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秸秆也能赚大钱 两季能卖100万!那些年白烧了...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在关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方面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有9亿吨,总量差不多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么多的秸杆到底该怎么办?
秸秆收储进农村,农民的秸秆致富经
2016年元旦前夕,原本是一年中的农闲时节,但是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这里的村民正在忙着把秸秆运到草场。
村民们告诉记者,早些年,这些秸秆还能生火做饭、喂养牲畜,但是现在,村里做饭大部分烧煤,还有的烧煤气,养牲畜的也少了,秸秆就成了田间地头的垃圾,往年除了一把火烧掉再无它用。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村民朱凤:以前都浪费了,丢在田间。(现在)建立草场了,这个没事可以卖钱。
“把一文不值的秸秆收集起来去卖钱”,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是2015年在泗县大庄镇田庄村却变成了现实。
今年村里建起了秸秆收储中心,朱凤卖秸秆赚的钱和卖粮差不多。
朱凤:我们这一天也能来十趟,一趟也能卖十来块钱。
宿州当地一年种两季,春天种玉米,秋天种小麦,秸秆资源丰富,如今收益也一点儿不比种地差。朱凤家有10亩地,去年卖粮与卖秸秆的收入竟然差不多。
在泗县大庄镇,现在跟朱凤一样靠捡拾秸秆赚钱的村民比比皆是。在秸秆收储中心门口,记者看到了一辆辆满载秸秆、等待过磅的农用三轮车。
一辆辆满载秸秆、等待过磅的农用三轮车停在秸秆收储中心门口。
记者:你这个车收的都是什么东西?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村民魏霞:这个小麦秸。一车卖十五六块钱吧。
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委就联合发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秸秆禁烧至今已经“狠抓”了16年之久,全国各地都在禁,但“光堵不疏”,也不是办法,村民焚烧秸秆的事情屡有发生。2015年初,大庄镇政府将秸秆收储企业引入到当地,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2015年初,大庄镇政府将秸秆收储企业引入到当地,终于解决了焚烧秸秆的难题。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党委书记赵光勇:这样农户有了收益,收储中心能够有收益。
2015年初王吉勇和家人投资180多万,建起了这家秸秆收储中心,王吉勇称之为“料场”。料场开业至今已经9个多月了。
安徽省宿州市大庄镇秸秆收储中心负责人王吉勇:我们当年回本了80%。到目前为止,两季我们纯利润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按照老王的预判,到2016年夏收的时候,他便会收回成本,年底就会净赚几十万。
王吉勇:这就是黄豆秸秆,它是养牛养羊的,可以作为精饲料用。这种秸秆我们收购价就能达到四百块钱一吨,两毛钱一斤,我们销售价格是八百块钱一吨。
老王进入收储秸秆这个行业已经4、5年了,在圈中也算小有名气,但他告诉记者,能进入这行,他还得感谢他的外甥吴杰。
2009年宿州生物质电厂建成后,吴杰成为了第一批供料商,当年发送了秸秆100多万吨,净赚了120万,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吴杰迅速扩张,随后几年间秸秆收储中心从宿州市发展到临近的蚌埠市、徐州市,全家十几口人全部参与到了秸秆生意中,收购站点也发展到了10家,成为了宿州生物质电厂最大的秸秆供应商。并培养了一批秸秆经纪人队伍。
2009年宿州生物质电厂建成后,吴杰成为了第一批供料商,当年发送了秸秆100多万吨,净赚了120万。
每天清晨,吴杰的秸秆车队都会准时在电厂门口排队卸料,他也会时不时过来查看货源。今天吴杰的车队总共给电厂送来了7车料,200多吨秸秆。
随着生意面的不断扩大,业务也更加繁忙,如何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选址建秸秆收储中心是吴杰当前最关心的事。2014年在吴杰的鼓动下,弟弟吴飞也加入到了秸秆行业中,2015年10月,经过多次考察,吴飞决定在蚌埠市怀远镇再建一个秸秆储运中心。12月31日这一天,吴杰、吴飞兄弟俩驱车100多公里从宿州市赶往蚌埠。
安徽省宿州市秸秆经纪人吴飞:现在政府禁烧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对我们建设草场这块扶植力度也比较大,还有我是有一个设想,怀远这个地方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它的秸秆资源比较丰富。
虽然蚌埠怀远镇的这个收储中心离宿州生物质电厂有些远,运输成本会高些,但是丰富的秸秆资源,外加地方政府承诺将村民手中流转出来的土地,免费让他们使用十年,无偿建供电设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对于吴飞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他想在这里实现一个更大的商业计划。
吴飞把记者带到了一个养殖场,院子里地上堆满了一个个裹着蓝色塑料膜的圆球,这是吴飞新研制的“秘密武器”。
