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9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大象公会

尼洋 大象公会 2018-09-07

这些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只存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


文|尼洋


如果你打开电视,刚好听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句经典歌词,那与之相伴的歌舞场面大概能提醒你: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其具象的灵感或许正是来源于如花朵般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不过,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这些服装在生活中却极少见到,往往只出现在少数固定场合。


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


朴素粗犷的民族服装


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街头


如果摘掉头顶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维吾尔族大叔和江苏农村的汉族大叔。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


▍四川藏区居民的日常穿着


▍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穿着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


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


▍1957 年维吾尔族群众库尔班大叔的穿着


▍老照片里的蒙古族穿着


▍民国时期四川木里地区藏族民众的穿着


▍1930 年代的云南白苗女子


▍1941 年四川嘉山寨的羌族男子装束


▍一件民国时期的白马藏族百褶衣


▍一件赫哲族早期的鱼皮衣


▍一件民国时期的哈尼族树皮衣


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 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


……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

……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

……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

……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这些说法同样可以在一些早期的历史图像中得到验证:


▍20 世纪早期,怒江地区独龙族男性穿着


▍上世纪 50 年代民族调查时拍摄的米里珞巴族男子穿着


▍上世纪 50 年代民族调查时拍摄的海南三星黎族男子穿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村寨里的原住民穿着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 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民国时期中南银行发行的印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满、汉、藏、回(泛指穆斯林民族)、蒙五族妇女头像的纸币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部分民族地区社会调查资料


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


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图片来源:郭建平主编,《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研究》,2013


当然,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 1979 年之后,随着 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1999 年发行的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整套标准民族服饰形象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1981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各民族》中部分民族服装造型,分别为壮族、羌族、京族、独龙族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


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身着军便装哈萨克服饰的男子


▍脚穿塑料凉鞋和黄胶鞋的京族人民


从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更适应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藏袍,可能是目前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仍然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实用功能的民族服装之一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为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辨识度,「改良」的佤族服装上往往还会用亮片在民族服饰上拼出代表性的「牛头」元素,以及代表「阿佤」的字母「AV」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面料华丽、色彩艳丽的典型舞台化民族服装


▍相对传统的独龙族服装(上)和舞台化的独龙族服装(下)


同时,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


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除非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部分人民的代表,那么,作为汉族代表的你就可以身着一套笔挺的西装和少数民族同胞们一起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门口。






没想到未来城 - 36 氪第二届互联网粉丝节(6.23-6.24)7 大黑科技、8 大亮点、4 大区域、70+ 会玩的互联网公司。依旧是那个没想到的 36 氪,会为你送上一场想不到的,全感官的,体验盛典。


还有大象公会专属思想罐头等你来开启。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