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更靠谱地讨论政治

2018-01-25 周承辉 大象公会

我们今天推荐的这本书,也许能在你今后讨论政治和政府时,得到一个更容易逼近真相的视角。


文|周承辉


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几百人的小群体,从掌控一个部门开始,逐渐突破了法律、政党、政府以及其他官僚机构的大多数束缚。


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无名之辈,没有出众的理论家、英雄人物或独裁者,却取得了罕见的恐怖成就,他们一手制造的无数事件,今天都家喻户晓。


他们就是旧日本陆军大学校的毕业生群体。1945 年日本战败前的半个世纪里,他们控制下的日本陆军扭转了日本的国家战略,最终导致数千万人死于战火,国家乃至周边地区的命运为之改变。


俞天任的《战犯参谋》一书,提供了大量与他们有关的故事,触目惊心又妙趣横生。不过我会推荐它,更多的是因为,在我们讨论更广泛的政治和历史话题时,它能带给我们一种更可能接近真相的视角。


各国政府机关里,官僚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骨架,他们的行为逻辑,往往也是能够决定历史的重大力量。


但是,官僚的行为难以得到清晰的分析,公文、媒体报道和答记者问中,不会告诉我们决策背后的算计:扩大本部门的预算和编制,方便升迁和寻租,减少工作量,降低问责风险……


这种隐藏的官僚逻辑,即使是内部人,往往也需要老同志的提点才能看透,外人就更难系统研究和理解。


万幸的是,有日本陆军这样的例子,靠着它的成就和灭亡,为我们完整展示了官僚的逻辑,和它造成的种种奇观。


比如说,一战爆发前,日本陆军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努力争取扩军,他们编制报告,严密论证扩充陆军事关国运和国民安危。


这一套不奏效,陆军大臣干脆于 1912 年辞职,迫使内阁倒台,新内阁只能增加亲陆军的势力。


事实上,日本作为岛国,只要保证海军实力远胜于中俄,就可以闷声发财,像陆军那样大搞「满蒙生命线」,反而会招致列强杯葛甚至翻脸,对日本并无好处。


陆军之所以坚持扩军,其军官的组织构成是重要原因:陆军高层的位置本来都为陆军大学校毕业生保留,然而,陆大逐渐有了二十多期四五百个毕业生,陆军系统高层已经全部是校友,新毕业的就没位置了。


如果只是如此,陆大校友们也可以通过内部斗争来腾出位置。不幸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又太熟了,无法下手。


这是陆大的学生规模决定的:前十几年总共只有100多学生,刚好一个邓巴数;后来每届四五十人,学制三年,刚好也是一个邓巴数,小团体非常团结。


注:邓巴数是指人们知根知底、新人协作的人数上限不超过150人,超过后就会自动分开圈子。和同时能高效管理协调的下属副手不超过7位一样,都是人脑的生物算力限制。这两个数字在组织行为学中非常重要。


此外,陆大校友们又不可能离开陆军另谋高就,因为陆大全面学习德国,而日本其他方面包括海军都全面学习英国,因此,陆大的学生毕业后去其他任何部门,都毫无优势可言。


战后,陆军官僚集团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一方面更多军官毕业,另一方面战后裁军压力巨大,多年的压抑和不解,导致他们集体仇恨现实体制,寻求另一条路线。


正式的翻脸,就是我们熟悉的九一八事变。按照军法,陆军总部应当逮捕审判策划事变的军官,但军部官员集体默默护短,把球踢给了政府。


从组织行为学看,这是官僚集团的正式「宣战」,悄无声息。


时任内阁只能辞职,新上台的首相拒绝承认关东军扶持的伪满洲国,还计划清理陆军中的桀骜之徒,结果惨遭刺杀。


后一届内阁只能赶紧承认了事,其他机构的官僚也醒过神来,违逆会有血光之灾,顺从则能至少自保,卖力则有望加官进爵。到国联谴责日本时,外交官干脆声言退出,回国后被当作挑战国际霸权的全民英雄欢迎。


曾经受到尊重的大国日本,从此逐步沦为国际秩序挑战者。


陆军的胜利,也给自己种下了祸根:九一八的肇事者未受惩罚,反而加官进爵,更年轻的军官自然会学习他们的榜样。


于是,七七事变的「不扩大方针」几天就作废,淞沪抗战的「限定作战圈」也无人理睬;到美国制裁后,又拒不撤军——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没人敢命令撤军、启动和谈了,各人唯求自保。


这种局面下,无法无天者获得了竞争优势,上演了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种种奇观。直到天皇宣读投降公告后,仍有一伙陆军杀进皇宫试图阻止播出。


《战犯参谋》成文于早年 BBS 时代,偏向大众口味也比较零碎,习惯严肃读物的朋友可能不习惯。但目前能看到的书中,这是唯一把组织行为演化当作主线的作品,适合一切想要了解官僚机构真实逻辑的读者。


如果身边的家人朋友总限于忠奸善恶、英雄传奇、一盘大棋、阶级性民族性等旧框框的话,也给他们带一本吧。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战犯参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