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乐 的 前世今生

青年维也纳 大象公会 2019-05-31

文章来源:青年维也纳(ID: YoungVienna)


聆听天籁——圣乐的前世今生

作者:仙朵拉

编者按:大约2年前,我在一个微信群里无意中见到一个视频——修女版《Anima Christi 基督的灵魂》。视频里的修女姐姐穿着一件平常的运动外套,像是一个很日常的录音,但鲁特琴和平静优美的演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听这个视频里的音乐,我都会感到一阵潜流在皮肤下涌动。拿着这个念念不忘的音乐,向仙朵拉老师约了稿,唯一要求就是要谈谈这个音乐是什么?仙朵拉的回复就是本篇推送——提纲契领地谈了天主教圣乐的发展梗概,全文共计3500字,阅读需要5-7分钟。

——青年维也纳菌

不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走进一座大教堂驻足片刻或有幸参与教堂里的弥撒礼仪,那么你肯定会听到不同语言、旋律优美而又得体的礼仪音乐。这种特别的音乐,被罗马大公教会(国内称“天主教”)称为“圣乐”。


“圣乐”一词由来已久。严格来说,是指在基督宗教的各教会中,用于礼仪和祈祷的教会音乐,即并不是所有的教会音乐都能被称为“圣乐”。可以说,西方音乐的起源是基督教会(罗马大公教会)音乐,而教会音乐的核心是圣乐。如果没有圣乐,那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许多音乐形式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音乐大师,比如:贝多芬、巴赫、亨德尔、莫扎特等都是基督教会培养的,他们最开始的创作都是圣乐。


《圣经》记载,使徒时代的教会已普遍使用音乐来颂赞耶稣基督。由于早期基督教受希伯来和希腊文化影响很深,其音乐糅和了希伯来音乐与希腊音乐的特点,公元3世纪左右,逐渐形成了流行于欧洲各地的几大圣歌流派。这些流派后来都先后与额我略圣咏合并为一体,在中世纪漫长的岁月里成为教会的主流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亦称为额我略圣咏)



中世纪的音乐有很多种类,比如骑士征战时唱的歌曲、普罗百姓在田间和炉边哼唱的民间小调、贵族们在城堡中的歌舞音乐,以及修道院和大教堂里举行宗教仪式时的圣咏。可惜的是,只有宗教音乐被大量记录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时只有教会的僧侣和一部分修女是受过教育的。


中世纪修道院里每天八次的祈祷吟唱和弥撒中演唱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格里高利圣咏”或“额我略圣咏”,以教宗格里高利一世(亦译为额我略一世)(约540-604)的名字命名。


格里高利一世


其实,这位伟大的教宗几乎没写过任何这种音乐,而且在这位教宗之前的历任教宗,对圣乐的发展及统一都不遗余力,只是他在位期间的成就更为显著。作为教会的管理者,6世纪时,教宗格里高利一世主持收集及整顿各地方教会的礼仪歌曲,使之集合于罗马礼仪内,编订了《格里高利颂歌谱》,最后更使之成为整个罗马天主教的官方礼仪圣乐。


时至今日,梵二公会议虽然提倡并鼓励各地方教会团体在礼仪中使用地方语言作对答及歌唱,但因教会的官方语言仍是拉丁文,所以教会的中心―罗马在现今的礼仪中,仍多选用传统的额我略圣咏。


约14-15世纪的手稿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通常来自《圣经》,是没有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均由男声演唱。它有一种无限的、来世的性质,这无疑是因为格里高利圣咏既没有节拍也没有规律的节奏,没有紧张性和戏剧性,因为它不会让我们去跳舞,而是更多地引起虔诚的情感反应。所有的人声都在同度齐唱,所以格里高利圣咏被认为是单音音乐,没有乐器伴奏,因此也被称为“素歌”。



复调音乐的崛起(Polyphony)



一直到12世纪晚期,巴黎圣母院乐派兴起时,额我略音乐一直都是中世纪教会音乐的主要形式。


巴黎圣母院乐派的时代,也是教会权力到达顶峰的时代。随着教会权利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宗权威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那些外形简朴敦厚、有着巨大圆形拱顶、宽敞中厅和回廊的罗马式修道院中,以禁欲、苦修为目的的中世纪僧侣们随着中世纪精神一起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各级主教、大主教和教宗权威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兴起和新的人文思潮的萌芽。


世界上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法国巴黎圣丹尼斯大教堂于1144年建成,而闻名遐迩的巴黎圣母院修则修建于1163年-1250年。巴黎圣母院乐派便在此时,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发展起来。


1450年代的巴黎圣母院


该乐派代表人物,莱奥宁(Leonin)和佩罗坦(Perotin)两位神父从大教堂的大拱顶中汲取了灵感,不仅在传统的单音声部上方叠加了其它声部,还运用节奏技巧使各声部的构成更科学、更规范,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复调音乐应运而生。二人先后创作的复调音乐体裁“奥尔加农”(Organum)和第斯康特(Discant)以及莱奥宁留下的作品集《奥尔加农大全》为后来众多圣乐作曲家对复调音乐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创作基础。


佩罗坦神父


复调音乐自13世纪产生,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达到顶峰。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圣乐发展最为蓬勃的时代,也是音乐大师和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得不提的两位作曲家,一位是开创了“模仿”式复调音乐的佛兰德乐派的法国作曲家若斯坎· 德· 普瑞(Josquin des Prez ,1450-1521 ),另一位是被罗马誉为“音乐王子”的意大利杰出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


