民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即使不再对其进行大量资金投入,这一生态系统自身仍可以维持一定的服务功能,产生一定的生态价值。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生态、民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我们感谢老高这样的种树人辛勤付出,也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改变环境的队伍中来,为生态环保付出一份努力,让更多的沙漠变绿,让绿色装点我们生活和我们的国家。

你会喜欢


▶【提醒】车主注意!就因为没及时修补划痕,结果...


▶【骗局】"计生部门"喊你去领新生儿补贴?这是诈骗的第一步...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王岸卿 陈艳波)

本文编辑:李天路


倾力治理沙漠,获得生态回报~↓↓↓欢迎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