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学习科研与成才(上)| 贺仲雄

贺仲雄 集智旧号 2024-02-18

张江2008年的13日,我的科研启蒙老师贺仲雄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明天,就是离开他的第7个年头了。因为偶然的机缘,再次重温了这篇文章,读完不禁已是热泪盈眶。在此,我希望利用集智公众号推送他的这篇文章,希望它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踏上科研的道路。


贺仲雄


男,193749日生,200813日卒,北京市人。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先后荣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突贡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百元特贴,部级优秀教材奖,两次被英国IBC、美国ABI推荐为世界名人等。北方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统所教授。兼任1.全国物元分析暨可拓学学会副理事长,2.中国管理科学院兼职研究员,3.中国软科学MISDSS专业委员会理事,4.中国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专业理事,5.全国SPA()副理事长等多项职务。专门从事软科学、模糊数学、可拓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并善于跨学科解决宏观复杂大系统问题。


曾发论文近百篇专著七本,其中《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为国内第一本模糊数学专著,《模糊数学及其派生决策方法》获部级优秀教材奖。立足模糊数学应用,先后创立FHW,WAS-FGR,IBD,FEEC等多项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经国家科委鉴定,FHW超过美国兰德公司之Delphi方法,WAS-FGR是荣获诺贝尔资金之CobbDouglas函数的改进。模糊可拓经济控制论(FEEC)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新理论,它概括总结了索罗斯等人士的成功经验。并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国家科技预测中的Fuzzy决策》,《国家科技成果评判方法与程序》;部级课题《测定铁路科技进步的FGR方法研究》。识英雄于草莽,是另一种重大的贡献。发掘指导了科坛才子张跃、赵卫国、石勇、赵利民等的成才之路


目录


引言步入知本时代

一.喜逢科坛添新秀——青春篇

二.钗于匣内待时飞——求知篇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奋斗篇

四.千叩柴扉百回开——拜师篇

五.跨溪结屋更清奇——选题篇

六.石梯连云上九重——攀登篇

七.红袖添香夜读书——家庭篇

八.人生难得几次搏——拼搏篇

九.笑看蓓蕾春雨时——成才篇

结语:祝你早日成功


步入知本时代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科技工作者之与年青的科学爱好者,富有的不止是年龄和财富。更多的是一种阅历。一种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绩和胜利,因而概览了事物全貌的阅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超越层次。


青年人之与老年人,富有的仅仅是年青。但这种富有是真正的富有,永恒的富有。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原来模糊不清的自然界开始变得明朗起来。科学使人类插上了翅膀,以几倍与过去的加速度向未来奔驰:核爆炸成功,计算机问世,登月计划顺利实现……许多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在今天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人类适应自然,驾御自然的能力在二十世纪出现了奇迹。


二十一世纪的晨光正透过明朗的天窗光临地球,光缆通信、网络服务、数字时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弥漫地球的角角落落,浸入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坐在家里,能知天下事,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到成为数码王国的一个村落。


科学世界的五光十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的年青人把科技兴国作为他们报效祖国的思路,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完全正确的。不健忘的中国人不会忘记,上半个世纪中国的屈辱历史,几乎每一页都刻写着两个字:“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每一个炎黄子孙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而感到自豪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科技事业也处于世界的落后地位。


纵观世界发展,二十世纪是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的时代;而二十一世纪是属于金领阶层的知本时代。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知本家,二十一世纪一个新的名词,年薪在一百万美元以上,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他们将使复杂的自然界变得更加透彻,更加明了。中国的科技,虽然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新时代,但它仍是科技工作者们心中大大的“?”和“!”。


振兴中国科技,这是压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走上科坛,要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摆在所有有志于此的青年面前的是一条漫长的路,在他的前面,有坎坷,有泥泞,有风暴,甚至有万丈深渊。“求索”,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几千年前的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吟颂的这句气壮山河的誓言,今天应该由亿万中国青年接着唱下去。


