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赶紧查!没上班却有就职信息,后果可能很严重!还有更"坑"的↓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 2019-04-06

近期,随着国家税务总局的个税APP上线,很多来自商业公司制作的各类“个税”APP也成为热门。这其中有的针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但也有的纯属蹭热点,甚至有的纯属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当心假个税APP蹭热点 泄露个人信息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记者从手机软件商店中输入“个人所得税”后,立即出现了一大批和计算个税相关的软件,记者随机下载了一款名为“51个税管家”的软件。



在注册的时候,对方不仅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码、更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而在用户协议中还写着“有权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第三方”。  对此,专家就提醒,涉及填写隐私信息时,要提高警惕。



除了盗用用户信息,如果下载这些来历不明的APP后,即便用户只使用过一次后就再没关注使用,这类APP依然可以通过前期保存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网站并任意拉取数据。



电脑专家 何展强:大家应该尽可能去国家税务总局的官网,官网上会有很清晰的APP下载指引和说明,或者去各大应用市场。官网上面也有指引去苹果、安卓这些市场,严格输入名字,再注意看软件的制作单位是不是国家税务总局。


有网友填报个税APP:没上班却有就职信息


用户在填写纳税信息的时候,要留意任职受雇一栏所填写的单位。来自上海的网友就反映,在任职受雇信息一栏,发现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多了一家完全不认识的技术公司。


遇到这种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也有很多人出谋划策↓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可能很严重


2企业盗用个人信息虚报个税时有发生


如果网友能够确认该公司此前从未和他发生过经济往来,那他很可能是遭遇了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有律师表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冒用他人信息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分为两种行为,第一种是个人冒用,例如实际用工人员没有到达法定用工年龄或是自身有不良记录无法被录用单位录取等。

另外一种就是企业行为,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身份信息来绑定利益。“例如之前,一个单位用工人员的收入是9000元,就可以利用三张身份证,拆分成三个人的收入,做到个税起征点之下,就达到避税的效果。”

其实,2017年曾有报道:上海闵行居民戴先生明明无业20年,有关材料却显示:从2005年以来,先后有两家公司一直向他支付薪水,但他对此一点都不知晓,也从没领过这些钱!原本够条件申请经适房的他,一度还因此被去掉了申请资格。对此,当时的涉事公司曾明确告诉记者,“冒用信息是为了给临时工发工资!”

那这些身份信息又是如何获得,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呢?律师表示,获得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身份证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身份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会把这些冒用人员的工资做在纳税标准以下,每个月再向有关部门进行‘零申报’即可。


税务部门:任职受雇信息有误可申诉


如果市民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个人信息早已被其他企业用于虚报个税。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就会导致纳税人年度综合所得升高。


税务部门提醒,纳税人如怀疑身份信息被盗用,可选择在线申诉。


在个人所得税APP中的“任职受雇信息”一栏里,只要点开相关信息,就可在界面右上角看到“申诉”两个字,纳税人进入后写明申诉原因等,即可在线提交。



税务部门介绍,纳税人申诉后,会有工作人员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流转到相应部门核实调查,进行处理;在这过程中,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抵扣和享受都不会受影响。


不过,如果“任职受雇信息”的单位确实和纳税人有过任职关系或者发生过资金往来并代扣代缴过个税,纳税人不必再进行申诉。纳税人在多处确实有取得收入的,信息会被系统收集并归集。


此外,相关部门还提醒,由于大病医疗扣除需要累计计算个人全年发生的医疗支出自行负担金额,所以这一项要等到2020年1月1日(含)后才能申报。

申报个税时

一定要留意

你会喜欢


紧急避险!今年退市第一股目测有了,6万人已"踩雷"!这些股尤其要小心↓


权健前员工曝光更多骇人内幕↓ 权健,你还有多少不可告人的事?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中国青年报

本文编辑:吕亭洁

觉得好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