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问真答:“吃醋”是怎么来的|大象公会

2017-01-05 智煜 大象公会

用“吃醋”一词表示男女关系中的嫉妒情绪,始于元末明初。如明初曲本《曲江池》中有句:“大姐,你和别人说话,我不捻酸,你倒酸了心,皱了眉。”稍晚的《连环记》中更有一句“使我父子在家吃醋拈酸”。


明人整理的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也能见到一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如果整理者没有添加自己的创作,那么这句话便是现今可见最早的“吃醋”。


这些曲本里的“吃醋”,用法都已经与现代“吃醋”高度相似,但它的意思是怎么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目前并未形成公认的答案,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流行的解释都不太靠谱。


一大类解释是从醋的酸味上做文章。如《辞源》《汉语大词典》就把“吃醋”的起源追溯到宋代马令的《南唐书•舒雅传》:“﹝韩熙载﹞性懒,不拘礼法,常与雅易服燕戏,猱杂侍婢,入末念酸,以为笑乐。”说后来的“拈酸吃醋”就来源于此。然而,“末”、“酸”为戏剧角色名,“入末念酸”连着说,应当理解为“依末扮演,依酸角之口吻道白”,完全没有后来的意思。


纵情声色韩熙载


此外,还有把醋味上溯更早的说法。比如说认为“吃醋”起源于唐代,证据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在著名房事书《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里,有这样一句:“醋气时闻,每念糟糠之妇。荒淫不择,岂思枕席之姬。”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被高罗佩收入描绘中国古人房事的《秘戏图考》一书


持此说法的人将其理解为,妻子每每想到男人在外面不管身边睡的是谁,“荒淫不择”,就时不时有“醋气”,可见“醋”当时已经和妻子的嫉妒心联系起来。但结合上文对与丑女性交的描写,主流意见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性饥渴的时候也不管美丑,会跟不懂薰香,体味有“醋气”的女人做爱。与嫉妒无关。


“醋”字作调味品讲,与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联系,应该是在宋代。如杨无咎的《西江月》词:“沙上鸥群轻戏,云端雁阵斜铺。殷勤特为故人书,写尽衷肠情素。名字纵非俦匹,夤缘自合欢娱。尽教涂抹费工夫,到底翻成吃醋。”但根据全词的意思推断,这里的“吃醋”只是用来形容心酸,并无嫉妒之意。现有的文献考据,并不支持“吃醋”从心酸过渡到元代嫉妒之意的猜想。


另一类解释则属于创造故事,传播最广的“吃醋”起源就是“唐太宗赏妾”的故事:

房玄龄不敢接受李世民赏给的美妾。皇帝以为是夫人悍妒,便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妾,就要她饮毒酒自尽。房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来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里装的是醋。后来,人们就用吃醋来表示嫉妒。


民间故事中“怕老婆”代表房玄龄


这个故事在唐朝文献里确有记载,见于刘餗《隋唐嘉话》;张鷟的《朝野佥载》里,也可见到一个兵部尚书任环的类似版本。但这些原版故事里都没有提到醋,只是说喝下去的并非毒酒,把酒换成醋,应该是“吃醋”流行开后后人的刻意发明。


此外,还有诸如“河东狮”比喻妒妇,而狮子爱吃醋;一家人“醋瓮不可有二”之类的解释,都过于附会,流传也不是太广,在此不多说。


综合现有的诸多版本,南开大学杨琳教授在其 2016 年的论文《“吃醋”考源》中提出的解释大概最为合理。


他考证发现,唐宋时期,“醋”,有“俏丽、风情“的义项,也多写作、读作“措”。因而,这一时期有“风醋”、“风措”来形容人俏丽或者有风情,如敦煌曲子词中的《洞仙歌》:“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无常取》:“大丈夫。实风措。欲行弄影勤回顾”。周邦彦的《木兰花令》:“歌时宛转饶风措,莺语清圆啼玉树。”


宋代柳永也有《合欢带》:“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吃醋”,一开始跟“争风”其实是并列的,为“争风争醋”、“争风斗醋”、“争风抢醋”,都是女人以俏丽、风情相互竞争之意。一个佐证是,虽然“吃醋”占压倒性多数,但事实上自清代直到当代,“争醋”、“争风醋”、“争风斗醋”的说法也时而可见。


然而,越往后发展,“醋”表“俏丽”的义项就越加生僻,尤其在民间口语中,“醋”就是个用来吃的调味品,于是,“争醋”、“斗醋”就慢慢被“吃醋”代替,跟那个不变的“争风”一起沿用到了今天。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