吴杰介绍说,把应季收获的秸秆,压实封存变为青储饲料。反季节销售,通过青储后的秸秆营养成份含量高,牲畜吃起来口感好,生长速度快,价值是秸秆燃料的数倍。
这些“蓝球”是压实封存的秸秆,通过青储后的秸秆营养成份含量高,价值是秸秆燃料的数倍。
吴飞:送到电厂去发电,每吨的利润最多也就在50块钱左右。这一包的成本大概在六七块钱左右,每包的利润大概在10块钱左右,每吨的利润,应该在250块钱,比原先我们利润秸秆翻了五番。
玉米芯派上大用场,“秸秆经济人”成农村新行当
今年74岁的穆家坦,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穆大爷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很硬朗,除了农忙时候在家种地,其余的时间都会出来,走村串巷沿街吆喝收玉米芯。
74岁的穆家坦除了农忙时候在家种地,其余的时间都会走村串巷沿街吆喝收玉米芯。
穆大爷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些玉米芯以前在农村用处很大,可以烧火做饭,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玉米芯基本派不上用场了。前些年村民们一直为如何处理它犯愁,这几年来收购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不起眼的玉米芯居然也能卖钱了。
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郑家村村民郝声英:一年打一回,收一回,一年能卖四百来块钱的吧。
郝大妈很知足,钱虽不多,但多少能补贴些家用。但她殊不知,这些玉米芯经穆大爷一倒手就可以赚得更多。
穆大爷连喊带吆喝,一上午功夫车就装满了,中午他赶着马车,将玉米芯送到了收购站,过磅验货后,穆大爷就可以领钱了。
收购站根据玉米芯的质量,按照每吨350-380元不等的价格收储。这样一来,穆大爷的收购成本是13元,卖出去得了50元,这一里一外,一上午就赚了30多元,穆大爷说如果天气好,一天来送两趟,赚四五十元不成问题,一年下来能赚七八千块钱。
郑洪新今年47岁,几年前就看到了收购玉米芯的商机,他这几年的玉米芯生意便是做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2015年郑洪新一口气花20多万买了两台车,一台轿车、一台农用汽车。跟穆大爷不同,老郑收购货源主要来自周边县市。
这一天,清晨天刚亮,老郑便驱车和妻子出发了,车子开了2个多小时,他们抵达了济阳县孙耿镇郑家村。
老郑车上扩音器的吆喝声,打破了村子里的宁静,车子在村里转悠,不断有村民招呼老郑到家中看货。
一上午时间,老郑收了两家还不到半车,眼瞅着到中午了。老郑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村里有个种粮大户的玉米芯,之前由于价格没有谈妥,没有成交。老郑告诉记者,收购玉米芯看似简单,其实既是个体力活、又是脑力活,眼光一定要好,因为收货时是估堆论价,估不准就要赔钱,收货经验很重要。
收购玉米芯看似简单,其实既是个体力活、又是脑力活,收货经验很重要。
老郑最后作了20元钱的让步,花了340元。这一院子的玉米芯将近3000斤,老郑足足花了2个多小时才装完车。下午2点半,老郑满载玉米芯的货车抵达了水寨镇的这家玉米芯收储站,过磅、验货、卸车后,老郑拿到了今天的货款。
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郑家村玉米芯收购站负责人郑德同:算账是960元。
记者替老郑算了一笔账,收料476元 油钱60元 过路费10元 成本546元,卖出960元 ,老郑两口子这趟净赚414元。料场负责人郑德同告诉记者,秋收的时候,像老郑这样的商贩一天可以拉2趟,每天能收入上千元,一年下来能赚7、8万元不成问题。其实郑德同也不例外,而且赚得更多。
郑德同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玉米芯经济人,几年间从一个小商贩发展成为眼前这个大型玉米芯收购站的老板,他根据玉米芯质量不同按照每吨330元到380元不等的价格回收,再按照每吨400元的价格卖给企业,从中赚取差价获利。
郑德同现在每年出货量在5万吨左右,靠玉米芯年赚百万。郑德同所在的水寨镇郑家村全村260户村民,其中有40多户村民专门做玉米芯生意,全镇有300多户村民从事这个行当,镇上像他这样的大型玉米芯收储站就有8家,除了章丘本地外,河北、内蒙的玉米芯也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形成了庞大的玉米芯收购市场。
郑德同告诉记者,当地之所以玉米芯收购红火,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一家企业常年在这里敞开收购玉米芯。记者也跟随郑同德走进了这家企业的料场,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玉米芯堆积如山,高度多达10几米。
当地之所以玉米芯收购红火,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一家企业常年在这里敞开收购玉米芯。
成文林是济南圣泉集团收料办公室主任,他所在的这家企业,利用玉米芯作为生产原料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随着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大,对玉米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现在每年玉米芯的消耗量多达10万吨,一年要用掉10座这样用玉米芯堆成的小山。记者看见,在料场的供料车间玉米芯通过这条传送带,便直接进入了厂区,成主任告诉记者就这一条小马路的距离,小小的玉米芯就会华丽转身,产生出几百倍的价值。
记者:你们做什么用啊?
