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这一标准,得到联合国推介!这张中国名片,超亮眼→
非凡十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亮点纷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五集专题片《中国大区域》今日播出第三集《湾有引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
碧海蓝天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018年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将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由4小时缩短为45分钟。
在这个全国首座三地互通边检口岸,珠海与澳门执法人员并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两地查验手续。
“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是边境查验模式的重大创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一次融合的创举。
减少一道有形的门,打开的是一扇更为宽敞的大门。便利融合的通关措施,畅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仅2022年上半年,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共验放通行粤港澳三地大货车超过18万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50%。
交通硬联通: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2022年7月26日,伶仃洋航道上,建设者们正在挑战的是被称为港珠澳大桥难度升级版的深中通道。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境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是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正迎来主缆第100根索股架设。
主缆是悬索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有着悬索桥“脊梁”之称。伶仃洋大桥单根主缆各由199根索股、25000多根6毫米直径钢丝组合而成,最大缆力达到10万吨以上,相当于能同时承受三艘中型航母的重量。
然而,最外层和内层不同索股之间如果温差过大,可能会导致内外钢丝受力不均匀,从而直接影响整座大桥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控制温差,调索作业只能在夜间进行,作业地点则是这条全球海中最高的猫道。伶仃洋海域台风多发,全年遭受六级以上强风的天数接近200天。在270米的高空猫道,建设者们在夜色中集结待命,寻找最佳施工时机。
蛟龙入海、云端“起舞”,中国人在这道湾区里,将完成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建成以后,从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为30分钟。
以深中通道为圆心,半径100公里之内,31条城际轨道、67条高速公路正在连接起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城际交通网。
道通业兴,路通人和,截至2021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97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轨道上的大湾区”呼之欲出,综合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王世福教授认为,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交通既是最基础性的要素,也是走得最快的。交通先行既有值得肯定的领头效应,也带来一个挑战软环境软治理的机会。
大湾区软联通:从规则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深圳前海,这片12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内地和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在这里注册的港资企业,目前已达到1万家。
作为上万家企业的“服务员”“管理者”,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虽然被叫作管理局,但它却并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家法定机构。这一设置,突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与效率,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2022年8月,香港创业青年陈润富来到前海国际人才港,递交人才房申请材料。
三年前,陈润富参加了一个大湾区创业大赛成功入选50强,拿着15万港币的奖励,来到前海,开启了全新的创业之路。
只有香港副学士学历的他,一度由于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无法申请前海面向香港人才配租的人才房,但这一局面,在今年彻底改变。
“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在今天的港澳青年中,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现实,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
2022年,随着首批4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获颁执业证,因内地与港澳法律体系不同带来的法律服务壁垒就此打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8月2日,广州一家律师事务所,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何君尧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一刻。
接过大湾区律师证、穿上律师袍,整个仪式庄严而简短。为了这一刻,何君尧盼了十八年。
早在2004年,他所在的香港律师楼就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代理内地客户在香港的法律事务。然而,面对“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情况,当时,香港律师没有任何取得内地执业资格的途径。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基础。2020年8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2021年7月31日,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正式开考;2022年6月28日起,司法部正式启用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坚持面向港澳、面向世界,推动制度型开放的一次全新突破。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全面铺开,仲裁也在大湾区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擦亮“中国仲裁”名片?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优势,无疑给了这片“试验田”弯道超车的机会。而互联网的技术支撑,更是让打破了地域和法域限制的仲裁如虎添翼。早在2019年,广州仲裁委就发挥互联网仲裁的技术优势,率先试水全球第一个跨国远程庭审,并于2020年,发布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广州标准”。2022年,这一标准得到联合国的推介。
容纳万方,不仅是包容接纳,更重要的,还有先行一步的引领。国家区域经济版图上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实现从规则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郑永年:中国前面两次开放都在这里进行。1840年、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我们被迫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第二次是主动开放,加入了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现在开始了第三次开放。我们要引领下一次全球化,引领下一次世界发展,我们更要主动开放,我们第三次开放的核心,就是制度型的开放。
创新突破:大湾区的嬗变
广东东莞,坐落着我国目前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一个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科研平台,一场场微观世界的特殊嬗变从这里开始。
时针回拨到16年前,眼前这片“国之重器”所在地,还是百亩荔枝林。眼下,这个超级工程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原始创新的燃料。
在香港大学的实验室里,黄明欣教授团队正在分析刚刚从中国散裂中子源拿到的数据。
落户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黄明欣团队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实验进度。2020年,黄明欣团队发现了效能创世界纪录的“超级钢”,同年5月,这项成果发表于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期刊《科学》杂志上。
目前,广东已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亿元,惠及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一个创新高地正在南中国的湾区崛起。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本文编辑:刘峥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