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到半百,收获无数赞誉,她却总说自己没做什么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一副框架眼镜,一头齐耳短发,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干净利落,这是马菊松给人的第一印象。
和记者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马菊松常把“我觉得我也没做什么”挂在嘴边。但今年50岁的她,担任过养老院院长,参与过崇明乡村治理,被聘为区级巾帼宣讲员……从业数十年,通过多岗位的历练,凭借润物无声的奉献,马菊松早已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马菊松
养老院来了位年轻院长
2004年,对28岁的马菊松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时任中兴镇胜利村妇女干部一职的马菊松,临危受命,调职到中兴镇广福养老院担任院长。由于年轻,又没有养老行业工作经验,刚上任时,马菊松也曾受到老人和家属们的质疑。“有质疑很正常,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快速成长,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于是,马菊松花了一年的时间,参与院长、养老护理员、消防安全员、食品安全员等相关岗位培训,从头学起,不断摸索,开始对养老工作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
手握不少证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马菊松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走进老人的心里去。
“五保老人和寄养老人是养老院的重点关注对象,五保老人没有直系亲属,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的服务,将他们送到人生的最后一程才算服务结束。而寄养老人是从其他地区寄养在我们养老院的,亲属基本都不在崇明,也需要我们特别关心。”马菊松说,上任后的每一天,她都坚持早上一次巡房、下班前一次巡房,特别是针对五保老人和寄养老人这些特殊群体,要格外留心。
寄养老人徐奶奶让马菊松记忆犹新。2006年的一天,护工从早上开始就觉得72岁的徐奶奶有点异常,吃饭不香,人也不太愿意活动,但徐奶奶称自己没什么大碍。傍晚,马菊松下班前巡房,关照护工晚上要对徐奶奶多加看护。但回家后,马菊松仍然觉得心里不踏实。“回想老人这一整天的反应,我总觉得不对劲,我还是想再去养老院一趟。”就在马菊松回到养老院后没一会,徐奶奶突发昏迷,即刻被送往医院。“是急性肠胃炎引发的脱水性昏迷,老人年纪大了,送医不及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家属到来之前,马菊松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无微不至。马菊松说,“家属一直感谢我,但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马菊松回忆,刚接手广福养老院时,院里只有三十多位老人。在她的倾心付出下,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马菊松发现了新的问题。“养老院一开始是不接收失智老人的,因为较难管理、人员需求又比较大,但其实镇上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一次,在参观市级养老院的过程中,马菊松学习到了失智老人的管理经验,回到崇明后就开始着手改造房间,为接收失智老人作准备。“老人一般为两人一间房,由一个护工看护。但对于失智老人而言,护工同时照顾两个可能会有点照顾不过来,特别是晚上。”于是,马菊松将养老院的双人间打通,改造为四人间,安排2个护工24小时看护4个失智老人,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给了失智老人们更多的保障。
从护理“小白”到养老“行家”,马菊松在广福养老院任职超过13年。期间,从未发生过一起老人意外事故,广福养老院多次被评为养老院先进单位,曾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而马菊松本人,也曾被评为“上海市孝亲敬老之星”“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她用专业和真诚,真正做到了让老人安心,让家属放心。
在基层挥洒智慧与真情
2018年2月,马菊松调离广福养老院,成为了中兴镇滧中村的村党总支书记,后又成为滧中村的党建督导员。在村任职4年多,马菊松始终奋斗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生活污水处理、美丽乡村改造、垃圾分类管理、移风易俗推广……基层工作繁重复杂,马菊松拿出“拼命三娘”的作风,闯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村里老年人比较多,起初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并不顺利,特别是‘丧事简办’,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大操大办有排面’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2018年,滧中村启动移风易俗建设专项行动,为了让老百姓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措施,马菊松和团队不仅将宣传册送到了每家每户,还与大家拉家常、讲政策,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年,滧中村一名沈姓老人去世,家属充分听取马菊松和团队的意见,丧事一切从简,为滧中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带来了可喜变化,马菊松很是欣慰:“有了一家试点成功以后,村里的很多人家都开始慢慢接受,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越来越多了。”文明新风在滧中村落地生根,不少村民也感慨颇深,“以前村里各类红白喜事,大家一个月吃五六场酒席是常事,礼金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开销很大。人一聚齐也容易产生矛盾,现在邻里关系都变得融洽了不少。”
歪风陋习要去除,乡村风貌也要提升。在职期间,马菊松还协同开展村里的道路修缮、河道整治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了滧中村的人居环境。“村里老人多,茶余饭后需要歇脚聊天的地方,我们搭建了几处亲水平台,深得村民喜爱。”在滧中村的一处河道边,村民们聚集在亲水平台处,或悠闲散步,或驻足远眺,享受着夏末秋初的宁静与清凉。
如今,马菊松来到了中兴镇生态养护社,担任社长一职。虽然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倾听民声、为民办事的初心从未改变,办公室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就是最好的印证。
“整个中兴镇生态养护社共有570名生态养护员,分管不同的河流、道路和垃圾站,虽有第三方进行监管,但我们仍然要做好指导监督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大有讲究,除了每月两次风雨无阻的飞行检查外,马菊松也为不少特殊人群开放了岗位,服刑期满人员、家庭困难人群、退捕上岸渔民……“每一个人都有获得工作和新生的权利,现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得很好。”马菊松告诉记者,在通过考试加入生态养护社后,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成为了中兴镇的环境守护者。
从业数十年,马菊松的岗位似乎很少能有“出彩”的机会,更多的是默默耕耘。但她始终坚信,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都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不平凡。”马菊松说,只要百姓需要,她会一直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去。
记者:朱怡婷;摄影:郭王旖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朱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