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12年了,为何还有人“抵制圣诞节”?

我系阿Y 羊城网 2022-09-01


快到圣诞节了,

各位自己友想怎么过?

但有些街坊就很惨了,

不仅没法好好过节,

还被强制不准过节:


▲拆卸所有圣诞装饰物


▲福建某学校通知禁止过洋节


有些学校、教育机构的公众号更是夸张:



▲搜索关键字后结果令人惊讶,向下拉看完整截图


▲班会课上直接宣誓,图源网络‍‍‍‍‍‍


都9012年了,怎么还有人把过不过西方节日归类为是非题?


 如何定义洋节?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核心:洋节。


什么是洋节呢?关于什么是洋节,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基本上并非源自中国本土的、从西方国家传入的,都可以被定义为“洋节”。


实际上这个定义十分宽泛,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节日不仅仅只是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这类“高知名度”的节日。按照这个定义,元旦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都算是“洋节”。


我们现在通用的时间计法公历纪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历、公历,也称西历(例如:2019年12月24日),正是源自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公历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


▲图源网络


所以元旦节(1月1日),这个节日是按照公历的计算方式,定义公元xxxx年的第一天为节庆日。


五一劳动节的起源更是和西方国家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8小时工作制也与这个节日有关,图源新浪网


六一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则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儿童节,图源肉丁网


这些节日可都是典型的洋节,那怎么没有人抵制过元旦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呢?


更不用说一周过七天,周日放假的这种时间计算方式。“星期日”是来自圣经,传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人类,第七天的时候累了需要休息,所以让所有人在星期天休息。


因而,单纯因为这些节日是西方传来抵制是武断且不可理解的。


可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传统节日?


又有很多人说,抵制洋节不是单纯地为了抵制西方节日,而是为了让所有人传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按照这种说法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这么多,说着要过传统节日的人们都过了吗?都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吗?


▲图源北师大民俗学


像是从前祭拜祖先的节日“十月朔”(也称为寒衣节),那可是相当隆重的祭祀节日。“十月朔”和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都是上坟祭奠亡故亲人(老人)的日子。


▲关于寒衣节的诗句,图源图源知乎


从这些诗文可以看出,“十月朔”时,整个家族倾家而出去祭祀。但现在别说是否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和习俗了,就是知道的人也非常少了


实际上,西方节日在中国不断演变发展后,都基本不具备原本节日的意义(宗教文化意义),更多的是变成一种消费性节日,或者说是大家交友聚会、谈恋爱、狂欢的一个理由。


▲民国时期的圣诞舞会照片,图源网络


不仅是西方节日,连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节日里关于农业、宗族的内涵渐渐弱化,大家过节也不再是为了庆贺丰收、辟邪祈祷。


好比重阳节,现在被国家定义为“老人节”、“敬老节”,但实际上在古代这个节日和“老人家”关系不大,但其重要的程度堪比中秋。


重阳节在以前更多的与巫术挂钩,是驱散邪魅之气的节日,以登高、赏菊、饮酒、聚会等等活动来进行祈福。这显然与现代的各方面思想、文化不相符,原来的祈福也逐渐变成了敬老


▲陶渊明赏菊,图源知乎


重阳节”变“敬老节”的争议依然存在,但是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时代也在改变。


所以,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为了所谓的防止“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而上纲上线地抵制洋节,这些行为是不理智且不合理的。



为什么年轻人“堕落”了?


很多人指责年轻人,不爱国、不爱传统,就爱崇洋媚外,热衷过”洋节”。


但事出必有因,年轻人不爱过传统节日,喜欢“洋节”都不是毫无理由的。


传统节日大多以“家庭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伦理为主要内涵。根据《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的数据,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过春节是为了团圆。符合人们对传统节日“以家庭关系性活动为主”的印象。


▲图源《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与对策调查报告》


而这种节日厚重的“家庭性”,使得年轻人在传统节日中会感受到的更多是严肃的、隆重的、伦理的氛围。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年轻人要应酬应付亲戚的轮番轰炸,疲惫不堪”。


▲春节更多的是满足年轻人对于亲情、团聚的需求

图源浙江在线


在传统节日里,主角不是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自在的。


而洋节,在这份报告里,绝大多数人觉得过洋节就是为了“玩”。65.6%的受访者认为过洋节是为了“加强社会关系的交往”。


▲图源《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与对策调查报告》


那些具有宗教意义的西方传统节日传到了中国,反倒变成了属于中国年轻人的新节日。就像圣诞节、万圣节在国内已经被改造成了男女青年的社交性节庆,大家在这个节日玩耍、交友、购物,满足他们交往聚会、消费、缓解压力的需求。


▲洋节更多是满足年轻人狂欢的需求


新节日的主角是中国的年轻人,节日的组织者不是西方的教会,也不是国内的家族长老,只有平级的年轻人们。年轻人能够跨越等级障碍,主导着以“狂欢”为主题的活动,这些都是传统节日没法给予的。


▲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举办圣诞节舞会,图源网络


实际上,你问年轻人圣诞节的起源、圣诞节的意义,他们也是“一知半解”。“过洋节”不过是在日益繁重的工作生活中,有一个不确定的、新鲜的由头让大家可以放松、娱乐而已。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是正常的社会


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存在着不同想法和喜好的,有过节的人也有不过节的人。中国地域之大,人口之多,人群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完全不赞成“抵制过洋节”,但可以理解他们。


现在的社会二元对立非常严重,整个社会像是被割裂开,人们没有时间去倾听他人的想法,简单地把所有事情划分为对的和错的、好的和坏的,只追求快速反驳、绝对认同。


科技的发展不仅让所有人习惯追求“即时性”、“当下性”,眼前的五分钟变得非常的急不可耐,外卖小哥迟到1分钟,很多人都忍不了。而且只关注自己关心的、和自己想法相同的东西,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忍受不了“别人和我不一样”



你一个人反对洋节,并自己落实这个想法,完全可以。


但当你以某种高度,命令、强制所有人和你一样的时候就是不尊重他人想法、单方面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别人。


我们可以铺天盖地地宣传传统节日有多好多好,但不能强行抵制洋节、干涉别人过洋节;我们可以看不惯其他小众文化,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看不惯而赶尽杀绝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我们有权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过也好,不过也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才是最重要的。



各位自己友,

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哦!


资料来源:

不让别人过洋节的人在想什么. 一小时爸爸

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J].耿波.艺术百家

漫谈西方外来节日的中国化改造——从年轻人热衷洋节谈起[J].徐子昂,孙蓉.当代青年研究

请尝试去理解那些抵制圣诞节的人. 马立明


 2020台历 火热发售中 

年末大促,8.5折

原价35元,现仅需29.9元

即可带回家!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