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这项大改造让50万人生活巨变!月入千元的泥瓦工,如今有了4套房!

2018-04-06 央视财经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北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这个城市里一度拥有堪称全国最多的城中村。


自2007年启动大规模的城改工作以来,城中村的数量锐减,但剩下的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现在依然还居住在里面的人们,有不少都是中低收入者。


>>>>

采光差通风差 吃喝拉撒睡都在一间房 十岁女孩梦想有个不怕风吹雨淋的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23clm7jb&width=500&height=375&auto=0△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早晨七点半,十岁的女儿已经去学校了,王静准备送儿子去幼儿园。出发时,她还拎着一大袋包裹,因为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王静就得赶去早市摆摊了。



王静家所在的龙首西南社区,位于西安城区北部,距离市中心钟楼仅三公里。但就在繁华大街的背后,隐藏着这片破旧的楼房。这些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违法建筑多,楼间距离短,安全隐患大,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像王静一样的中低收入者。



王静的丈夫在甘肃平凉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和技能,收入不稳定,这四个月来只给家里寄来了2000块钱。为了补贴家用,王静和邻居合伙,在市场上摆起了摊位。


八点的早市人头攒动,王静忙得不可开交。


一个多小时后,早市休市,但她们还要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继续吆喝。


中午,趁着客流不多,王静拿出家里带来的馍,就着开水,在街边吃起了午餐。


西安市莲湖区龙首西南社区居民王静:凉了就凑合吃点。等到下午把孩子接回家了,再简单做一点 。


由于本钱不多,每天下午,王静都必须收摊去进货,因此摆摊的时间比别人少了很多。这一天下来,她和邻居每人赚到了40块钱。由于丈夫不在家,周末两天她都得在家照顾孩子,一个月下来,收入也就七八百元。



王静的家就在这条逼仄的巷子里。十来平米的屋子是这个家的全部。客厅、餐厅、卧室,甚至浴室都在这里。


王静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厕所,都是公共厕所,而且没有在院子里,是在马路边上厕所。像夏天,每天要冲澡,就没有办法冲澡,只能拿个洗脸盆,或者比洗脸盆稍微大一点的盆,在家里面洗。就这一间房子,说难听一点,吃喝拉撒睡就是这一间房子。



家里没有厨房,王静只好在门外一条狭窄的走廊上搭起了灶台。在这里做饭,冬天冷、夏天晒,下雨要打伞。下雨的时候不仅做饭麻烦,而且屋子里也会四处漏雨,她和孩子们只能大盆套着小盆地接雨度日。


事实上,二楼这间房子,是叔叔家借给王静暂住的。这栋四十年的老房子共有上下两层,王静自己的家在一楼,还是父母留给她的。一楼的家被四周的贴面楼包围,因此既不通风又不见光。房间内终日阴暗潮湿,墙壁都是湿漉漉的。但叔叔家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为了多一份收入,他们已经把二楼的房子租出去了,因此王静和孩子们过几天还得搬回一楼。


王静:我在一楼的衣柜就潮到已经全部都腐烂掉了,特别潮。然后我们老大那个女儿,用这个烂柜子给她支了一张床。老大这样睡了3年。晚上盖被都是湿的,都是潮的,特别潮。



过去,王静夫妻俩在饭店工作,日子不宽裕,但还算过得去。可前几年父母相继得了重病,为了给老人治病,夫妻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了能够攒钱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这些年王静在生活上是能省则省。3岁的儿子最羡慕的,就是别的小朋友家里有电视机。对于孩子,王静心里满满的愧疚。


家里没有书桌,女儿陈运欣只能在茶几上写作业。弯腰学习久了,背都有点疼。但陈运欣没有让母亲失望,尽管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尽管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上各种辅导班,她的成绩依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十岁的她,心中已经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梦想,那就是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家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王静女儿陈运欣:我理想中的家是楼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有一个厨房,这样妈妈就不用在外面做饭了,夏天不会那么热,冬天也不会那么冷。


>>>>

每月租金170元 西安困难群众住进两室一厅公租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23anjmex&width=500&height=375&auto=0△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西安市的老旧社区还不止龙首西南这一片,从这里往东15公里,记者来到了庆华社区。这是一个属于西安庆华公司的企业型社区。庆华公司创建于“一五”时期,低矮的工棚就是50年代办厂时建设的。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里依然是不少工人家庭的栖身之所。居住在这里的刘建菊,每天靠着给小学生托管班做饭维持生计。



刘建菊的家是工棚最边上的一间,面积不到三十平米。虽然墙面经过刷新,但却依然掩盖不住屋子年久失修的沧桑。


西安市庆华社区居民刘建菊:这墙皮掉的,把纸揭开就是一个大窟窿,有天正睡觉的时候,就砸到我身上了,这底下全是灰。然后拿个图钉、拿张纸先遮住。


刘建菊女儿官姝贞: 潮,会有老鼠,潮虫都有。



如今母女俩都挤在这一间卧室里,母亲睡沙发,女儿睡床。其实家里还有一间小卧室,不过因为漏雨,已经没法住人了。


刘建菊家门口,原本有个配套的厨房。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在风雨中倒塌。刘建菊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这个年代同样久远的家,到底还能住多久?


