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 Music Group是如何成为过去十年最成功的独立嘻哈厂牌的?
编译|蒋文明
校对|李禾子
编辑|宋子轩
2007年,Mello Music Group创始人Michael Tolle刚进音乐圈,当时铺天盖地的是音乐行业即将消亡的论调。数字音乐革命冲击着传统的实体唱片市场,主流唱片公司抱成一团,对如何适应新时代犹豫不决。
如果那些曾经的忠实乐迷开始习惯在手机、电脑上听歌,那么音乐人和小厂牌该怎么赚钱?
Tolle将这样的变化视为机会。这家亚利桑那州的厂牌开始在数字下载和流媒体的“西大荒”中进行探索,最初发布了一系列的嘻哈音乐合辑和自费的合作作品。同时,Mello Music也为那些忠诚的听众发行CD、黑胶和磁带,专辑的艺术设计让人们回想起二十世纪爵士和放克的黄金时代。Mello旗下的各类型嘻哈艺人不断推出合作作品,迅速在艺人之间产生了粘合效应。
过度制作音乐视频、过多的设备和冗长的录音过程等不必要的过量行为,往往被认为是大唱片公司在新千年衰落的原因之一。Tolle选择让市场决定厂牌出品的方向,认为市场对幼稚的嘻哈音乐作品永远有需求。当其他厂牌还在坚守着老旧的唱片介质和模式时,Mello开始为不同的说唱歌手和制作人打造特别的专辑结构。
大多数的Mello音乐人,兼有古怪前卫的歌词和守旧派的情感,在独立场景里如鱼得水。包括Stik Figa、Dudley Perkins和Open Mike Eagle在内的一批音乐人都是成功的先例。
在接受Forbes的采访时,Tolle分享了他对当代独立厂牌的地域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听众的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厂牌常常撮合艺人推出合作作品,增加艺人之间的粘合度。
2. 厂牌采用艺人“散养方式”,艺人没有大城市房租压力,签约成本大大降低。
3. 签约的艺人都有着非常美国的经历,以及地区化的独特性,作品容易引起区域性共鸣。
4. 在流媒体强势兴起的背景下,从未放弃传统渠道发行的方式,以吸引更多乐迷。
Michael Tolle
以下为采访实录:
Michael Tolle:我个人也很爱听纽约、洛杉矶这些地方的音乐,城市文化让他们有着独特的氛围,如果你到了那些城市你就能感受到。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我不常呆在纽约和洛杉矶,而是经常去西雅图、波特兰、夏威夷、新奥尔良这些地方。我每天都听大量的音乐,来找到这些城市属于自己的共鸣。
事实上运作一个厂牌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那些对于大厂牌来说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常常会给小厂牌带来很大影响。比方说你也许会注意很多团体在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解散了,因为如果你可以只带一个人和一个麦克风去巡演,那你就不会再带十几个人的团体了。现在有些事在回潮,现场乐队又流行起来了,但对于一个小厂牌和音乐人本身来说,带一整个乐队去巡演还是不够划算。
同样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天才音乐人。那些居住在纽约和洛杉矶的音乐人,需要付高额的租金。我遇到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租房付的钱都够你买套房了。所以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不住在大城市的有天赋的艺人,那在金钱上就好说多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对音乐人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如今如果你去西雅图或者是底特律,在花钱合理的情况下,同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Michael Tolle:这个国家有很多人,但最多的是普通人,是那种既不高贵也不卑微的人,我们试图用音乐来表达这一点。所以像托皮卡音乐人Stik Figa或者是底特律的Red Pill,他们都有着非常美国的经历,以及地区化的独特性。如果他们的音乐足够真诚,那人们就能得到共鸣,我也能得到共鸣。我会说我们正在美国的各个地区各种人群之间构建一个整体的故事,讲述那些日常,来让故事与听众对话。
我在和厂牌之外的人工作时,注意到一种惯例,非常嘻哈的惯例,类似:“我们来建一个超大的录音室,搞一个超屌的调音台。我们就在录音室里写歌,如果有人要来那就得付300美元一小时,想想就觉得酷。”但我们的音乐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在飞机上、在公交车上、在小镇广场上写东西,他们一边旅行一边创作,只有在需要录歌的时候才进录音室。
很多音乐人第一张专辑都很棒,因为他们表达的是来自世界的真实体验。但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巡演、住在酒店里、成天在录音室里聊音乐。所以到了接下来的专辑里,都是一些空虚的吹嘘。但我们的音乐人,他们不会有这种经历。他们继续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的生活。他们保持着生活的本色,而不是为产业而存在。
Michael Tolle:我不是特别在乎形式,音乐本身更重要。数字音乐和实体唱片我们都在做。我个人觉得CD和黑胶很好,我们也做磁带。当然数字下载和流媒体也都很好。我经历过这些年的变化。以前我们的收益差不多数字和实体一半一半,大概30%来自CD、20%来自黑胶。
后来苹果电脑去掉了光驱,加上很多生产商不再生产CD机,所以近两年CD不太行了,但他们仍然占着20%的市场。流媒体势头很猛,就收益来说,基本上是相等的。现在大概有60%的收益来自数字发行(包括数字下载和流媒体),40%来自实体。
谈到数字音乐,最有趣的是目前来看数字下载和流媒体还是持平的。Spotify对我们来说非常好,我觉得那些抱怨这个平台的人目光放的都不够远。iTunes和Amazon也还行——他们的收益差不多。很多人都不再进行iTunes下载,转而使用Apple Music。我还是觉得CD会在未来的五年或者十年迎来复兴,成为未来的黑胶。
Michael Tolle:一些事发生了变化。黑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大概从两年前开始,买黑胶的顾客会要求获得免费下载码。我认为市场从“人们买黑胶来听”变成了很多人“买黑胶是因为酷”。虽然还是有很多真正的黑胶用户,但我觉得目前市场存在泡沫。不过黑胶市场还是很稳固的。
所以黑胶的生产价格也升上来了,并且制作黑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有的时候需要提前四个月准备好专辑。所以我觉得人们如果想要一种更lofi的替代品,那就是磁带了。没有人会一次生产几千个磁带,一般几百个就够了,而且卖的还不错。
Michael Tolle:是的,如果我们要做黑胶,那么我们就把它做成艺术品。
比方说我自己,新专辑出来我会在线听,如果我很喜欢,那就会买数字专辑。如果一周后我还在经常听,那我会买一张CD或者黑胶,这样我在家里就可以有一份实体了。我知道很多人不这么做,但对我来说,如果我买一张黑胶,那就意味着我会常常听它,所以我得确保家里有一张,就像书架上的书一样。
(本文编译自Forbes)
vol.12丨再造厂牌
内容背景:厂牌发展已经进入到新阶段,独立音乐人与厂牌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厂牌主理人要如何再造厂牌?
音乐财经长期招聘财经记者、分析师,有意者可投简历至:songzixuanbox@126.com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商业丨垂直嘻哈的流媒体新玩家陷版权漩涡,避风港原则“万年有用”?
商业丨华语嘻哈音乐“艰难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