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躺"上了春晚!这些"儿子"的套路你能看懂吗?马上转给咱爸妈↓
昨晚,葛优“躺”上了春晚...
昨天春晚的小品《“儿子”来了》,反映了当代社会不法分子用一些养生讲座、情感推销等手段专门欺骗老年人高额、巨额购买养生器材、保健品等谋取暴利。提醒老年人莫要偏听偏信。
戳视频,再次回顾一下这部融入幽默包袱,又微缩社会热点问题的经典之作吧。
每天一杯养生茶,包治百病;
这是特制手表,老年人戴上能疏通血管;
只要5万元就能治好您的糖尿病。
就像小品里的葛优,各种洗脑的保健品推销直接瞄准老年人群体,推销员到处认“爸爸”“妈妈”,总想用温情忽悠老年人。
尽管不法分子的手段是花样百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牢记下面这份防诈骗指南,让爸妈不再上当。
套路一:免费送礼。超市门口送鸡蛋、小区免费量血压、举办各种吸引老年人的活动,讲座时间也都“恰巧”在工作日,这有什么玄机吗?当然是怕年轻人来揭穿真面目。
套路二:登记信息。让老年人填写资料,一对一联系摸清家底、评估购买力,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推销。
套路三:洗脑宣传。降血压、降血脂,对胃好、对肾好、对肝好。夸大疗效的同时再加上洗脑的诈骗销售语言,所谓“药效不够,广告来凑”,让人防不胜防。
套路四:亲情服务。如果你没有在公益健康讲座上被说服,那接下来很快工作人员会到家回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为您扫地拖地、洗衣做饭、揉肩捏脚、大打“亲情牌”。
套路五:免费旅游。不法分子隔三差五还会组织老年人免费旅游,其实是为了让老年人远离家人,进一步博取信任。
套路六:存钱有息。有些诈骗团伙还会唆使老年人把他们一生的积蓄,存在诈骗团队自己的账户,承诺高额返息,同时购买保健品,还有额外优惠,一旦您把钱存进他们的账户,就会血本无归。
近年来,各大媒体不断曝光保健食品的各种营销手段,比如组织老年人旅游,送大米、送鸡蛋、免费体检……各种花招层出不穷,将保健食品打造成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神药”,很多消费者都深陷骗局。
央视财经“3·15专区”特别直播也曾特邀业内专家,聚焦保健食品营销背后的黑幕,独家解读骗局背后的猫腻。
保健食品是药能治病?千万别再被骗了!
在中国大家对于健康的危机意识逐渐加重,但是很多老年人对于保健食品概念相当模糊,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虽然具有调节肌体的功能,但是它不是以治疗治病为目的的。保健食品能维持人体健康,以及提供生长、发育和劳动所需要各类营养物质,延缓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买保健食品如何不被骗?避免被忽悠的技能学起来!
“所有病痛都可以治疗,不是药,胜似药”这类广告泛滥,利用消费者迫切追求健康、警惕性低等弱点,通过夸大、虚假宣传等方式诱骗消费者购买。那么如何不被骗呢?在央视财经“3·15专区”特别直播中,国务院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可基教授表示要想不被骗,记好“三不一定”原则。
“三不”指的是动机不要太纯,用心不要太专,期望不要太高。
不要想着用保健食品治病,保健食品只是为了保持健康,并不针对某一功效。
用心不要太专,是指任何保健食品都不能代替自身的饮食,它既不是饭也不是药。
期望不要太高指的是从保健的角度来说,不能期望保健食品像药品一样立杆见效。
“一定”指的是“淡化”,对别人给你的信息要半信半疑,如何不被忽悠,一定要淡化对方的信息,那些有可能只是些营销手段。
如何正确购买保健食品?这些要点别错过
随着保健食品越来越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何才能安全有效地购买使用保健食品呢?在央视财经“3·15专区”特别直播中,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记住“一查二看”原则,就能买到正规合规的保健食品。
一“查”是指在零售渠道中,查店铺是否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有经营资格才能经营保健食品。
第二要看产品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保健食品会有“蓝帽子”,会有国家注册批准的注册信息,会有相应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有了“蓝帽子”还得查是否是真实的,可通过市场总局的监管网站输入批准账号信息来确认。
保健食品绝对不能治病,有病了也千万不能靠吃保健食品治病。说保健食品能治病的都是骗子,千万别上当。同时,不同的人群食用保健食品的种类和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不要盲目跟从,尤其对老年朋友们,动心之后,和孩子们商量一下再交钱,避免上当受骗。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央视财经“3·15专区”
“
转给咱爸妈!
提高警惕!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综合央视春晚、新京报
本文编辑:吕亭洁
觉得好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