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告诉我这辈子都出不了名,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音乐?

2016-04-17 阿斌 音乐财经



音乐行业(或者说整个艺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有一部分名利双收,有一部分则默默无闻,而那部分名利双收的人也可能一夜之间跌落谷底,默默无闻的人也有可能一夜成名。这通常关系到人脉、能力、机遇、口碑等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可以是一个音乐人能否成名的前提条件。


相信有很多人经常问自己:“如果上帝告诉我我这辈子都出不了名,那我是不是要继续做音乐?”有很多人因此纠结,也有很多人因此放弃。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和名利是没有关系的,然而是心态的问题


今天,我作为独立音乐人中的一员,想跟大家聊一聊独立音乐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继续自己的音乐生涯。


认清自己的目的


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出现吸引了无数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为中国的音乐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有很多观众说他们去参加选秀仅仅是为了出名。虽然这么说也没错,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


100个说自己热爱音乐的人里有50个人是因为“明星光环”而热爱;剩下的50个里,有25个人是一半热爱“明星光环”,一半真正热爱音乐,还有25个人是纯粹完整的热爱音乐。如果你去问这25个人他们做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应该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他们没有目的,如果硬要说出一个目的,那这个目的就是音乐本身。(热爱音乐的人就是这样的感性动物)




严格来说,“音乐人”不是一种职业身份,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音乐”二字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名利的途径,它仅仅是一种产品,音乐人就是生产这种产品的匠人,这是我理解的音乐人和音乐之间关系的本质。


至于这种产品为何变成了商品,而音乐人为什么最后又变成了明星,这仅仅只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影响而产生的效果而已。这个效果是有很大力量的,它发展到顶点的时候就会产生“明星光环”,升华人的“地位”。这个光环一旦过大,地位一旦过高,就可能会让人膨胀和沉迷,它对音乐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它也不应该是一个音乐人的首要目的。


李宗盛曾经为马世芳《耳朵借我》一书写了一段序言,其中提到:“当我交出母带的时候工作已然完成,专辑的销售、外界的评语、歌者的成败、我并不在乎”。这句话道出的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匠人”在面对商业时的态度,如果没有商业,他依然会继续做音乐。




不能否认这世界上有些人原本只是想好好做音乐,但最后误打误撞的得了名和利。实际上,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对于音乐本身的探索欲,跟一个小孩子对万物的好奇是一样的,他们仅仅是非常纯粹简单且发自内心毫无杂念的热爱音乐,名利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种热爱可以给音乐人带来专注,专注了,音乐也就好了。


在怀疑自己的时候就问自己:“如果上帝告诉你你这辈子都不能成名,那么你是否还要继续做音乐?”


如果你的回答是“NO”,那么可能你更喜欢“明星光环”,这是非常正常的喜好,毕竟音乐在今天也是一种商业。只不过你不是真的喜欢音乐,那么很难完整的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所以可能很快就会对仅是获得名利感到厌倦。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即便是你自己,也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所以不需要纠结,保持热爱音乐的初心继续下去就可以了。


认清自己的位置


人在成熟了之后就会明白摆清自己位置的重要性。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份量,在这些不同里,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不是没有道理。


作为一个音乐人,没有必要为了音乐而音乐,为了执着而执着,最不应该的是为了音乐丢了生活,这也太傻了。




我相信有很多人为了音乐放弃了很多,但那通常是青春年少一腔热血时做的事情,当成熟了之后再问问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其实生活也是音乐中的一部分。


而且,在没有成名之前,大家基本都没钱升级自己的设备。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学会接受现实,降低自己的一些要求。在生活和音乐之间找一个平衡,把收入、时间、精力理清楚,既然不能靠音乐去生存,那就换一种方式,“左手是音乐,右手是生活”。


如果你不能接受现实,甚至为了音乐不吃不喝,摆出一副“玩音乐就是要苦到底”的模样,那么就该问问自己这是执着还是顽固?是坚韧还是幼稚?音乐人要找到和音乐相处的方式,和自己相处的方式,再如何热爱音乐,也得善待自己。




当然了,如果你已经成名,也需要认清自己。不要沉迷于自己的“明星光环”,“光环”给你带来的不止是名利,还有你在做音乐时更多的资源。同时,还有责任,你的言行举止是有影响力的。中国有多少摇滚青年们盼着大众能够接受摇滚乐,但也只有崔健等人有能力将它搬上电视,这就是他的力量,而且他也出了这份力。


总而言之,无论条件好或者不好,我理解的独立音乐人最该保持的心态,就是做该做的,做能做的,时刻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刻认清自己拥有的资源并且有效的去利用它们。