这些年,刘建菊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住上新房子,房子不需要有多大,但住在里面,不用害怕风吹雨打,也不再担心线路老化。可女儿官姝贞大学毕业不久,在附近的医院当实习护士,母女俩的月收入加起来只有两千块钱。丈夫是庆华公司的老工人,患有肺癌,住院化疗一年多,前些天刚刚离开人世。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几万元外债,而眼下周边的房价,最便宜的也要八千多元。


为了能够多攒点钱,不能干重活的刘建菊,仍然找了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庆华社区的这片老工棚,还住着326户工人。这里没有自来水入户,用的还是公共厕所,生活十分不便。幸运的是,2018年,庆华社区的工棚区已经被政府列入拆迁计划。根据计划,庆华社区将在工棚区原址新建居民楼,现有居民可以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新房。针对家庭困难的居民,政府也将保障他们在拆迁后住有所居。


西安市城改办棚户区工作处负责人司显辉: 对于确实困难的群众,我们在过渡期内,视情提供公租房和廉租房用于群众过渡。


同样的好消息,也传到了王静家所在的龙首西南社区,这里也已经被列入了改造计划,具体的改造方案正在制定中。对于王静来说,幸福安居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而为了圆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眼下在西安,除了拆迁,政府还通过公租房、廉租房等形式,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


位于西安市区北郊的一个小区,78岁的李健民,刚刚以每个月170元的租金租住到这里。这天,李健民夫妇正陪着儿子,在小区里玩耍。



李健民的儿子李捷,今年已经25岁了。可他在4个月大时,在家门口被醉汉打伤,尚未发育好的头盖骨,被打出两道永久性裂缝和一个缺口。从此,李捷的思维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走路腿脚不便。这个飞来横祸,成了李健民一家永远的痛。为了锻炼儿子的手脚和思维,李健民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遥控飞机和电脑,用来锻炼儿子的手脑灵活度。


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社区居民李健民:自己少吃一口饭来供他。   



李健民的妻子宗玉晓今年也已是花甲之年,她的脑部也受过伤,导致精神不正常,记忆力缺失。78岁的李健民身体也不好,一家三口都是低保户。4个月前,李健民一家搬进了崭新的公租房,如今看着自己两室一厅的新家,他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李健民过去的家位于三学街社区,地处西安古城内,紧邻著名景区碑林和明城墙,这里曾是西安城最重要的居民区之一。如今,虽然市中心的地理坐标没有变,但与几十米外的热闹街市相比,这里早已难掩落寞与惆怅,房子低矮破旧,密度极高。


李健民:在这住了有70多年了,我今年78岁了,我生在这个巷子里边,一直在这。



穿过幽深狭窄的小巷,来到了李健民曾经的家。这套房子还是李健民父亲留下来的,李健民也说不清房子建造的具体时间。位于二楼的两个房间,共计三十多平米,就是一家三口曾经的栖身之处。这个年代久远的房子,四周的墙皮已经脱落得不像样了,墙面发黑。同样没有厕所,没有浴室。为了解决洗澡问题,李健民在楼顶搭建了一个澡堂,还自制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但是没有太阳就洗不成了。



随着李健民和老伴儿年龄越来越大,住在这个老房子里的麻烦越来越多。2017年,眼看房子漏雨、开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三学街社区的帮助下,李健民一家搬进了公租房。


>>>>

曾经一个月只能收入1000多元,如今安置回迁得4套房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23i3843q&width=500&height=375&auto=0△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如今,西安市正在大力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将土地优先供应给保障房。为了解决保障房的资金问题,西安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投资补助,使用部分土地出让金和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政府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近五年来,全市竣工分配保障房13.5万套,共计1000多万平米。此外,政府还统购社会房源,长期租赁闲置房源,用于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



今天,西安市高新区创汇社区包下了一个剧院,举办回迁安置选房大会。正在抽签选房的人叫卫全劳,前天他已经选了2套房子,今天还要再抽2套房子。



卫全劳所在的羊村,是西安市区西南郊的一个城中村。几年前羊村等几个城中村开始拆迁改造,村民们被集中回迁到创汇社区。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还配套了幼儿园和中小学。虽然还没有领到新家的钥匙,但走在漂亮的小区里,卫全劳已经感受到了新生活的美好。



拆迁以前,卫全劳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做泥瓦工,一个月只能赚一千多块钱,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拆迁后,卫全劳一家的生活立刻得到了改善。


西安市高新区创汇社区居民卫全劳:把我村的楼拆掉,一年给四万块钱,现在租的房子,一年租金差不多是六千块钱。



卫全劳一家正在憧憬着新家的模样,而在西安,很多和他一样的城中村里的中低收入者,已经过上了安居新生活。西安市自从2007年启动大规模城市改造以来,已经完成50余万人的回迁安置。


眼下,在西安市三环以内及沿线仍然还有“城中村”121个,大部分处于高楼的包围中。这里面有不少都是中低收入人群,安居乐业是他们最基础、最现实的需求。百姓的烦恼,也是政府的心头事。除了常规的建房回迁安置,西安市还推出了三种货币化安置的办法:一是将货币直接补偿给被征收人;二是政府征收土地后,购买商品住房安置被征收人;三是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优惠房源供被征收人选购。眼下,西安共完成货币化安置11.04万套。


西安市城改办棚户区工作处负责人司显辉: 针对现有住房面积比较小的困难群众,在安置的时候按照套内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米来安置,对他原有的面积采取产权调换,超出部分只收取建设成本。


住有所居 提升百姓获得感 

在我国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住房保障无疑是热度极高的一个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要落实十九大报告部署的这个任务,需要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形成一个对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一砖一瓦筑起的不仅是为低收入人群遮风挡雨的房子,更将凝聚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你会喜欢


【热点】大专学历可落户,购房最高100万补贴!又一城市加入“抢人大战”


【实用】这些东西用了大半辈子,竟然才知道正确用法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吕亭洁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