于是就产生了这个报告。


我在科坛奋斗了数十年,曾经涉猎过物理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软科学和决策科学。怀着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那个梦想,我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都完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在这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微笑也有泪水。今天,当我沉思这几十年的人生路时,那些成功,那些失败,那些欢笑,那些泪水突然在我的眼前变得明晰起来。我觉得自己有了一种新的感悟——一种超越之后的感悟。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科技工作者之与年青的科学爱好者,富有的不只是年龄和财富。更多的是一种阅历。一种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绩和胜利,因而概览了事物全貌的阅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超越层次。


打个比喻,一只蚂蚁在一个足球场上,要它了解足球场的大小,办法只有一个:没完没了地爬行。它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界线之后,才知道哪里是界线,哪里是空地。而对于一只弱小的蚂蚁来说,这种巨大的工作量几乎是一种无望的劳累。但是对于一个站在看台上的人,要概览球场却又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蚂蚁就在足球场这个平面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人却从这个平面中跳出来了,他比蚂蚁超越了一个层次,因而很容易就概览了足球场的全貌。


对于一个要献身科学事业的年青人来说,他面临着数不清的难题:该选什么学科?该读什么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该选什么课题?怎样做?该拜什么样的人为师?怎样向老师学习?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围绕着年青人,有许多人因此而走入了科海的死胡同,荒废了青春,终于一事无成,有许多人因此知难而退,遗憾地离开了他们忠心于斯的科学事业。每每听到青年人这样的故事,我的内心深出都为这些青年感到痛惜。


有感于此,我把我科研生涯中的这些心得整理出来,奉献给青年朋友。或许它能对那些有志于成才的青年有所启迪。虽然我并不能给青年朋友指出一条成功的捷径,但我深信,这些经验和教训至少可以使你在今后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


青年有此。当不再感到茫然,灯塔就在你的前面!


然后,你就该走,用你的坚强,用你的信心,用你的——年青,朝着你看准的方向走下去。青年人之于老年人,富有的仅仅是年青。但这种富有是真正的富有,永恒的富有。


世界归根结底是年青人的!

一、喜逢科坛添新秀——青春篇

或许你还没意识到,年青是你最大的资本和财富。因为年青,你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自己勾画宏伟的蓝图,却不必忧虑属于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因为年青,你可以冲破前人、冲破权威、冲破一切条条框框,却不用考虑是否冒失、是否浅薄、是否应该为自己留条后路;因为年青。你可以为一个问题连干几天几夜不睡觉,却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力……“我愿拿天国的永恒,来换取年青的一瞬。”这是莱蒙托夫的诗句,说实话,到了现在,我越发感到了青春的可贵,“我愿拿我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包括名誉、地位,来换得我的年青。”这是老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又常常是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有人在度过了大半生,蓦然回首的时候,慨叹青春虚度,人生多悔。可是世界上最无济的也是后悔,虚度的光阴不可能再补回来,走错的人生路不可能重新走一遍!


对于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青年时期尤其重要,这一时期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他的一生成就与否。选什么学科?做什么方向的题目?甚至重要的科学思想往往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青春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说实话,世界上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我想用几个成功者的例子,告诉你一些基本的原则。


逆境往往是成功者的前奏。战胜挫折时洒下的汗水,正是成功的珍珠里最迷人的光泽。


博采众长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者如是说:“博采白花之精,预植奇葩于翰海,待时而飞。”


关于我辅导的校内学生因另有报导,我现在就再举几个校外的吧。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中国青年报》以整篇幅报导了青年科学家李**的成才之路。文章发表以后,曾在全国尤其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和李**之间曾有一段不浅的交往。还是在一九八零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一封寄自湖北荆州华中农学院分校的信。给我写信的就是李**,他当时正在该校念植物保护专业。在信中他写到:高中毕业后,由于几分之差他未能考上本科大学,只好走上了这所无名的分校,学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植物保护专业。他很喜欢数学,对生物学中的核酸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立志要在科学事业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但当他把自己的观点讲给老师,希望得到理解时,却被泼了一瓢凉水。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美国人写的论文,观点竟然同他半年前受到奚落的那个观点一模一样。他很痛苦,“在荆州,我得不到理解,也不可能成才。我想马上退学,复习参加高考,希望能上北方交通大学,在您的门下学习模糊数学。肯请您能收下我作您的弟子!”


