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俄罗斯的「分裂牌」|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2019-12-04

制造分裂,一直是俄罗斯干预周边、维持势力的有效手段。


文丨仲甫


2014年2月底,趁着乌克兰国内政局混乱,普京派出黑海舰队占领了乌克兰的唯一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并助其举行独立公投。结果克里米亚以约97%的支持率从乌克兰独立并加入俄联邦。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克里米亚作为俄联邦主体被写入条文。


· 作为克里米亚公投「国际观察员」的俄罗斯


这并不是俄罗斯第一次对邻国打出「分裂牌」。


90年代初,苏维埃大厦轰然崩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自立门户,与此同时,它们往往接连发现自己内部也存在着政治、文化认同的反叛者。对于后冷战时代处于守势的俄罗斯,这些反叛者组成的势力,正是敲打那些急于投靠西方的周边国家的重要武器。


修成正果的分离主义


俄罗斯周边国家内部闹独立的诸地区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克里米亚。它是苏联解体20多年来,独联体国家内第一个「重回俄罗斯母亲怀抱」的分离势力。



· 黑海要冲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一词源于鞑靼语「Qirim」,意为「要塞」。正如其所示,这个半岛曾经的主人是鞑靼人。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挟帝俄强大的实力兼并了半岛。1941年纳粹打到半岛上来,部分鞑靼人积极与占领军合作,参加对苏作战,希望借助德军驱俄自治。


押错了宝的民族是可悲的。苏联红军收复克里米亚后,斯大林以通敌为名,简单粗暴地将180,014名鞑靼人发配至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整个半岛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鞑靼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迅速填补了鞑靼人身后的土地。


· 克里米亚人口和民族构成的变化


苏联时代,党中央对于苏维埃联盟之下的加盟共和国等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相当任性,常常将语言、文化异质的人群捏合进同一个行政框架中。这体现了赤旗插遍全球的壮志与不拘:既然大家都是汇聚在红旗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同志,那把各自兜里三瓜俩枣扒拉那么清楚就没什么必要了。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谊发挥到极致时,领土甚至可以被当做礼物在加盟共和国之间馈赠往来。


1954年,赫鲁晓夫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建议,为纪念乌俄合并300周年,彰显俄罗斯与乌克兰「恒久的友谊」,可以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管辖。对于克里米亚来说,这一赠与行动并无太大影响,当地政府也并未将基辅看做自己的上级领导。其对于乌克兰其他地区,甚至还怀有高傲的俯视心态。



· 1954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签署的移交克里米亚州法令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的官方政治地位被定为新生乌克兰国家的一部分,克里米亚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成了新国家中的少数民族。1992年,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了关于克里米亚自治的法案,强调「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内部的自治区」,但在自治权方面,却非常含糊地表示其只有权决定「能力范围以内」的事务。


占克里米亚人口67%的俄罗斯人对于这一地位当然非常不满。但由于精神祖国俄罗斯此时被车臣牵扯了大量精力,无力西顾,克里米亚的分离主义于是未成气候。


之后乌克兰一直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摇摆,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脱离俄罗斯掌控,向欧盟靠拢。为了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自由贸易区,俄罗斯以取消俄乌自由贸易协定并实施关税报复相威胁。同时俄罗斯使用贸易惩罚手段,2013年多次暂停进口乌克兰生产的奶制品、钢管等商品,乌克兰的出口遭受了25亿美元的重创。



· 橙色的乌克兰倒向绿色欧盟的怀抱


2014年,乌克兰爆发了亲欧反对派夺权的广场革命。普京眼看牵制乌克兰的大好局面即将化为乌有,派出黑海舰队占领克里米亚的战略设施,控制了整个半岛。同时莫斯科打出了「民族自决」的旗号,智珠在握提请克里米亚全民公决。结果当然毫不意外:96.77%的投票者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抢占了军事和道德的主动权后,普京又发动宣传机器,声称克里米亚「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赫鲁晓夫1954年的馈赠明显违背宪法。这样一来,俄罗斯终于从名到实,将这一黑海上的战略要冲收入囊中。


以小制大的特洛伊木马


眼看克里米亚成功「回归」,同样是俄罗斯人占多数的乌克兰东部地区沸反盈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俄武装分离分子占据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州政府大楼,相继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要求加入俄联邦。为了抱团取暖,同时竖旗明志,它们相互之间还结成「新俄罗斯」邦联。



· 2014年,乌克兰境内烽烟四起


不过,有时候留牌在手比打出去更有效果。这一次,俄罗斯并未对这两地的精神子民敞开温暖的怀抱,反而转头建议乌克兰实行联邦制,给予东部地区更平等的地位。


如此施为,是为了削弱乌克兰中央政府权力,提高亲俄的乌东部地区的话语权,以便俄罗斯凭借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力拥有对乌克兰内外重大政策(例如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等议题)的否决权。


这也是俄罗斯参与周边地缘政治的一套常用策略:保持分离势力嵌入在所在国政体肌理之内,莫斯科便可以通过操纵这些特洛伊木马,影响周边国家的政策,实施「尾巴摇狗(the tail wagging the dog)」战略。


· 以小制大的「尾巴摇狗」战略


用国际政治学者口中的黑话来讲,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国的发展路径将不会重复血缘上更亲近的「克里米亚模式」,而是可能长期保持「南奥塞梯模式」。


那么,南奥塞梯模式又是怎么回事?


