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8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为什么壮族人有「蛙崇拜」|真问真答

2017-08-17 兔透射 大象公会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蛙崇拜」未必就是在膜拜青蛙,它更可能是在膜拜蛤蟆。


而蛙崇拜文化也并非壮族人的专利,它至少是侗台语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泰国、老挝的芒飞节就相传是为了纪念蛤蟆王的节日,它为了降雨的问题,与天神帕亚恬大战,最终迫使帕亚恬答应向世间供水。


蛤蟆王大战帕亚恬


而在中国,除了壮族,黎族、侗族、仡佬族都存有一定程度的蛙崇拜,云南的傣族也过芒飞节,不过相应的神话起源却被替换了,变得跟蛙类关系不大。


中国境内崇拜蛙类的族群也不止侗台语民族。普米族对蛤蟆的尊敬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称蛤蟆为「波底」,舅舅为「阿扣」,见到蛤蟆时则恭恭敬敬地称它为「波底阿扣」。值得解释的是,普米族保留了很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往往地位最高,是家族里的长者。


此外,还有很多民族把蛙类视为灵物,包括一些地区的汉人,不少民族的创世神话里都有蛤蟆的角色。


山西大同的「蛤蟆山」,被认为有蛙崇拜意味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族群会崇拜蛙类,目前还是众说纷纭。


最为常见的解释是图腾说,然而图腾说基本都仅是把考古所见的动物图像直接与今天的民俗联系起来,无法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证据,对于解释这类崇拜的原本功能意义不大。


广西花山崖壁画里的蛙形人


而真正试图建立因果关系的解释,主要有生殖崇拜说和祈求雨水说(当然如果特指壮族,那蛙类崇拜源自雷神崇拜,蛤蟆是雷神之子这样的解释也很有可信度)。


对蛙类的生殖崇拜曾经在中国境内广泛存在,很多学者更认为女娲信仰也是源于对蛙类的崇拜。《说文》:「娲, 古之神圣女, 化万物者也。从女, 呙声」。而「呙」与「圭」上古读音相近,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认为「凡圭声字义略相似」。至于「圭」的原型,段注《说文》引《方言》:「鼃,始也」。「鼃」是「蛙」的异体字,换言之,「圭」字的源头就是蛙类创世神话。


马家窑出土彩陶上的「蛙神」


古人建立蛙类生殖崇拜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蛙类尤其是蛤蟆生育后代的强大能力很容易被他们观察到。《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录了一种神:「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对于如何理解「女娲之肠」,过去的儒生注解都显得牵强,但要是把它与蛙崇拜联系在一起,那就非常形象了,古人原本就认为蛤蟆生子是将肠子排出体外,「蝦蟇生子后腹空无物,故曰无肠」。


而对蛙类的祈雨崇拜,理由也同样清晰,「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类活动与晴雨有很大关系,这自然容易演变成膜拜它们来祈雨的信仰。侗台语民族的蛙崇拜,无论是神话传说的解释,还是今天仍在实行的仪式,多与祈雨相关。壮族蛙崇拜的「雷神之子」解释,从实用意义上讲也是为了让它替人们呼唤雷神向人间降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依据不多但很有意思的假说称,人们之所以崇拜蛙类,是由于他们发现蛙类能不断延续自己的生命,达到「不死」的境界。


这种「复活崇拜」的假说认为,蛙类冬眠的能力很容易被古人误解为「死而复生」:每到冬天,他们观察到之前活跃的蛙类都销声匿迹,然而一开春,蛙类又从泥里钻出地面,看到这一景象的人们就会惊奇地以为,蛙类不死,它们能不断复活来延续生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复活」假说的解释范围很窄,因为热带地区的蛙类并不会冬眠,所以如果有人出于续命能力而膜拜蛤蟆,那他膜拜的蛤蟆也应该是生活在温带。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