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当年集过的邮票,现在能换一套房吗?|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2019-10-18

不用担心,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散失不见的集邮册,留到今天也未必能换北上广深的一平方米。


文|刘喜


不少80后都有类似的「家庭藏宝」记忆:


父母卧室里某不起眼但上了锁的柜子/抽屉,装满了一家人最贵重的家当:存折、保险单、重要的证件、首饰、还没来得及定存的现金……以及厚厚几本集邮册。


集邮可能是第一种风靡全国的收藏爱好,它一度为官方大力支持,甚至有学校编写了「集邮教材」。



但集邮也从来不单纯是一种爱好,在那十几年里,人人皆知「集邮致富」的传说。邮票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保值乃至升值工具,因此,家家户户的集邮册多是与贵重物品锁在一起,很少拿出来观赏。


三十年过去了,那些80年代的集邮册保存至今,能在哪换到一套房吗?


答案恐怕是:哪都不能。


打开购物网站,会发现所有八九十年代发行的邮票现在都可以买到,1984年之后的邮票年册,定价多在一两百块钱左右。最便宜的1993年北方册只要105块,线下的实际成交价格比这个还要低。


如果不要1980年猴票,最多花不到两万块钱,你就可以买齐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珍贵回忆——别说一套房,这个价格,在很多大城市连一平方米都买不起。



老邮票是怎么沦落得这么不值钱的?


暴涨的邮票只是极少数


我们常见的邮票,包括普通邮票和「纪、特邮票」两种。普通邮票作为最常见的邮资凭证,在任何邮局都可以买到;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则和重大事件、主题相关,是邮票收藏的重点。


从1949年到1967年,是中国邮票的老「纪、特」时期,票面上会标注「纪、特」信息;1967年到1970年,则发行了4年带「文」字的文革邮票。


这两个时期,是后来集邮界珍邮辈出的「黄金年代」:老纪特时期的典型珍邮,比如1962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发行量只有2万枚,品相好的可以卖到15到20万元。



文革邮票的代表,则是价格在世界集邮市场也能排得上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


这张1968年发行、俗称「小一片红」的邮票几经易稿,又因为国界线问题,在预售时就被紧急停售,只有两三千张流入了市场。2018年的嘉德春拍上,这枚邮票拍到了115万的高价。


它的「难兄难弟」,在易稿过程中被放弃的「大一片红」,在同年秋拍上以1200万的价格成交。


· 从未发行的「大一片红」和撤销发行的「小一片红」,可以看到,票面上的多处国界线与官方国界线不同,且未画出南海诸岛


和这些高攀不起的邮票相比,中国人最熟悉的「邮票涨价」例子还是1980年的庚申年猴票。


「庚申猴」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原图由黄永玉绘制,采用影写版与雕刻版混合套印的方式印刷。由于站在集邮浪潮的风口,加上发行量较大(大概400到500万套),不少家庭都曾经拥有过这枚邮票。


这张面值8分的邮票,现价约12000元一枚。如果是整版或者好品相,价格还能更高。



「猴票致富」是坊间津津乐道的都市传说。据回忆,1984年的四方连猴票就可以换回一台单筒洗衣机;马未都也讲过一个买邮票发财的故事:

湖北武汉邮局有一位先生,当年为完成任务被迫自个儿花96元买了15版1980年的猴票,到了90年代,逛市场偶然发现这一版值十多万,又过了10多年,大儿子要结婚,拿出一版卖了20多万,小儿子要结婚,又拿出一版,卖个30多万,也给买一套房子,后来又低卖了3版,还剩10套在手上。2011年在苏州的邮票专场拍卖上,1980版猴票80枚大全120万成交,这10版值1200万元,这还是几年前的事了。


不过,在这些暴富故事的背后,则是大部分邮票卖不起价的现实,1985年之后发行的邮票更是如此:


90年代最值钱的邮票、1995年发行的「桂花无齿」,发行当天就涨到了200元一枚,现在的市场价也只是三百多元。


价格其次的,是同年发售的「世乒赛」小全张,发行时会员售价7元,现价40元左右。


· 「桂花无齿」


而更多邮票则根本没有升值,1997年,为了香港回归而精心准备的金箔小型张,目前价格也只在其面值50元上下徘徊。

 

