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第一×7!

央视财经 2024-01-27

《开年迎新访名企》系列报道走进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中国建材集团。材料是托举新技术、新装备、新工程等各个环节创新的基础,随着一批原创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材料行业迎来全新格局。
新材料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基础建材怎样迈向智能化?记者对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进行了专访。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1月21日视频
2024年开年第一周,中国建材董事长周育先的行程就颇为忙碌。首先,他在总部等候中国建筑董事长郑学选一行的签约来访。

在中国建材的展厅里,哪怕只是一块可以替代玻璃幕墙的弱光发电玻璃,延展出来的也不仅是产品的升级,还有绿色低碳、抱团出海等更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建筑上不光用基础建材,还能用很多新材料。我们出产品,中国建筑出场景,能够更快使新产品推向工程化、商品化。

后,周育先又与清华大学校方进行有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签约。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我们选择的都是行业里领军的合作伙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真正使得高新材料、高技术,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两方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也体现了两端发力。

“两端”分别对应着基础建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往往是基础建材反哺新材料的研发,当2023年基础建材面临压力时,新材料成长为支持企业转型的重要力量,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利润占比提升至将近60%。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这些年,我们突破了低碳水泥,突破了航空航天用的高端复合材料,突破了双碳方面的碳捕集封存,也突破了一些产业化转化的项目。

从构筑白鹤滩无缝大坝的低热水泥,到不留折痕的30微米可折叠玻璃,创新步履不停。过去,曾被材料“卡脖子”,如今,材料开启新赛道。

缠绕碳纤维的储氢瓶如同电池块一般,加满氢后三个一组便能续航千里。得益于国产碳纤维技术和产能的突破,在氢能乘用车需求大量释放之前,一条车载储氢Ⅳ型瓶的生产线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批量交付。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要提前布局一些前瞻性的研发项目。与其说2024年投更多的钱,还不如说2024年我们会以更开放的姿态,聚集社会资源来聚焦战新产品的研发。

由于资本运作能力突出,2022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建材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总台央视记者 易扬:怎样通过资本引导产业发展?投资上有哪些布局?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从研发的投资,以及后面成熟产品的重组并购投资,不断去使用投资的这种功能,提高竞争力,能够使得国有资产真正保值增值。我们也成立一家新材料的产业基金,投资了新能源、半导体,既为国家解决了“卡脖子”的点,也能丰富整个战新产品库。

近来,新材料表现亮眼,但周育先依然清醒地意识到基础建材转型升级这个“坎”必须过,越早越主动。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对传统的基础建材来说,国际化就是拓展市场空间的一个路径。基础建材应该率先走出去,因为其量大面广,技术也成熟。新材料应该适时走出去,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能够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建材。

8000多公里外的法国图卢兹,一座老水泥厂向中国建材提出绿色升级的改造需求,在人员往来不便,现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建材采用智能设备、通过远程协同的方式,实现了隔空建厂,并在交付实体工厂时,还交付了一座数字工厂。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既要做国际化,又要做数字化。不光是生产过程流程需要数字化,应该要研发设计的数字化,一直到终端的、客户服务的数字化,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向改革要活力。

中国建材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立了196个机构,境外资本达到近400亿元。水泥、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7项业务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关注


中国女孩赴韩整形后身亡,中国驻韩大使馆紧急提醒!


又一千亿风口!未来80%企业都会用到TA?


全国10强,7家总部在这里!“中国硅谷”,超级硬核!


“中国造”动车组,在这里投入运营!刷新“南美速度”!


已致83人死亡!冬季风暴,侵袭美国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本文编辑:彭琳
持续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第一×7!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