后冷战时代,俄罗斯并非只与乌克兰这一个邻国产生了龃龉。越过黑海,在高加索山脉的另一边,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以及格鲁吉亚境内的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也正上演着类似的恩怨情仇。


· 格鲁吉亚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


19世纪上半叶,格鲁吉亚各公国相继并入俄罗斯帝国。沙俄政府在格鲁吉亚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同化政策,俄语成为格鲁吉亚的通用语言。


同时为了隔山打牛,削弱格鲁吉亚语在教会及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沙俄政府帮助格鲁吉亚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奥赛梯语和阿布哈兹语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十月革命后,格鲁吉亚建立了独立政权,但仅四年后就作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而阿布哈兹成为格鲁吉亚之下的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则为格鲁吉亚的自治州。


· 格鲁吉亚周边形势图。其中深红色区域左为阿布哈兹,右为南奥塞梯。上方俄罗斯境内深绿色区域左为北奥塞梯,右为俄联邦境内的车臣共和国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民族平等的政策关怀下,格语取代了俄语成为国语。但是,俄语对格语的平等反而给了格语打压其他少数族裔语言的可乘之机。二次大战前后,格语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民族地区取代阿布哈兹语和奥赛梯语,成为教学语言。


两族的知识分子纷纷向苏共中央委员会写信,抗议格鲁吉亚化的学校改革。从此时开始直到苏联解体,苏联最高领导人不断地收到他们的上书请愿。


· 格鲁吉亚语字母表


不光是语言,根据「欲亡其国,必灭其史」的指导方针,1954年格鲁吉亚学者出版著作,表示迟至 17 世纪,如今的阿布哈兹人才从北高加索移居至现今的阿布哈兹,而历史上真正的「阿布哈兹人」,是格鲁吉亚的一个部族。因此,阿布哈兹自古以来就是格鲁吉亚的固有领土。


可想而知,这番论调引发了轩然大波,阿布哈兹知识分子连续给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请愿,要求阿布哈兹划归俄罗斯联邦管理。


80年代后期,格鲁吉亚政府开始推行国语化(格语化)改革,阿布哈兹人逐渐丧失各级党政机关的职位。1989年,阿布哈兹族党政机关领导举行集会,决定向党中央递交《告戈尔巴乔夫书》,要求恢复阿布哈兹的政治、文化主权。南奥塞梯也不甘落后,针锋相对规定奥赛梯语获得国语地位。



· 持续收到格鲁吉亚治下少数民族上书的三位苏联领导人


1991年底至1992年,两地相继宣布从格鲁吉亚独立。格鲁吉亚果断维护祖国统一,取消两地自治地位,并爆发军事冲突,十万南奥塞梯人北逃。


俄罗斯趁机派遣维和部队进驻南奥塞梯。但由于格鲁吉亚强硬拒绝俄军进驻阿布哈兹,到了1993年此地仍军事冲突不断。


俄罗斯一边放纵阿布哈兹分离主义的军事行动,一边提醒格鲁吉亚赶紧加入独联体。内外交困下,苏联时期外交部长、时任格鲁吉亚国家委员会主席谢瓦尔德纳泽勉强同意加入独联体和俄在格驻军的条件。俄立刻以独联体维和部队名义进入冲突地区,并建立4个军事基地。


· 谢瓦尔德纳泽在克里姆林宫向叶利钦举杯


虽然加入了独联体,但俄语在格鲁吉亚的地位还是逐渐衰落,反而英语却大行其道。2011-2012学年,70%的学生在外语考试科目中选择了英语,20%的学生选择俄语。相映成趣的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地区,俄语一跃成为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官方语言。


语言涨落反映着人心向背。英语和俄语,其实是两条道路的抉择。


苏联解体后,由欧美资本主导,在外高加索地区修建了经过格鲁吉亚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资源的垄断。



· 绿色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完美绕开俄罗斯


2001年,谢瓦尔德纳泽访美,向布什表示愿意向美国开放格领空。2002年,格鲁吉亚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同时,格要求俄军从驻格军事基地撤出。2003年玫瑰革命后,格鲁吉亚加速了民族主义、亲西方政策的推进。