始于德普瑞的模仿手法,其特点是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我们来欣赏一首德普瑞创作的模仿式复调音乐- 经文歌《Ave Maria圣母颂》。


本文视频与音乐已经达到推送上限,故用二维码表示该视频网址,扫二维码欣赏音乐。

以上视频为若斯坎的《圣母颂》,为四声部复调和声,各个声部在开头依次渐进演唱,互相模仿,旋律优美和谐,充分彰显了复调音乐的特色。视频以动态的彩色气泡标记了各声部曲调的演进,让我们更为直观地领略了模仿复调的和谐韵律。


作为罗马乐派创始人的帕莱斯特里纳并没有对佛兰德乐派的创作技巧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而是将其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听过帕莱斯特里纳的圣乐作品的人都会被其音乐散发出的纯净的精神特性而打动。这是因为帕莱斯特里纳有着渊博的神学经文知识并对教会礼仪有着深入的理解,在创作时怀着强烈地渴望对文字的精神意义进行诠释。


帕莱斯特里纳向教皇介绍他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帕莱斯特里纳的《Assumpta Est Maria圣母升天颂》。


若说上面若斯坎的《圣母颂》仍带着十分明显的圣咏味道、具有灵修气质和宗教功能的话,那么帕莱斯特里那的这首《圣母升天颂》则多了许多抒情性、戏剧性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宗教体验和情感。


我们所熟悉的主调音乐,旋律声部通常节奏整齐,其它声部只是对主旋律的辅助和衬托;而复调音乐不同声部的地位基本平等,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而且与拉丁文经文歌词中的每一个音节相符的和声都是变化的。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你会发觉和声的起伏如同波浪般一个连着一个,绵延不绝,直到音乐的终止。



近代圣乐与圣乐本地化



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林林总总的教派陆续建立起来。这种局面也促使教会音乐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本地化发展。几乎各新教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会音乐,对音乐在崇拜中的作用,各教派见解也不尽相同。


大多数宗派采用赞美诗的形式,歌词用民族语言,多节、有韵、曲调简易,便于会众齐唱,有时配以四部和声,用风琴等乐器伴奏。教会音乐逐渐受不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越来越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地方特色。这些改良后的教会音乐,伴随着信仰世俗化的冲击,已经基本脱离了复调音乐创作传统。抛弃了教会传统的“圣乐”,如今也很难说清还是否还能被称为 “圣乐”了。


中世纪晚期,巴黎的赞美诗演唱者


相比之下,天主教会对圣乐的改革和本地化的态度更为严谨和保守。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教会公开鼓励以本地方言举行礼仪,但如何将数百年的传统圣乐改为本地化?如何吸引专业的优秀作曲作词家参与创作?如何保留及运用古人优异的精心创作?教宗庇护十二世在1955年12月25日颁布了一个关于圣乐的重要通谕《整顿圣乐》。


通谕中,教宗不但重申了前任教宗庇护十世的原则,禁止在礼仪中使用俗世风格的音乐。而且,教宗开始指出圣乐与宗教音乐的不同及区别;明确了前者是礼仪的一部分,而后者则不配在礼仪中使用。不但如此,通谕再次肯定传统的教导,圣乐是为礼仪经文、礼仪行动服务的。


庇护十二世,意大利籍教宗(1939~1958年在位)


1958年,教会又颁布了《圣乐与礼仪训令》,文件给出了关于礼仪圣乐的原则和实施细则,强调了礼仪圣乐的神圣和庄严性。规定教堂中使用乐器为管风琴。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的教堂举行的弥撒中,各类现代乐器,特别是金属类打击乐器等也是明令禁止的,管风琴仍是教会正式礼仪中唯一允许使用的乐器。


这种看似近乎苛刻的要求其实源于礼仪在天主教会的重要地位,而圣乐作为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应避免沾染世俗气息,以免破坏整个礼仪的庄严和神圣性。更有教会学者指出,好的圣乐本身就是礼仪。



现代圣乐的主流与非主流



天主教会当代圣乐中的主流与经典,仍首推罗马乐派的作品。受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的影响,当代的罗马乐派音乐大师们在创作中一直秉承“复调音乐加教会调式”的传统,致力于创作严格的圣乐。代表人物首推罗马教廷圣母大殿音乐总监瓦伦蒂诺.密塞迪.格劳(Valentino Miserachs Grau, 1943- )和他的老师洛伦佐·佩罗西( Lorenzo Perosi , 1872-1956)。


于此同时,也不乏勇于突破传统,进行主调音乐创作的非主流教会作曲家,比如当代意大利罗马天主教神父、作曲大师马可·弗里西纳(Marco Frisina,1954- )。题图位置就是他创作的主调圣乐 《Anima Christi基督的灵魂》。


最后,我们来聆听这首当今天主教会在四旬期(即复活节前40天这个阶段)中广为演唱的Valentino Miserachs Grau的复调圣乐《Attende domini 上主,求你俯听》,并以这天籁之音作为圣乐赏析系列的开篇结语。


Valentino Miserachs的《Attende domini 上主,求你俯听 》


赵彦江神父对本文亦有所贡献,在此致谢。

赵彦江神父2010年考入罗马宗座圣乐学院 (PIMS)作曲系,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考入此校的学生。2016年11月获得作曲硕士,由宗座教育部长Giuseppe Versaldi 枢机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现任教于中国神哲学院,教授礼仪音乐学、钢琴和管风琴。其作品主要包括 拉丁弥撒曲、经文歌、声乐赋格曲和管风琴无词歌等。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