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式抹黑术:怎样不动声色地打垮对手|大象公会

2015-12-25 南戈 大象公会

怎样败坏一个人的声誉?让普京麾下的抹黑专家告诉你:你可以公布他的性爱视频,请演员在A片中扮演她,还可以揭发他以前是个共产党……在现代俄式抹黑术的攻势下,再强大的政治对手也会不堪一击。


文|南戈


2005年,一部不到30分钟的色情短片在俄罗斯流传开来:片中,扮演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的女子抚摸着自己的下体,并跪在地上,为扮演格鲁吉亚颜色革命领导人萨卡什维利的男子提供口舌服务。除淫乱外,这两位俄罗斯的敌人还在视频中大谈政治,交流美国总统布什分派给他们的“秘密任务”。


▍影片中“季莫申科”与“萨卡什维利”同床共枕


作为一部抹黑政治对手、败坏他人声誉的影片,这部《尤莉娅》(季莫申科的名字)的内容堪称骇人听闻,但其制作者的身份更令人咋舌:导演米特罗法诺夫是俄罗斯国家杜马的议员,短片问世后,他的政坛支持率还有所提升。


这种花样百出、底线惊人的抹黑行动,在当代俄罗斯绝非孤例。在民主、法治、言论自由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即使是普京这样的强人,也不能像苏联领袖那样任意消灭政治对手。只有强大高效的俄式抹黑术,才能帮助领袖克服制度困难,将敌人踢出政治舞台。


俄式抹黑术入门


“抹黑”(俄语Kompromat,直译为负面信息)在俄罗斯并非新现象。早在前苏联时代,该词就是克格勃的专用术语,意指“栽赃构陷”。在当今俄罗斯,“抹黑”指通过各种技巧收集、储存、交易和运用诋毁他人的信息,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由此可见,要成功败坏他人的声誉,第一步就是要处理信息。


什么样的信息值得被收集和使用?首先,并非任何负面信息都能起到抹黑作用。比如说,用”贪污受贿“抹黑官员就很幼稚——俄罗斯腐败现象极为普遍,说某个人“腐败”,起不到什么像样的抹黑效果。


进阶级别的抹黑罪名,起码要具备有视觉冲击力的色情元素。前俄罗斯副总理涅姆佐夫就曾被踢爆在疗养所观看脱衣舞表演,且场面“极其香艳”。司法部长科瓦廖夫与妓女同浴的录像也被公之于众。这种火爆的政界丑闻,才能有力打击政治对手。


▍司法部长科瓦廖夫不雅视频截图


当然,与性服务相关的罪名也不能使用太多,即使是性爱类的抹黑活动,也要针对不同对象专门定制罪名,才算得上是高阶的抹黑术。2000年竞选期间,自由派候选人亚夫林斯基就曾遭到抹黑,称他受到了同性恋俱乐部成员的鼎力支持——在普遍反感同性恋的俄罗斯社会,这种说法的杀伤力相当惊人。


▍亚夫林斯基被抹黑整容,贪污,力挺同性恋


尤为重要的是,这类信息并不需要是真的,只要“看上去很真”就可以了。一位俄罗斯公关公司人员——顶级的抹黑专家——曾经匿名向外国研究者表示:“指责海关受贿比交警还厉害,并不需要什么证据。”


除色情元素外,拿别人的共产党背景说事儿也很有抹黑效果。叶利钦的政府总理普里马科夫参选总统时,就被媒体描述为“共产党老党棍”,其效力共产党的经历和“反犹反帝”的言论都被翻出旧账,以飨读者。


确立罪名只是抹黑的第一步。要成功抹黑政治对手,仅靠抹黑者自己上阵远远不够。俄式抹黑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人才的高度配合分工才可发挥最大效力。