济南圣泉集团收料办公室主任成文林:公司保密的问题不好说。
科技助力,玉米芯华丽转身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材料”
在圣泉生物质石墨烯研究院的实验室,董事长兼研究院院长唐一林,正在与工程师进行新产品升温测试。
圣泉生物质石墨烯研究院研发工程师许日鹏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一种新材料,这边是没有加新材料的普通发泡材料,这边是加了新材料的内暖发泡材料。
在一块普通的黑色胶棉中,添加了一种新的物质,瞬间,升温速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一块普通的黑色胶棉中,添加了一种新的物质,瞬间,升温速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者:你们这个是添加了一种什么样的材料,让它变成了这样一种效果?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这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的材料。它比钢材还硬两百倍,比导电最好的银还要好,它的厚度是一根头发的十万分之一。
唐一林向记者所介绍的材料,就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
近年来,“手机充电只需几秒钟”“史上最薄电灯泡”这些有关石墨烯非凡应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石墨烯似乎也成为了无所不能的超级材料。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从石墨中提取研制成本高,石墨烯价格昂贵,国际售价高达每克200元,被誉为“黑黄金”。
而圣泉集团联合黑龙江大学长江学者团队,经过7年艰难的技术攻关,在世界上首创了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的生物质石墨烯。
圣泉集团联合黑龙江大学长江学者团队,经过7年艰难的技术攻关,在世界上首创了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的生物质石墨烯。
唐一林介绍说生物质石墨烯研发成功,意义深远。一方面打破了国外石墨烯生产技术的垄断。另一方面生物质石墨烯原材料玉米芯资源十分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目前石墨烯市价在200元一克,而生物质石墨烯的价格仅2元一克,相当于百分之一,这使的石墨烯的推广应用变得更加容易。
唐一林:你看一看,这是我们的秸秆玉米芯生产的产品,现在我们把它的碎成份全都利用了,可以生产木质素,生产纤维素,生产半纤维素,还生产有机肥,那些废物都是可以生产有机肥的。
记者:利用率能达到多高?
唐一林:应该说有100%的利用了。
通过科技创新,植物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主要成分全部有效利用。生产出了全球热点新材料生物质石墨烯和玉米芯纤维。通过技术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圣泉集团发明了石墨烯“内暖”纤维,使石墨烯首先在纤维上得到了商业化成功应用。
唐一林:这个就是它神奇的地方,它和你身体的温度发生共振,一摸它温度马上就上来了,这个就是它(石墨烯)的好处。
唐一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吨玉米芯可以生产1吨石墨烯,价值200万元。半纤维素可以生产木糖和阿拉伯糖,价值13万。
木质素可以生产可降解塑料袋,价值3.5万。剩余的废渣可以生产有机肥,价值3千元,这几项产生的价值共计217.5万元,折合每吨14.47万元。如果按照玉米芯每吨400元计算,也就是,一吨玉米芯跨过这条小马路,身价就增长了361倍。
玉米芯经过加工,身价就增长了361倍。
2015年,住建部等十部门联合发文向农村垃圾宣战,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农村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而在2015年5月份出台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则要求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换个角度看农业废弃物,其实它们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在化学家眼中,世界上本无废物,只要实现其综合化利用,就能发挥它们的资源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观念的转变、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扶持,这些农业废弃物一定会从尴尬的“生态包袱”变成一笔巨大的“绿色财富”。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李雪峰 夏鑫)
本文编辑:李天路
为生态农业点赞!↓↓↓欢迎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