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暗流涌动!货币之战已经打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251a40jt&width=500&height=375&auto=0
QE:中文名:量化宽松
一个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近两年却广为人知。“量化”,指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宽松”,则指增加银行的资金流量。
它实质上是指增加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应量。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效果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第一个抡出量宽大棒的是日本
2001年,为了应对国内难以遏止的经济持续下滑和投资衰退,日本央行一面实施零利率,一面加码宽松货币政策。2004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正的1%。
从此,“量化宽松”作为一种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进入各中央银行的政策储备当中。
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在2008年到2014年六年间、共计推出三轮大规模“量松”,向市场注入数万亿美元的资金;英国、欧洲央行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量化宽松措施;2012年,日本安倍经济学的主要手段也是量化宽松。
普遍量宽的后果是什么呢?
一方面,全球流动性泛滥,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新兴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危险;另一方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货易战暗流涌动。
2009年2月-12月,综合反映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情况的指标“美元指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快速下跌14.21%;此消彼涨,同一时间,欧元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接近19%。
日本实施量宽之后,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仅仅9个月时间,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24.12%。
作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主要平台,在G20会议上,美日等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多次成为争议焦点,货币战争等词汇也屡屡登上媒体头条。
然而也正是借助这一平台,各国为可能出现的货币战争及时灭火。
20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结构性改革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持续多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了各界的反思对象。
与货币政策问题一脉相承的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和份额。2009年G20伦敦峰会,各方就改革IMF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匹兹堡峰会,各方同意将发达国家在IMF的投票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
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这一方案尽管扩大了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可是美国在IMF内部事实上的“一票否决权”地位并未动摇。
然而,由于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IMF改革方案一直踯躅不前。
美国国会在2013年和2014年两次否决了该法案,一直拖到2015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的这一态度大大拖延了G20承诺的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相关的后续行动。
▶【刷屏】从"亿元豪赌"到"小目标一个亿"!王健林的这杯鸡汤,我干了...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G20风云》记者 杨全录
本文编辑:姜美羊
点击 阅读原文 《G20风云》专题片大集锦,精彩不容错过↓↓↓欢迎分享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