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一块钱能干啥?人家的“一块钱”相当于3000万元,还能…
眼下,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正从资源的竞争转变成技术的竞争,各个国家都把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关注。
眼下的中国经济里,各大高校的科技研发工作也是热火朝天,但很多科研成果一直养在深闺人不知,上海交大正在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俞凯给《经济半小时》记者演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只要动动嘴、说句话就可以完成开电视、拉窗帘的动作,甚至连更换墙上的装饰画也成一句话的事。不仅如此,俞凯团队的科研成果还集成很多最新的语音识别和高精度唤醒技术,并且还在不断更新。
智能装饰画
看似简单的几句对话需要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而每一个新技术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经费,这曾经是俞凯光最犯难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一个教授是一年一百到二百万元的研究经费。去年,俞凯光在大规模数据计算上的钱就已经超过一百万元。因此,原来的研究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能够提供的经费有限,俞凯能够进行顺利研发,离不开他的另一重身份,一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俞凯大多数的研究经费都是从科技公司获得的。
俞凯能够从公司获得资金的支持,得益于2015年公司和上海交大签订的专利许可协议,上海交大对研发专利拥有所有权,公司对专利有独占实施权,并向学校支付使用费。在这样的框架下,公司在2018年已经获得第四轮5亿元的融资。如今,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市共同发起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了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孵化平台,俞凯也要帮助其他老师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目前俞凯正在进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研发,这项技术需要硬件系统来承载,核心就是芯片。目前,市面上的通用型芯片影响着软件功能的发挥。2018年,俞凯下定决心要打造属于AI语音的专用芯片,需要投入的资金是千万级的,这都有赖于上海交大此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科技成果要想从实验室走进市场,迈过这道坎,需要大量的资金,俞凯想到的办法是自己创办公司,对于这种想法,学校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通过和俞凯创办的公司签订协议,这家公司获得学校的知识产权许可,有了这张许可,俞凯获得了宝贵的市场资金,进而得以继续开展科研,而学校也将从公司未来的盈利中分得收益,可谓是双赢的做法。但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公司,他们又该怎么办?
上海交通大学
王俊是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他用十年的时间终于找到能够一次性铸造飞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方法。但是,王俊的科研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创造,成果归上海交通大学所有。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为“国有资产”。王俊和学校的讨论谈了一两年,一度陷入困境,他们希望在遵守现有法律和成果转化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飞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
两年前,同是材料学院的王浩伟教授也曾面对同样的难题。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里王浩伟只做一件事,就是凭空造出一种全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刚柔并济,将铝的轻软和陶瓷的刚强相融合,一种既强又轻的新材料陶铝就此诞生。不仅抗疲劳、低膨胀、耐高温,同时还保持了铝合金良好的加工制造性能,突破规模化工程应用的瓶颈。这种新的材料已经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重大工程上得以应用。
陶铝和铝合金对比
1999年,王浩伟在上海交大开始研究纳米陶瓷铝合金材料,没有经费,没有试验设备,只能一个人坚持。几年后,他终于有了团队,但最大的问题,科研经费还是无法解决。
当时,王浩伟没有工具就找别人借,没有设备就自己做,为了把科研进行下去,王浩伟想尽办法,甚至用蛇皮袋装上二十多斤的材料坐火车带到西安去做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王浩伟团队终于研发出陶铝新材料,但是在材料工业化应用的过程中,也是他人生中最难的一段时光,那时最难的还是经费,因为科学研究是在烧钱。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王浩伟:刚开始做实验都是欠钱,欠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家肯定就不让你做了,试样都给你扔出来,那个时候是我最辛酸的时候,实验都做不了。
王浩伟
当时王浩伟的科研经费有1000万元,学校给了500万元的支持,还额外借给他450万元,但这1950万元在陶铝的转化中就是杯水车薪,连陶铝的理论验证放大实验都无法支撑,更不要说至少需要2亿元资金支持的中试环节。
手里捧着金饭碗却到处要饭。在吸引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专利所有权的权属成为关键。要吸纳社会资本,就必须将所有权从学校解放出来。经过再三考量,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将知识产权转让给公司,公司将60%的产权分给王浩伟团队,留下40%代表学校持股。通过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上海交大最终以作价投资的方式参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产权明确后,上海交大将获得13亿元的回报,王浩伟也获得民营资本和政府总计4亿元的支持。
在陶铝产业化之后,王浩伟最开心的莫过于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一间间实验室里摆放着百万级的设备,这也是他继续陶铝研究的基础。
设备
有了王浩伟的成功经验作参考,王俊的难题也有了解决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签订的一份协议规定,上海交通大学以“一块钱”的价格将专利转让给自己的全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和王俊团队。
一块钱只是一个形式,但它却是撬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杠杆。协议中的这一块钱最终将变成三千万元,学校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新公司中,获得40%的专利权益,王俊团队获得60%的专利权益。王俊有信心,未来这项技术会实现上百亿的成果。
专利转让协议
刘燕刚是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变成白纸黑字的制度,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燕刚:如果这个政策能疏通,像上海交大这样体量的高校,每年培养十个千万富翁肯定不在话下,事实上,我们也真正做到了。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21个“双创”试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如今,上海交大已经探索出了包含转让、许可、专利直通车、完成人实施,作价入股等适合上海区域特点和学校优势的“交大模式”。 累计完成千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以近百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成立公司,作价金额近2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5亿元;科研人员自行实施科技成果120多项,作价金额约4千万元。
半小时观察: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这些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
而眼下,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是迫在眉睫。国家大力推行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就是要彻底打通制度的关卡,突破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节目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从各自的角度,都在发力,打通机制体制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正在火热进行。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且这个春天,会更加明媚和温暖。
“
让科技春天来得更明媚!
美加征关税后,中国第一艘货轮抵港!关税高昂,商品涨价,到底谁在买单?
重要通知:6月新规来了!第一条就帮你省钱→
花1分钟测你的睡眠质量,8个方法拯救各种“睡不好”
触目惊心!安徽铜陵,竟有两幅“面孔”?!督察组一走,恶臭污水直排长江干流!
芥末、榴莲、菠萝…小龙虾竟有87种口味!吃3个月都不重样的→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吕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