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灾区农家乐轻松年入二十万!致富秘笈是...
曾经是汶川地震核心灾区的北川县,几年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当年种下的希望如今已破土而出。灾区农村焕新颜,农家乐轻松年入二十万!赶快看看他们的致富经↓↓↓
简陋房屋升级两层小洋房,北川农村焕新貌
新年第一天,香泉村的电商服务点合伙人刘小虎正忙着给村民们配送快递。
收件的村民叫刘其均,两件电器其中一件是一台50英寸的网络电视,刘其均迫不急待地把新电视搬上了二楼客厅,换下了家里的旧电视。
刘其均家一共四口人,他和妻子平时主要在外打工,母亲和孩子留在家,住在这栋面积将近200平的两层小洋房里。
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村村民刘其均:妈,快上来凑一下热闹。买了新电视来分享一下。
香泉村是个典型的地少人多村。在2008年以前,村里主要种植的都是玉米和油菜,人均收入在2007年仅为2000多元。大多数村舍都是这样简陋的房屋,烧的是柴火,用的是旱厕。
2008年以前,香泉村偏僻,交通不便,产业落后,大多数村舍简陋矮小
2008年汶川地震,香泉村的房屋损毁严重,162户房屋垮塌或者成为危房。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坚持县乡村一把尺子量到底,统一规划,不但注重村容村貌的打造,还坚持民族特色的传承。
刘其均: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地震过后的变化速度比地震之前的快了不晓得多少倍。
现在的香泉村,村民们几乎全都住上了新房,一座座外墙由薄薄的青石片砌成,内部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洋房,透着浓浓的羌族文化气息。人均住房面积也从以前的30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40多平方米,村里还修建了14个垃圾池,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家家户户门前道路通畅,屋后绿树成荫,环境清净整洁。屋里通上了水电气,大部份村民家里都接上了互联网。
现在的香泉村,村民们几乎全都住上了新房,通上了水电气,连上了互联网
刘其均家的网络是两年前运营商免费接通的,现在他使用的是每个月138元的套餐,经过一翻调试,刘其均和母亲李素琼终于看上了新电视,但是很快发现画面不够流畅,母子俩又决定尽快去给家里的网络套餐升个级。
李素琼在厨房操持了大半辈子,这几年觉得做饭越来越方便,厨房也越来越亮堂。
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村村民李素琼:天然气是前年装的,这个又省时间又快,火力要多大有多大。这个好用又干净,往年烧柴熏得家里到处都是烟,熏得漆黑。
李素琼说,现在不但儿子在外的收入节节升高,自己也购买了社保,和城里人一样每个月都能领700多元的养老金。
李素琼:知足了,老年人要是没有大的病痛灾难,这些钱吃饭穿衣是够了。
刘其均:以前像城里的生活,农村根本就没法比。现在我觉得还是,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比城里占优越性。
这个时候在自家厨房忙活晚饭的,还有石椅村的村民魏明会。她家的厨房这天刚刚装上了一种先进的炉灶,燃料既不是传统的柴火,也不是沼气或者天然气,而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清洁能源。
魏明会家的炉灶,使用的是秸秆、果树枝条等原料生产的清洁能源
石椅村清洁能源项目负责人:秸秆,一些果树剪下来的枝条,这些都是生物质,都是我们生物质燃料的它这个原料,用了我们这一款炉子以后,它厨房的污染物的浓度会降低70%多,80%这样子,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做为联合国低碳环境村落工程项目点,从2015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石椅村陆陆续续有120户人家都用上了免费安装的新式炉灶,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柴火到液化气再到清洁能源的三级跳,这也将更好地保护村里的青山绿水。而悄悄发生变革的,不仅是在厨房,同样还有村容村貌。
这里曾经是一片地震废墟,如今被改造成了老年人活动健身的场地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废墟利用起来,老年人这些健身的地方,还有乒乓球台,篮球场。我们这一块也是着重我们石椅村宣传法制治村的一个点。
石椅村村民以羌族居多,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历来有“云朵上山寨”的美誉。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枇杷、李子等水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水果产业。但山高路陡,交通条件牢牢扼住了村里发展的喉咙。魏明会家的这个背篓,如今已经算是“老古董”了,但魏明会一直舍不得扔,因为过去她都是背着这个背篓走下山卖水果的。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魏明会:就这么一背篓,有50斤。当时这个路这么宽,只有50公分。就这么扶着往下挪。我们一天从早晨8、9点钟到下午晚上黑了才回来,有时卖不完的水果要寄(存在)街上然后再往回走,当时生活确实比较艰难,老百姓生活比较艰难。
现在路通了,运输方便多了,再也没有出现像过去一样大量积压的情况了,背篓也不再需要了。魏明会家如今也是2层小洋楼,丈夫唐万斌正在家门口修剪李子树,在他眼中,这颗树现在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唐万斌:去年卖了1700。大概前头两三年都卖了700、800。
除了李子,唐万斌夫妻俩还种了十多亩枇杷。这两年这些水果的价钱都水涨船高
2015年村里的枇杷已经卖到了15元钱一斤,夫妻俩光是种水果就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养鸡,每年还能多收入1万多元。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火红,2015年,他们还把家里又装修了一番。
羌族特色旅游火爆,产业支持助推羌寨新发展
元旦上午十点刚过,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就迎来了新年的第一批客人。2015年8月,石椅村刚刚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冬天虽然是这儿的旅游淡季,但它仍然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每年枇杷和李子成熟的季节是石椅羌寨最火爆的季节。现在全村已经有将近20户利用自家的新房从事乡村休闲农家乐。30多岁的陈继良就经营着其中的一家。
石椅羌寨有将近20户利用自家的新房从事乡村休闲农家乐
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毯,还有无线网络,客人们对房间的配套很是满意,一口气就订了7个房间。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陈继良:这边三个房间要住,这边三个,那边两个。
