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你怎么看?12岁孩子用手机玩网游,充值近10万元!父母蒙了:看病钱没了!而充值平台却说…
如今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在给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限制未成年人进行冲动消费的担忧。
近日,就有媒体报道了国内多起孩子为玩网游,瞒着家长用手机进行高额充值的案例。
父母称女儿用手机玩网游
充值近十万元
家住南京浦口的张先生,最近发现微信账户里的钱一直在减少。通过查询账单,张先生才知道,从暑假7月份开始,12岁的女儿就通过VIVO手机平台下载了一款网络游戏,并通过该平台陆续为游戏充值。
其中,仅仅7月和8月就为游戏充值了7万多元,加上其它游戏和打赏的费用,总共将近10万元。
南京市民 张先生:小孩只要一打开手机,它就要你去买会员,叫你增加什么,我们大人也不懂,它就引诱小孩去玩这些东西,小孩本身才12岁,她没有这种自控能力。
原来,微信钱包里有一个亲属卡功能,通过密码验证可以实现子女消费、父母付钱的功能。张先生的女儿给自己微信开通了这个功能,利用张先生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进行消费。
张先生的妻子说,平时她和丈夫靠收卖废品为生,手机里的钱本来是留着给家里老人看病用的。为了要回老人的看病钱,张先生多次联系VIVO公司,并按照VIVO公司的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证明材料,可对方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答复。
VIVO公司客服工作人员:游戏都是针对成年人开放的,如果您家小孩子要玩,请您妥善处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是否是未成年人支付的,还是成年人支付的。
家长称孩子玩游戏充值一万八难退款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贵州省贵阳市。11月中旬,贵阳市的闵女士发现自己的支付宝里突然多出了几笔意外的消费。在求助警方后,发现竟是自己的儿子玩游戏时进行了充值,这个金额也不小,将近2万元。
闵女士:怎么被刷了这么多笔,我后面报警,我认为是信用卡被盗刷。民警查了一下,是一个游戏公司,怀疑会不会是小孩玩游戏充进去的。小孩平时也玩我手机,那天我就给他玩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在那一天就买了5笔,金额在一万八左右。
闵女士的儿子:买精灵。
记者:你知不知道你花了多少钱?
闵女士的儿子:不知道没算过。
记者:你妈妈的密码,你是怎么知道的?
闵女士的儿子:那个开屏的密码,我试了一下,那个也是支付密码。
闵女士说,进入游戏的主界面显示的是OPPO游戏字样。于是,记者拨打了OPPO全国客服电话,并将闵女士的情况反映给了工作人员。
OPPO客服工作人员:因为我们这边对游戏都是有监管制度,如果他是输入了支付密码进行扣费的话,是不属于恶意扣费的情况,游戏商品都是虚拟商品,一旦支付成功,是立马到账无法回收的。
家长平台各司其责
防止孩子冲动消费
11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了六项举措,从实名制、时间管理以及消费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那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在网络游戏平台进行充值,究竟是谁的责任?《通知》里的要求又该如何落实呢?
《通知》在付费服务方面的规定非常具体:
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同一网络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有专家表示,发生超过通知里规定金额的充值案例里,家长和网络企业都存在相应的失职责任。
互联网行业观察人士 吴纯勇:从家长的层面来看,银行交易包括密码等重要信息,是不应该轻易交给孩子的,毕竟未成年孩子的消费冲动和习惯,可能会比大人还要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能轻而易举地知道密码,肯定会造成他在玩游戏过程中的冲动消费。
从游戏平台方来看,其实对于未成年人的交易流程,也存在监管不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平台方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比如说人脸识别、大数据、指纹,加大支付过程中的复杂程度,这就会杜绝孩子直接进行充值的行为。
惊了!说好的“茂密绿化”却只有6棵树!楼盘工作人员:红烧牛肉面还没牛肉呢…
“亚洲水塔”遇上河源文化的发祥地!“果树”组合,太靓了
这家培训机构,门店突然全关门!警方揭开“经营不善”背后的“画皮”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本文编辑:刘丽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