▍将反对派领导人的头像与情趣内衣相联系是常见抹黑套路


抹黑业的中枢是各大政治咨询公司。它们都有强大的政界背景,擅长统筹规划,从政坛、商界争取客户,收费为其抹黑他人;通过掌握大量黑材料的前克格勃人员,搞定抹黑所需的“物料”;抹黑信息制作完成后,再通过拥有媒体渠道的记者发布信息,实现抹黑。


▍与共产党同流合污亦是常见抹黑罪名


在2008年出版的讽刺小说《几乎为零》中,作者就描绘了一位乐于为任何客户服务的抹黑专家。此人能够收买广大作家和公知,让他们发表抹黑他人的言论,即使“最自由的”公知也不例外。该书作者是被誉为“克里姆林宫首席谋士”的俄罗斯总统助理苏尔科夫,因此被认为颇具可信度。


作为黑材料提供者,广大前克格勃工作人员也是抹黑界的中流砥柱——据不完全统计,仅90年代,俄罗斯就有约5500名前国家安全机关、执法部门的人员加入私人安保公司。他们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机密情报——也就是黑材料,还使安保技术得以更新换代。


同样重要的是那些声誉良好的记者和公知,他们在苏联时代收获了良好的声誉,凭借其良知受到民众的爱戴。新时代到来后,他们抓住了将良心变现的机会,收费替客户发表抹黑他人的言论,以自己的光辉形象为黑材料背书。


▍Nikkolo.M,俄罗斯最早的政治咨询公司之一,以历史上著名的权术大师马基雅维利命名,客户横跨政商两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套系统有机的抹黑术的花费不菲,一篇黑文动辄要花费数千美元。这种抹黑术不是一日炼成的,而是经过了苏联解体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和锤炼。


俄式抹黑术发展史


早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抹黑界便得到初步发展。当时,俄罗斯民众初获言论自由,对公开抹黑官员尚感新鲜。取消新闻审查、私有化媒体等举措,使苏联官员被小心维护的清洁形象一落千丈。人们发现俄国政客并不比其西方同僚清廉,社会主义的言论管控才是贪污者免受舆论监督的原因。


▍抹黑公司制作巨幅海报,诋毁反对派是美国派来策反的“第五纵队”


普京上台前,俄罗斯抹黑界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政治领袖并无特殊豁免权,只要其政敌肯出钱,照样会遭到抹黑。叶利钦本人就因酗酒、虚胖而屡遭诟病。


当时,俄罗斯报刊甚至专门为抹黑新闻设置了版面费。据俄“自由专栏联盟”调查统计,以数百万发行量高居俄罗斯首位的《证据与事实》周刊,抹黑信息标价18000美元/页;而发行量位居第二的《共青团真理报》,仅1999年11到12月,就靠政治评论挣了85万美元。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抹黑界很快终结了“人人互黑”的混乱局面,开始了普京可以黑你、你不能回黑的“单向抹黑”时代,抹黑界几乎成为普京打击其政敌的专有领地。国家控股传媒集团,过滤丑化总统的新闻;政府及时推出《知名博主新规则法》,管制具备抹黑潜能的网络公知,将抹黑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加里·卡斯帕罗夫是公开反对普京的著名博主。《知名博主新规则法》规定博客日均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就是知名博主,知名博主必须实名。


在被普京抹黑的各类政敌中,最招黑的依次是寡头、政客、官员和西方国家领导人。抹黑一次费用不少,想被抹黑总要在权、钱、影响力中占上一样。在专门收集抹黑新闻的网站compromat.ru上,三者俱全的媒体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荣获抹黑文2265条,舆论影响力稍弱的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有1398条。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民主化后权、钱、影响力被极大削弱,但仍是普京竞选总统的头号对手,收到545条抹黑;反对派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因善于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引起重视,收获抹黑637条。


各国领导人亦受区别对待。美国是重点抹黑对象,像奥巴马就曾多次被嘲笑肤色和智商。而中国领导人是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盟友,因此得到特别保护,俄罗斯人最多拿“中国制造”的山寨产品开开玩笑。


▍“俄罗斯奶酪 VS 中国菜刀”