陈继良家一共11个房间,这一下就订出去了一大半,开门大吉,陈继良夫妻俩喜上眉梢,在宽敞亮堂的后厨里忙着给客人准备农家饭菜。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黄彦:夏天比这个还忙,每天都十多桌。
大山之中的石椅村人多地少,全村92户,328人,仅有耕地180亩。地震以前,村里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黄彦:我们以前过的日子就是上山去挖折耳根,然后上山带的中午饭就是买的烂苹果。挖一天挖二三十斤,那时卖1块5一把,一天才挣三十多到四十元钱,就是挖一天,卖一天,就要花两天的时间。
2012年,看好村里旅游业发展的夫妻俩利用自己的新房开起了农家乐,一下就火了起来。
2012年看好村里旅游业发展的夫妻俩利用自己的新房开起了农家乐
陈继良家的农家乐还是村里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通过整合全村农家乐经营资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产品价格,严格规范管理农家乐旅游市场,使农家乐的经营得到了良性发展。陈继良家的农家乐在2015年纯收入十多万元,加上家里的果树收入,全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这天,同村开农家乐的车春华家中一下来了九桌客人,一时间忙不过来,于是请黄彦来帮忙。村里的农家乐都是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相互帮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同村开农家乐的车春华家中一下来了九桌客人,请黄彦来帮忙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车春华:减少我们的开支,有客人的时候我才喊人,我就不用固定的人员。
为了更好地打造石椅羌寨这张旅游名片,合作社还成立了文化协会,通过培训,社员们平时是烹饪农家菜和打理客房的好手,在客人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又能载歌载舞,打造原汁原味的羌族篝火晚会。
陈继良夫妻俩都是表演队里的骨干份子,只要家里忙得开,这样的活动他们都不会落下。
这天晚上的表演者都是和陈继良夫妻俩一样的旅游合作社社员,通过和游客的互动,晚会气氛热闹非凡。这家农家乐因为是本村合作社社员,像这样的一次表演,总共只需要支付大伙200元报酬。而正当其他人都还围着篝火跳锅庄的时候,村支书陈爱军又接到了邻村的农家乐邀请他们去表演的电话。
通过和游客的互动,篝火晚会气氛热闹非凡
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我们跑过去就是1000元一场。他们都可以去挣钱。也同样把我们这个地方宣传出去,同样把我们这个地方的羌族文化也弘扬出去。
通过发展旅游业受益的不仅是村里旅游合作社的成员,在旅游旺季的时候,30多户农家乐经营者还会额外聘请三四名村民帮工,每天的报酬在80到100元左右。同时,旅游业和村里的种植业相互推动。去年全村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比2014年又增加了3万,全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不到3000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1万8千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过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石椅羌寨焕发出新生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农家乐、水果合作社,农民收入翻几番
石椅村的当家人陈爱军今年已经40出头了,从小过苦日子的他16岁就出门打工,做生意,2008年地震以后,他却毫不犹豫,回到村里,重建家园。
陈爱军:我回来做的第一件事情,配合村支党委抓灾后重建,恢复产业。第二件事就是成立水果合作社。
陈爱军一门心思想把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带到村里,但最初只有30多户同意加入他的合作社
陈爱军:我们合作社主要干什么呢?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打造一个品牌。
同时,灾后重建使村里道路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陈爱军和村里几户村民也开始经营农家乐,他的想法是通过旅游业和种植业两条腿,让村里发展的步子再迈大一些。但没想到的是,最开始这两个产业不仅没能迈开腿,还相互绊脚。经营农家乐的毕竟是少数几家村民,更多的村民主要还是靠水果种植。
每年水果丰收的时候,也是农家乐经营的旺季,游客们最看中的项目就是下地亲自采摘水果,但是这样难免会影响到其它农户家的果树。陈爱军已经记不清楚当时为了调解种植户、农家乐经营者,还有游客之间的矛盾做了多少工作。不过事实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水果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翻着番往上涨,村民们终于尝到了双赢的甜头。
眼下,陈爱军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能加入到农家乐的经营中来,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得更大。每年到了旺季,陈爱军自家开办的农家乐接待能力都有些不足,他觉得邻居邓家会家的位置不错,希望能把客人分流一些到他们,有钱一起赚。但是对邓家会来说,这就意味着要贷款几十万对自家的房子进行改造,这在她心里,还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
每年到了旺季,陈爱军家开办的农家乐接待能力都有些不足
陈爱军明白邓家会的顾虑,耐心地给她讲解,而除了旅游,水果产业的规划也不能落后。现在陈爱军的水果合作社不仅吸收了本村全部92户种植户,还辐射到邻近的村庄,共计107户。
2015年,陈爱军正在发展的是一块400亩地的标准化果园,以股东入股,公司化管理的形式,推动村里的水果产业升级换代,帮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
陈爱军:我们这一片标准化的果园打造出来过后,我们的亩产能达到上1万元的收入。
半小时观察:老村寨 新生活
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让城乡区域更协调,是我们国家一直努力探索的治国理政新实践,许多地区也都在积极行动。今天的节目,我们看到了震后的北川,这里有农家乐经济、有特色农业、有农村电商、有文化场所,美丽经济竞相盛开,以新业态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人们所期待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所以,只有让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中国的富强才更有意义。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经济半小时》编导:王星灿 张明
本文编辑:姜美羊
希望祖国越来越富强↓↓↓欢迎分享和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