比不升值更惨的是破发。2013年发行的《桃花》是中国邮政发行的首套香味邮票,全套邮票面值13.9元,如今的收购价已经跌破面值;同年的《景泰蓝》《小蝌蚪找妈妈》《海洋石油》等邮票,也跌破了发行价。


破发的惨况,在2000年后发行的新票中十分常见。根据邮评人周凤迟在2018年底的统计,2017年和2018年发行的小型张,全部破发,无一幸免。


· 精心制作、却未能逃离破发命运的《桃花》


邮市狂热与衰退


对集邮的热情,与改革开放同步展开。


与经济体制松绑同步进行的,是价格方面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上调,粮食收购价提高了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则提高38.7%。这直接导致了副食生产销售的严重亏损:他们收购农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却要保持住之前的低廉售价。


这种价格「一环套一环」的情形时有发生,直到1984年,国务院发文确立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确定国家计划超产和企业自销部分的生产资料,企业可以自行定价。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物价的「起飞」:1984年到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从2.8%跃升到了8.8%,1988年则上升到了19.3%。


虽然存款利率也在走高,但显然跟不上物价上涨和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哪怕是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人,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钱存起来是不行了,必须寻找更保值的途径。


· 1988年9月,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友谊商店后院,人们抢购黄金首饰


股票市场尚未成型,楼市也还不火热,那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炒的年代。吉林能把一盆君子兰的价格叫到10万以上,邮票,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可以炒的「文化藏品」。


猴票「神话」正起始于这个年代。1984年到1986年,面值8分的猴票从3元左右飙升到了30元,1991年时卖到了150元。后来,民间有「一枚『猴票』一辆车,一版『猴票』一套房」的说法。


金猴带来的信心,再加上电视、报刊和1980年重新出版的《集邮》杂志上不断登载的利好信息,越来越多人进入炒邮票的迷局。


· 1984年7月,北京市首次群众邮票交换日,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


· 1989年12月,《北京日报》的报道


1990年到1991年,央行连续3次降低了存款利息,集邮总公司也调高了邮票价格,平均上调140%。这直接带来了「九一疯潮」:大家都把存款从银行取出来,寻找别的投资渠道,邮票市场因此火热。


看自行车的老头,把攒了一辈子的辛苦钱投入了邮市;外地的施工队长,请集邮者帮着把积蓄都换成了邮票。位于北京市月坛公园的集邮品市场,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邮市。有人说「月坛邮市满地都是钱,前面的耙子搂过去,后面又铺满了。」


纪实文学《中国邮市忧思录——91邮市疯潮纪实》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一时期的疯狂:邮票按盒卖,3个小时倒手6次,获利33510元;倒爷、工人、商人,都放下手中的营生,一头扎入更来钱的邮票倒卖中。


社会阴暗不断滋长,欺诈、赌博、甚至帮派火拼,都围绕着邮票发生。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邮市都有「保镖」出没,「邮老板」们借此来应对八九月间不断增长的刑事案件数量。


· 1991年1月,北京市民在和平门南区邮电局外等待购买生肖邮票


然而,「九一疯潮」并没有持续太久:1991年6月才迎来第一波大涨,9月底就开始暴跌。标志性的「铜车马」邮票从一盒2350元的高点跌到了1800元,最低甚至跌到了1000元。


邮票市场上流言四起:「上海市场『出事』了」「大邮老板跑路了」甚至「国家要采取行动整治邮票市场」。月坛邮市在11月停办,更给这些流言提供了论据。


· 月坛邮市停办的声明


不过,这次迅速破裂的泡沫并没有击退人们的集邮热情,邮票仍被广泛视为保值良品,并且在1997年再度迎来又一轮狂潮。这次邮潮和六年前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参与的人更多、成分更复杂,也都更有钱了。


在巅峰之时,上海卢工邮币卡交易市场人头攒动,来晚了根本挤不进去。现在,还有当事人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年盛景:「赚了钱的邮商们人手一支手机,但谁也别想拨出去——人实在太多了,信号抢不过来!」为了防盗而「头顶二三十万现金」,也是卢工的独特风景线。