▍“中国制造总能带来惊喜”


相比之下,媒体记者虽有批判普京的记录,但因无钱无权,较少招到国家抹黑。激烈抨击普京政策后遭到暗杀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被俄国民众公认为“俄罗斯媒体的良心”。即便如此,她也只配被黑168次,甚至连被官方暗杀的殊荣都没有:2006年她遇害后,面对公众怀疑,普京不无委屈地表示,“这位小姐的重要性还不足以要我动手”。


并非所有人都认不清形势。苏联解体后,大批体制内记者、克格勃和政治精英进入公关行业,替当权者和富豪抹黑对手。铁饭碗丢了,抹黑生意却让他们更快发家致富。


▍前文提到的Nikkolo.M公司,自1989年成立以来参与了俄国62个地区的各级议会选举,创始人明图索夫本人曾任叶利钦和普京的总统竞选顾问


随着媒体从业者大量进入抹黑界,抹黑的战场也发生了变化。叶利钦时期,报刊是互相攻讦的主要阵地,电视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以来,随着Facebook、Twitter和俄罗斯本土社交网站LiveJournal 、VK的兴起,抹黑信息有了新的发布平台,抹黑技术也更趋复杂。


不过,互联网也一度让抹黑普京的势力死而复生。著名博主阿列克谢·纳瓦尼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普京最怕的人”,其博客以抨击普京及其同僚为主,后来甚至成为召集示威游行的平台。2011年纳瓦尼接受电台采访,将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称作“强盗与小偷的政党”。这一评论迅速传开,至今仍是俄罗斯社会深入人心的政治黑话。


面对这种在网上起家的竞争者,普京政府多管齐下,精细治理。在网络平台上,反普京博主的头像被与纳粹、同性恋、美国的标志联系在一起,加上图文并茂的海报予以抹黑。在现实政治中,只要纳瓦尼们参与竞选,便会不时被以各种经济罪名起诉。


▍抹黑纳瓦尼的海报:“还有什么比自由主义更坏呢?”


普京的新难题


在抹黑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民意遭到精心监控,抹黑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和美国早已常规化。与此同时,俄罗斯面临着卢布贬值、乌克兰危机、西方制裁之类的严重问题。即使民众不忍责怪总统,普京也有义务为自己辩解。摆在普京面前的新难题不再是抹黑他人,而是如何抬高自己。


2013年以来,技术全面升级的“涂红军团”粉墨登场。


由于记者、公知和主持人的公信力早已扫地,新时期涂红要靠摄影师和IT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士平时不谈政治,靠在博客上分享美图和专业知识吸引大批拥趸。在涅姆佐夫遇害、乌克兰危机等重要时期,他们便会收费发一篇委婉的挺普京博文。俄罗斯宣传官员电子邮箱中泄露的文件显示,身价最高的摄影师Ilya Varlamov写一篇挺普京的软文,收费可达5,000欧元。


专业人士的软文是奢侈品,制度化、规模化的“水军工厂”才是日常抹黑涂红的生力军。


▍“别再豢养俄国公知了!”


位于圣彼得堡的“互联网研究机构”,就是一家这样的水军工厂。据俄罗斯记者调查,它有400名雇员,纪律严明,实行量化管理,主要任务是诋毁纳瓦尼和美国,并为普京的政策营造正面舆论。其雇员月薪为500美元,12小时一班倒,1位评论员每日要发不少于100条评论,每位写手每天创作不少于4篇长文。


令人遗憾的是,该公司由于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招来的员工大多素质不高,甚至有人因分不清普京总统的盟友和敌人、不小心黑错对象,而不幸丢掉了饭碗。其前雇员甚至表示,管理者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得不开语法课,以免给普京总统丢人现眼。


也许,今天的俄罗斯涂红抹黑工作者们偶尔还会怀念美好的苏联时代。在那时,搞垮对手只需一颗子弹,根本无需贪污、鸡奸、洗钱之类的花式罪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