来信长达九页,信纸上很明显地有斑斑泪痕。看完这封长信,我很感动,他有一颗勇于追求的心!而这,恰恰是一个年青人最需要的。


我连夜铺开了信纸: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有了它,你的成功应该不会太遥远。但是你提出了一个非常不可行的方案。一方面,退学后再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是重点大学,录取分很高,你不一定能考得上;另一方面,退学以后,这几年你学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就等于白学,青春可贵,这种牺牲是很可惜的。你应该立足于本专业,同时学习新兴其它学科的知识,兼容并蓄,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不是想学模糊数学吗?我将我的讲义寄给你,你看它能否嫁接到你们的专业上?最后写上:“愿你象你的名字一样——百炼成钢”。

从此我们就经常通信,成为了莫逆之交。他听从了我的劝告,不仅安心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开始广泛地涉猎当时新兴的学科。


不久,他毕业分配到了湖北一个农村植保站当技术员。按说,生活离他的设想相去了很远很远,但李**并没有消沉,相反,他更加酷爱读书,并开始着手搞科研。他一直在坚持学习模糊数学,当时华中工学院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他又千方百计找到邓教授,向他学习这门新兴学科。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很快就对这两门学科有了很深的研究。


一九八五年,当他得知在日本筑波城将举行世界生态学会议时,他将自己长期研究的课题“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及灰色控制理论防治红蜘蛛、棉蚜虫”写成论文,寄往日本。很快他就接到了国际会议的通知。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成行,但他要求大会将他的论文以墙报形式供交流。没想到这篇论文却轰动了国际生态学界,他解决了传统的生态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李**成功了!


外国人猜测,能写出如此水平论文的人一定是个博士后。起码也应该是个博士。美国某大学马上来信邀请李**“教授”前往讲学。谁能想到,李**只是一个植保站的技术员,正式学历只有大专。八五年,武汉大学成立环境科学系,破格录用他这个没有本科学历的人到大学当讲师。不久,他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的成功是很能给人启发的。假若他受到老师的奚落就从此泄了气,假若他当年真的退了学再考,假若他被农村植保站那种条件吓倒了,假若他不是博采百家之长……只要有一个假设成立,他的成功恐怕就要划上问号了。


苦尽甘来,有人用这个词来概括李**的这段经历,但他真正的获得和失去,其实不只是一个“苦”和“甘”能说得清楚的。


人生漫长,关键却只有几步。如何走好这几步关键棋?窍门只有一个,慎重思考,科学决策。庞加雷言:成功在于选择,成功在于创新。


事业跟幸福相比,事业应优于幸福。因为事业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幸福,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他们比任何其它的幸福都更深更醇,更永恒。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成功者名叫张**,我每天都要收到很多封求教信,但在一九八零年的两个月内,我连续收到五封署名为“张**”的来信,这使我感到震惊。他在信中说,他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吉首县教育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职员,从小有着远大的理想,却无奈于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地区,很是苦恼。偶然他看到了Fuzzy set 这个让人注目的英文单词,通过人托人的询问,他终于接到了透过重重山峦从北京传去的微波:这是一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科学。他还了解到我正在赶写中国第一本《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他感到心喜若狂,他想到展翅高飞,他想到拜师。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清风、明月、奇峰、怪石、潺潺的流水,这里是迷人的旅游胜地,但是方圆几百里却不知什么是计算机。然而,新兴的学科象磁石一样吸引了我,我渴望在全新的领域里干一番事业!”