97年的行情,让许多集邮多年的老玩家都直呼看不懂;小型张最受青睐,只要是小型张,什么「垃圾票」都能涨。就连「希望工程」邮资明信片,都能从一毛钱涨到十块,翻了整整100倍。


但接续而来的暴跌也与六年前几近一致,老邮民们将其称为「黑色九七」:当无人接盘,邮价的暴跌抹掉了行情带来的大部分利润,囤积邮票的邮商们有些甚至资产「一夜归零」。就连传奇的猴票也告失灵,价格从2000元一张跌到了800块。


邮民们甚至对香港回归的大好局面都无动于衷:前文提到的《香港回归祖国》于1997年7月发行,其中面值50元的金箔版小型张因为制作特别、意义特殊,市场价一度从120元炒到了600元甚至上千元,但后来很快跌破了发行价。直到现在,其价格还在发行价附近徘徊。


· 同这张邮票一同在发行价附近徘徊的还有1999年的《澳门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


谁让邮票不值钱


1991年之后,中国邮市就陷入了「短涨长跌」,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泡沫身后,留下的是长期的惨淡和低迷。


是谁让中国邮市疲废不堪?集邮爱好者人数不涨反跌、年龄结构老化,邮票的使用场景少、消耗量不断降低,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大量逐利游资的存在,也是加剧邮票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场游戏中唯一的大赢家——获利甚丰的中国邮政系统。


在民众集邮热情爆发伊始,邮政系统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波浪潮。他们顺势而动的办法是增加发行量。


前文提到,猴票因为较大的发行量而成为高价邮票中最「亲民」的一枚。但其实,猴票的发行量和后来的生肖票一比是「小巫见大巫」:猴票大约发行500万套,鸡票的发行量是猴票的两倍,狗票就达到了三倍。发行最多的1986年虎票,印了一亿两千多套。


90年代滥发更甚,1992年的猴票发了两亿零四百万张,是12年前猴票的40多倍。现价则是1980年猴票的0.029%——在2.5-3.5元之间。


· 1992年猴票,一套两枚(整版)


《香港回归祖国》的低迷,也和滥发有关:面值50元的邓小平金箔小型张溢价发行价120元,受到了集邮者们的欢迎,排队、一个人限买两张,邮票价格被炒到千元。邮政于是加大印刷力度,最终发行了2000万枚以上,单这一张票,就从市场上「吸」走了20个亿。


不仅量大,发行品类也多。有集邮者吐槽:「现在一年要发布25套邮票,发行量动辄就一两个亿,根本就是圈钱。」


此外,制作粗糙也是新邮票的一大槽点,生肖邮票发行了三轮,集邮者普遍认为后面两次的猴票,制作工艺还赶不上80年代。


· 图为2016年猴票


印了这么多邮票,市场消化不了,怎么办?


邮政公司的妙计是:打折卖给邮票经销商,或者作为人情,送给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对于邮政公司来说,多印邮票的成本低的可以不计,无论打折卖了、还是送个顺水人情,都没什么负担。


这种操作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打折票。很多集邮者买到新票没几天,就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半价、甚至更低的同款邮票,制作、印刷都是绝对的正品。打折票的泛滥,进一步压低了邮票的价格。


2018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爱力在「世界邮政日」致辞中表示,集团公司收入规模位列世界邮政第2位,利润规模连续4年居世界邮政首位,公司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位列第113位。这样煊赫的营收数字,也有邮票销售的一份贡献。


与这个漂亮数字相关的,是众多头发花白、眼睛老花的老年集邮者们多年的收藏热情,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搞不懂现在买新票「线上预约」的方法。但他们更搞不懂的东西还在不断出现。新一代炒邮者,已经脱离了申购、等待和实物交易的繁琐,拥抱二级市场。借着文交所快速发展的东风,「邮币卡电子盘」闪亮登场。


在这个充满了欲望和欺诈的新世界,暴利和亏损都只是转瞬间的事情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伯君, 胡文忠. (1992). 中国邮市忧思录——91邮市疯潮纪实.

[2]侯莎莎. (2019-06-13).  集邮热:一代人的记忆. 北京日报.

[3]杨帆. (2006-08-12). 价格魔杖:中国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