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IPO”改“直接上市”,Spotify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编译 | 刘而江
校对 | 李禾子
编辑 | 安西西
《华尔街日报》近日爆出,Spotify的上市大业又有了下一步动作,这个音乐流媒体先驱正在考虑“Direct Listing(直接上市)”,而不是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发行股票)”。也就是说,Spotify在此次的上市行为中不会发行新股也不做任何增资,股东结构也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其公司的股权持有方可以在相应的交易场所公开出售手中的股票了。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非传统”的上市与“传统”的上市之间有什么区别:
IPO(首次公开募股发行股票):公司需聘请一家或多家投资银行作为承销商,与其就有关股票发行方式、日期、发行价格、发行费用等事宜进行磋商,时间较长,一般为1到2年,且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股票发行后要预留给早期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进行认购,之后才面向公众。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认购的认购价格越高,公司的市值和募集到的资金就越多。
Direct Listing(直接上市):公司的股票将直接面向公众发售,过程较简单,会节省大量的费用,包括向承销商支付的费用。在此模式下,发行价是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此过程基本上不存在可使公司资本总量增长的行为。
股市是融资市场,企业上市就是为了吸引投资,但是显然Spotify的上市行为并没有吸引投资的目的。那这个行为到底会为Spotify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音乐财经对Spotify直接上市的行为做出了如下利弊分析:
- 利 -
因为其在2016年进行10亿美元债务融资时答应了投资人会在2017年上市,且文章《传闻Spotify即将与三大唱片公司签订新协议,再迎上市曙光?》中也有提到,推迟一年上市给Spotify带来的损失高达4.49亿美金。所以此次的上市可避免此高额损失;
既然Spotify是一定要上市的,直接上市会为其节省数千万美元的承销费用,并节省跟承销商磋商过程需要的 1-2 年时间;
没有发行新股,各人手中股权不会被稀释。
- 弊 -
没有吸引到资金,失去了上市的“传统”意义。
一般来说,对一个渴求上市的公司,扩充资金是要比节省成本的意义更大的,也就是说此次的上市行为弊大于利。但是对Spotify这么一个国际音乐流媒体先驱来说,做这样的一个重大决定时到底是如何权衡这些利弊的?让我们再回看其财务数字:
图表中这7年总的净亏损为5.67亿欧元,按当下的汇率换算约为6.02亿美元。也就是说,避免掉上文“利”中提及的成本,或者说损失,并且在没有资本扩张的情况下,之前融到的10亿美元起码还能养活Spotify 5年的时间。这时,无法扩充资金的“弊”对其造成的影响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如果之后Spotify成功“直接上市”了,对于这个拿着10亿美金“零花钱”的公司来说,问题就又回到了起点:Spotify真的能够实现盈利吗?让我们再来看看今年发生在Spotify身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
1. 完成一起收购,为广告收入增长做好充足准备
Spotify对MightyTV的收购看似离谱,实则是为其广告位程序化售卖体系以及用户个性化推荐算法两个重要业务招贤纳士,进而提高Spotify在免费用户身上所能获取到的广告收入。
2. 签订一份协议,为版权成本减少做出重要牺牲
经过长达两年的磋商,在双方做出了各自的妥协后,环球音乐与Spotify终于再次签订了长期授权协议。环球音乐同意降低授权费率,Spotify则同意授权环球音乐的艺人“自由发行政策”,就如其创始人Daniel Ek所讲:“环球音乐的艺人在发行整张新专辑时,可以选择在发行后最长两周的时间内只给付费订阅用户进行聆听,但先前已经发行的单曲依旧会让全平台的用户听到。”
3. 诞生数项记录,为订阅用户增加奠定良好基础
先是Ed Sheeran的新专《÷》于3月3日创下单张专辑的首日最高播放量纪录,并且其个人音乐主页也创下最高播放量纪录;紧接着的3月22日,Drake就携其新专《More Life》将两个纪录双双打破。这样的现象也真的为在上市大业上屡屡受挫的Spotify打了一剂强心剂,一个有着优秀内容、优质服务的平台,起码能够保留好已有的订阅用户。能否有进一步的增长,就看之后Spotify的服务还有没有进一步的优化了。
Spotify把看似能做的工作都已经做了,接下来就看这几步棋之间会产生什么样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了。
音乐财经长期招聘财经记者、分析师,有意者可投简历至:songzixuanbox@126.com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商业丨Spotify这次的收购好像有点离谱,这会为它带来转机吗?
商业丨三大唱片公司正在把Spotify逼上绝路,未来的流媒体市场将由苹果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