眼看小弟倒向敌营,俄罗斯首先指责格「纵容车臣恐怖分子」,接着自己开始纵容阿布哈兹独立势力的军事行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之间的战争又一次爆发。


俄军则以保护俄籍国民为由,派兵加入战团。



· 俄军进入格鲁吉亚境内阿布哈兹「保护侨民」


国际各方调停下,战争只持续了不到十天。战后,俄宣布承认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独立。格鲁吉亚则与俄断交,并坚称只有一个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都是格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今年3月,北约秘书长访格时表示,格鲁吉亚最终肯定能够成为北约成员国。7月,俄国家杜马压倒性多数通过呼吁对格鲁吉亚实施贸易制裁的议案。


此时普京表态反对制裁,红脸唱得驾轻就熟。俄议长核心意识强烈,赶紧捧哏甩锅美国,表示「有第三国势力蓄意破坏俄格两国关系」。



· 时任俄议长马特维延科与普京


普京之所以出来缓和气氛,是因为格鲁吉亚目前是亲俄的「格鲁吉亚梦想-民主格鲁吉亚」党执政。如果妄启贸易战端,反而给了格国内亲欧反对派鼓噪的机会。


干涉内政,讲究的是一个亦张亦弛。


向冷战对手学习


扶持分离主义,不光可以利用来干涉周边国家内政,还可以离间两个周边国家之间可能形成的同盟,令其忙于互斗,无法达成战略共识。


这种「楔子战略(wedge strategy)」美国在冷战时屡次应用。例如二战后美国在苏联与南斯拉夫同盟之间打入楔子,成功分化两国。后冷战时代,俄罗斯也虚心向老对手学习:利用一个争议地区,轻松制衡两国。


前面提到,格鲁吉亚所在的外高加索地区是连接黑海、里海及欧亚大陆两端的战略要津。而就在这么关键的区域内,有一个名义上属于阿塞拜疆、但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其自称阿尔扎赫共和国),又位于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兵家必争的中心枢纽位置。



· 纳-卡地区在欧亚大陆上处于枢纽中的枢纽位置

 

地理上的十字路口必然也是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区。所以谁是纳-卡地区自古以来的主人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同时这也是几大势力争吵不休的缘由。独联体国家中,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都对此处主张领土主权。


其中,阿塞拜疆人信仰伊斯兰教,而亚美尼亚早在公元301年就奉基督教为国教,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国家。


1920年,布尔什维克红军占领了外高加索地区。当时党内主管民族问题的斯大林决定将该地区划分给阿塞拜疆。这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列宁与斯大林想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交好,而土耳其一贯敌视亚美尼亚,同时亲近相同信仰的阿塞拜疆。于是,亚美尼亚人占95%的纳-卡地区,被党中央划为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治下的一个自治州。



· 2008年,凯末尔思想研究会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打出两位反帝斗士凯末尔和列宁头像的横幅,遭到土耳其公共检察官的调查


这一出于短期利益的举动无心插柳,又一次在苏联领土内造成了自治州多数民族却是加盟共和国中少数民族的局面。


果然,苏东剧变前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因为纳-卡地区多次爆发领土冲突。从1988年阿塞拜疆境内针对亚美尼亚人的苏姆盖特大屠杀开始,到苏联解体后的两国正规军之间的边界战争,纳-卡地区的归属成为两国间无法弥合的伤口。



· 纳-卡地区(深绿色加点区域)屡次成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个后苏联国家之间冲突的导火线


在这其间,俄罗斯则企图利用纳-卡冲突,扩大后冷战时代自身在南高加索地区日趋萎靡的影响力。莫斯科察觉到,如果放任美国和土耳其等国对纳-卡地区的调停进程发展,俄不光会失去一枚在南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棋子,而且会面临西方从南高加索形成战略包围的势态。


于是克里姆林宫一方面企图垄断对纳-卡冲突的调解权,一方面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将冲突控制在既不外溢也不彻底解决的烈度。


早在90年代,为了独家主导调解权,俄罗斯就与自己倡议发起的解决纳-卡问题主要国际机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明斯克小组之间矛盾重重。两者之间的龃龉导致了明斯克小组建议的停火协议与和谈计划流产。


同时,俄罗斯两头通吃,一边继续加强与亚美尼亚的军事合作,另一边却与阿塞拜疆努力建立良好关系。今天在亚美尼亚部署3500兵力,明天就卖给阿塞拜疆两套S-300地对空导弹炮台。



· 2008年莫斯科阅兵亮相的S-300导弹


阿、亚两国也逐渐醒悟过来,俄罗斯的调解,真正目的是在两国间扩大军事存在并长期驻军,从而保证两国都受控于莫斯科而不是倒向西方。但是,纳-卡地区这一楔子令两国如鲠在喉,无法相互信任,从而协力摆脱莫斯科的影响。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