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汛情紧急!两封“家书”,近7000游子无畏逆行!为这样的长江“后浪”点赞→

经济半小时 央视财经 2020-08-19
江洲镇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东北部的一个江心岛,位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四周被长江包围,又名江洲岛,是一个平静安逸的世外桃源。7月上旬以来,受连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的影响,江洲镇的防汛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但镇上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岛内的人手严重不足。

汛情紧急,一封特殊的“家书”,让在外游子“归心似箭”!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今年7月5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超过了19.5米的警戒线,达到了19.68米,如果水位超过21.5米,情况就非常危急了。由此,江洲镇家园保卫战也拉开了序幕。



江西九江柴桑区江洲镇


江新洲大堤全长41.36公里,江洲镇的辖区内有34.56公里。江洲镇党委书记陈世超从7月初开始,就一直和防汛指挥部的同事们在江新洲大堤坚守,吃、住都在这里解决。


江新洲大堤


洲镇的户籍人口有4万人左右,但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上学,留守在镇上的常住人口仅有7000人,大多还是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要守住30多公里的堤坝,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让陈世超犯了难。


陈世超


7月10日,九江站水位还在不断上涨,九江市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Ⅰ级。形势危急,陈世超他们开始通过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发出了《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呼吁18至60周岁的在外乡亲回家抗洪。



江洲镇发出的第一封信


7月11日,长江九江站水位已经上涨到22.41米,超出警戒线将近3米,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7月11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超出警戒线将近3米


面对越来越汹涌的水势,江洲镇政府继续发出了《江洲告游子书:江洲儿郎,汛情紧急,家乡盼你回家支援》,连续两天,两封家书,此时的江洲岛已经是汛情紧急,刻不容缓。


江洲镇发出的第二封信


到7月12日,长江九江站水位达到了22.81米,距离历史最高水位23.03米,仅差0.22米,而随着接连两封家书的发出,返乡的轮渡上塞满了小车、摩托车。住在九江的村民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回来了;远在上海、深圳、浙江的打工者也放弃了每天几百元的工资,主动要求在堤坝上值守;外出求学的学子也主动请缨,加入这场返乡抗洪的战斗中。从10日到12日,累计回乡3000多人,截至7月19日下午6点,累计回乡达到6800人左右。


返乡抗洪的队伍挤满了轮渡


装石子、扛沙袋、挖水沟,为了守护家园,
他们和洪水展开一场鏖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27岁的张恒,家住江洲岛上的新洲垦殖场,这些年,他一直在九江市区做蔬菜批发生意,家里只有父母留守。7月10日,收到返乡抗洪的信息后,当天下午,张恒就赶着最后一班轮渡回到了村里。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洲垦殖场农户 张恒


今年年初,张恒和父亲承包了六十亩地,用来种植瓜果蔬菜,原本想着风调雨顺的话,能赚上一笔。就在张恒回到村里的第二天夜里,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个晚上,庄稼地全部泡在了水里。



张恒家承包的庄稼地

张恒


自家的田地被淹了,张恒的心里很难过,但他更担心的是家里的父母。父亲的腿脚不太灵便,母亲有精神方面的障碍,一犯病又离不开人。但张恒的父亲也想去巡堤,父子俩经过一番争执,最终决定父亲在哨所里负责一些登记的文字工作,张恒在夜间去巡堤和值守。


张恒


90后的徐晓是江西新余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读中学时,就随着父母搬到了九江市区居住,而她的老家就在江洲镇的后埂村。这个暑假,她原本打算好好复习准备考研,但看到江洲镇发出的两封加急的家书后,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定要去抗洪一线出一份力。渡船一小时一班,早上六点,徐晓和堂妹和许多早起换班去岛上抗洪的乡亲们一起,都在渡口排队等待上岛。



徐晓和堂妹坐渡船去岛上抗洪


从九江到江洲镇,只能依靠轮渡。从新港码头上船,10分钟便可到达对岸。码头两边,靠近长江的部分房屋已浸泡在水中,地势更低的房屋只能看得到房顶,低洼处的田地也被洪水灌入,内涝十分严重。


浸泡在水中的房屋


按照镇子里各村所处的区域,江洲镇共成立了171个防汛哨所,从东到西进行编号,每个哨所每天有4名群众,确保24小时有专人巡堤排险。徐晓所在的后埂村位于村子的北部,她们要去的哨所是位于北堤的85号哨所。


这是徐晓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水位。从来没有参与抗洪的她第一天就被晒伤:两个手臂被完全晒黑,脖子也被晒到脱皮。晚上回到家脖子疼得连枕头都不敢枕。但即便这样,这个倔强的女孩,还是决定每天要在堤坝上坚守。



徐晓被晒伤的脖子


经过了几天的巡堤查险,如今,徐晓已经逐渐掌握了巡堤的“秘诀”,在江洲镇,巡逻队员们会采用“丁字形”排雷式的方法来巡堤查险。每次巡堤,所有巡逻队员排成一条直线,与堤坝垂直进行巡堤查险,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巡堤盲区。


“丁字形” 巡堤查险


然而在此之前,很多像徐晓这样的90后,却对抗洪、对巡堤都没有如此深刻的了解。


徐晓巡堤


就在徐晓和妹妹准备结束上午的巡堤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泥泞的小路增加了两个人前行的困难,每向前走一步,就会陷得更深,但经过几天的摸爬滚打,对于她们来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


徐晓


在距离徐晓所在的哨所十几公里外的001哨所,从外地赶回来的江洲镇官场村村民熊志明,已经在堤坝上坚守了半个月。熊志明今年36岁,2004年退伍后,便去了浙江台州,一待便是16年。7月11日下午,正在公司上班的熊志明,在朋友圈看到了江洲镇发出的家书,立刻向公司领导请了假,开车十几个小时,连夜回了江洲。



熊志明


装石子、扛沙袋、挖水沟、清堤坝,对于熊志明来说,虽然很累,但能为家乡出力,他打心底里开心。


熊志明


到了晚上,没有住处的熊志明便和当地村民一起打起地铺,一住就是半个月。



熊志明睡觉的地铺


进入七月下旬,长江九江站的水位有所下降,熊志明的任务也由原来的装石子、扛沙袋逐渐转变为了巡堤坝。抗洪一线需要他干什么,他从没有二话。返乡抗洪的这段日子里,熊志明和很多乡亲们一样,在烈日暴晒下流过汗水,也曾经在夜里偷偷淌过泪水。他们平日里奔波在天南海北,但此刻,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故土。


汛期前的江洲岛


半小时观察:
四面环水的江洲镇,如一叶扁舟孤悬长江,在暴雨、洪水的轮番侵袭下,这里的防汛形势一度非常严峻。危难时刻,政府接连发出两封“家书”,短短几天,就有6800多江洲子弟应召返乡,冲上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这其中多数是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

这些无私无畏的年轻人,在家乡父老最需要的时候逆向而行,他们是抗洪一线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他们勇担责任的样子,让我们欣慰,同时更让我们肃然起敬。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的勇敢坚定,是时代“后浪”最真实的写照,让我们为飞扬的青春喝彩,为力挽狂澜的“后浪”点赞。


为这样的长江“后浪”点赞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监制:陈永庆
本文编辑:吴馨怡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