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是「上」厕所|真问真答

2017-06-22 陶禹廷 大象公会

「上厕所」是一个古老的说法,唐代《初学记》即载:「刘季和性爱香。直宫,尝上厕,过香炉上。」也就是说中国人已经「上」了一千多年的厕所了。


至于为什么是「上」,答案其实很简单:古代厕所修得高,需要「上」去才能使用。


古人对厕所的称呼很多,诸如圂、溷、圊、匽、屏等字眼,都可以用于代指厕所。单从字形上不难发现,这里的「圂」和「溷」很像猪(豕)圈。而古人之所以用上这样的字,也确实是因为那时的厕所往往与猪圈相结合。


如《说文解字》载:「圂,厕也,从豕在口中也。」又如《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而目前考古发掘的许多汉代遗址中,厕所也就和猪圈连接在一起。



这样布局的厕所大多位于猪圈上层,以便让排泄物直接落入猪圈,由家猪处理。人要在这种地方如厕,必须先「上」到二层。


不过,在这类形制居主流的时代,人们尚不太使用「上厕所」的说法,而通常用「如、之、在、入」来表示相同的意思。真正让「上」变成惯用说法的,还是农业对肥料需求的增长。


中国在进入中古时期后,粪便的主要用途由养猪转向了农用肥。于是在修建厕所时,需要为收集粪肥而设置容器,其中最常见的「容器」就是直接挖出一个大土坑,让人在土坑上方排泄。


这样的厕所与先前最大的不同便是:它的粪便可能堆积极深,人若是掉落坑中,轻则狼狈不堪,重则性命有虞。虽然中国粪坑杀人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左传》有载,晋候「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但那时更常见的情况是把人丢下厕所也不至于没顶之灾,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里,「雎佯死, 即卷以箦, 置厕中。宾客饮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 令无妄言者。」范雎敢冒这样的险,应该是料到了魏齐找不到粪坑扔他。


粪坑时代的到来,让「茅厕」「茅房」「茅坑」「厕坑」「东厕」一类词汇变成了口语里最常见的表示厕所的名词。由于一般的厕所只是在粪坑顶铺上木板,使用者若有不慎便会掉入坑里。昔日的「如、在」一类说法变得不再适宜,没有人愿意在语意上暗示自己将进入茅坑,因而有必要在方位上将人排泄的场所与粪便堆积的地方作出区隔。


时至今日,仍需要简单地「上」一下的单体式移动厕所


其实,相比今天最常用的「上」,古人用得更多的可能是「登」:


只听得张世开高叫道:「小厮,点灯照我往后面去登东厕。」(《水浒传》)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手纸,走去登东。(《警世通言》)


随有一满洲人登厕,偶见尺,将腰刀挂在上面。(《笑林广记》)


意思与「上」一样,都是表示自己去的是「茅坑上方」,不过随着人们在语意上说明自己并非掉落坑中的需求减弱,「登坑」逐渐转成了今天的「蹲坑」。


需要说明的是,也不是所有的古代厕所都建得那么简陋,巨富之家要让厕所变得干净舒适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厕所,在形制上就已经非常贴近现代厕所。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厕所


而河南商丘芒砀山的西汉梁孝王墓内则设有「冲水厕所」,卫生程度更在楚王陵厕所之上。


西汉梁孝王墓「冲水厕所」


更有人把厕所装饰得跟卧室差不多,《晋书·刘寔传》记载,刘寔到有名的富豪石崇家做客,其间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其丽,两婢持锦香囊」,便转出来跟石崇道歉,说误入他家寝室,石崇却告诉他:「那就是厕所。」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