保持谦虚


人们说谦虚是一种美德,我认为他更是一种心态和提升自己的必备条件。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大家小时候听惯了这些思想教育,我也曾一度厌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自我的体会。


艺术没有高低贫贱之分,它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唯独其特殊之处在于有的人表达得非常巧妙,有的人则略显平庸。因此,有人一路获得认可,生出了自满之心;有人一路被否认,自卑之心油然而生。前种心态使人膨胀且容易好为人师,后种心态使人涣散又萎靡不振,它们也同时让人浮躁。




做音乐是容不得人浮躁的,最好的心态就是保持谦虚。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先认清楚自己的音乐能力有多强,再给自己打个分并且永远持续学习就可以了。一个谦虚的音乐人无论造诣有多深,他也不会去跟同行比高低,他要比也是跟音乐本身去比,经常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经常去弥补。


听古典音乐的人肯定都对古代音乐家尤为敬佩,因为他们有把音乐熟记于心的能力。在那个年代,巴赫、维瓦尔第等人在创作时,所有的声部、配器以及它们的音响效果全部都得靠想象完成,他们不可能在写作一部交响曲的时候还找来整个交响乐队陪着他们随时供来试听,他们创作时只有三种工具:纸、笔以及一门自己擅长的乐器。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已经可以使我们不需要具备古典音乐家那样的能力,但是依然有不少出色的音乐人在学习那种能力,也就是真正意义上把音乐熟记于心的能力。这种学习不是为了让自己好看,而是为了音乐作品的本身,这也是唯一的目的。


谦虚使人沉静,并且会热爱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出色的音乐人在拥有所有成名条件时却依然选择默默无闻,因为他们永远把自己定位成学生。


学会理解听众


音乐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往往是一个人在面对很多人,你独自创作完一首歌曲,然后拿给人们去听,自然而然会得到五花八门的评价,这些评价里有的是对你的高度赞誉,有的也许是一些不中听的话,也有的人可能说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所以也谈不上评价。


这时,作为音乐人的我们,就应该理解“凡事没有绝对”这句话。面对这些评价,除了保持谦虚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会理解这些听众,听懂他们评价背后隐含的意义。


如果有人说你的作品非常好,接受他们的赞扬,然后忘掉他们的赞扬,继续创作。对于那些说你作品不好或者根本听不懂的人,不要因此情绪化然后开始懊恼或否认自己,细心想想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我的理论、技术都很好,但是缺少了一点音乐审美?”去理解评价背后的含义,再斟酌如何改进,就是最好的面对方式。




最后,其实面对评价不需要太过在意,我们是音乐人,只要通过音乐把我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位就可以了,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嘿嘿。


学会跟着感觉走


无论是名利双收或默默无闻,只要是做音乐的,就总会面对音乐创作上的难题,即便是一个拥有极好音乐素养的人,也还是要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学来的音乐知识仅仅是我们在创作时的一种工具,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这些音乐知识并不能直接孕育出作品,它们往往是在捕捉到一个动机之后用来帮助对动机进行延续和对作品的润色之用。




我认识很多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音乐人们,在创作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听起来好听但在理论上不成立的音符,于是便会开始纠结到底是为了好听而舍弃理论,还是为了理论而舍弃好听。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为了好听而舍弃理论,千万不要深陷于用理论去理解音乐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


音乐的本质就只是不同音高和音色的排列组合而已,它就是声音,声音是自然的,而音乐理论是人为的,是人们通过研究音符排列组合而总结出的一种规律而已。尤其是,这种规律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一首好歌在弹下第一个和弦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心里写出来了,如果说你用尽了所有动机和理论的润色依然写不出来,那你肯定是写不出来了,因为你不在状态。




音乐创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让它变成了一种压迫和折磨,那就没什么意义了。音乐只要好听就可以,这是唯一的标准,在好听面前,理论并没那么重要。


总而言之,一个音乐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清醒,对自己和周遭的情况有一定的理解,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情况。虽然这些心态保持起来比较难……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通常人们说音乐人都是孩子,因为只有小孩子才能心无杂念的保持自己的单纯。所以如果你再听到“音乐人都是小孩子脾气,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会心一笑,当作这是对我们的夸奖就好了。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商业丨SNH48迎来华人文化,养成系粉丝模式越来越火......


商业丨圆桌论坛一丨陈悦天崔恕等业内人士畅谈偶像团体、移动直播


圆桌论坛二 |易天舒刘嘉良等:估值上不去,资本看不懂哪个才是关键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