我感动于张**的诚心,我欣赏他对科学的追求精神,我更不愿看到一个有志青年就此埋没于乡野村间。我用刚劲的笔为他写下了热情的祝福:“张开翅膀,跃上晴空,飞翔于奇峰之巅。”这里面不仅巧妙地隐含了他的名字,更寄托了我对他殷切的希望。


我给张**寄去了最新的科研信息,但是,他却被那些外文资料挡在了门槛之外。雏鹰已经展翅,是烟云还是风雨,都不能阻挡他的飞行。张**在两年内,伏案苦读,艰难跋涉,终于通过了阅读、书写、口语大关,他的英语水平已超过了一般硕士研究生。


一九八二年四月,我到华中工学院讲学,终于见到了以义务服务员身份参加会务工作的张**。两周的听讲、促膝长谈使他的眼界豁然开朗,他巡视已经命名为模糊数学的各个分支,拜识了许多前辈学者,并深刻理解了我赠送他的一席话:“人生漫长,关键却只有几步。如何走好这几步关键棋?窍门只有一个,慎重思考,科学决策。庞加雷言:成功在于选择,成功在于创造。”在分析了Fuzzy set 的国际动态后,张**又分析了自己搞科研的主客观条件和当前的社会需求,我为他选好了主攻方向,他犹如一下子跃上了晴空,驾起六龙逐日的战车,冲上科研战场,立志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个个炎热酷暑,张**以敏捷的思维畅游


在“群”、“环”、“域”的广袤天地中。他不但问鼎“模糊环”的领域,还探讨了它的核心部分——质理想子环。当时国内外几乎还无人问津。论文发表了,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为此而痛心,在国内外巡回讲学时,我曾大声疾呼:“请为张**开绿灯吧!”


年龄加文凭,这是当时科坛跨不过的两条拐杖,而张**恰恰都不具备。世有千里马,生于草莽之中,而无伯乐乎?


终于,有人顶住了传统观念,作出了勇敢的决策。他们就是河北煤炭建工学院的张院长、数学组长包**教授、基础部主任彭**副教授,他们思贤若渴,决心为这个自学青年再次开辟前进的路。我当即以声誉担保:“保证张**在数年内必有成就。”张**也立下军令状,决不负重托。


**终于站到了河北煤炭建工学院的讲台前。就在调令发出不久,他那两篇英文论文,在权威性的国际杂志发表了,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大学,第一次打入了世界科坛。军令状兑现了,领导笑了,全院上下为之欢欣鼓舞。但是我们年青的主人并不满足,他深知这个学院的科研应该解决矿区最急需的问题,从此,他把深深的足迹留在了峰峰矿区……


“计算机尘肺X线专家诊断系统”和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孩,可以说是张**的孪生孩子。前者经知名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成为乌金世界的福音。希望之神啊!正在驱赶着尘肺之灾。两院院士王光远教授破格免试录取他做博士,张**把新生的孩子交给妻子和助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当朴实无华的张**站到人们的面前,坦率而略带羞涩地说:“我是自学青年,我没有大学文凭。”人们的目光惊愕了,难道这就是在国外发表了5篇论文,在国内发表了8篇论文的张跃?难道这就是那个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分别向他约稿,并发出邀请的科坛新星?的确,八年鏖战,数千里求师,“自学”二字浓缩着他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揭示了一条不寻常的人生之路。


**的成功有一个关键,那就是他在关键时刻作了成功的选择,尤其是科研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非常微妙,就连张**也有几次差点“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青年朋友们在这一点上应该非常慎重,一要知己:知道自己的特点和专长,扬长避短,化短为长;二要知彼:知道世界科坛动态,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成果。


**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他以事业为重的那种精神。他和他的妻子宿**,是幼儿园的同学,从小青梅竹马。从湘西调往河北的时候,他们正直新婚,而且河北的生活条件远比湘西差,但他二话不说就去了。对于有志青年来说,事业跟幸福相比,事业应优于幸福。因为事业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幸福,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他们比任何其它的幸福都更深更醇,更永恒。


**现在已博士后毕业,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已创立了一个新兴学科:模糊随机振动学。


生命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对于每一个成功者来说,热爱生活是他必修的第一课。


名人的珍闻轶事是他们的个性色彩,尽管它很扣人心弦,却不一定能学得来的。我们要学的是他们所有的精神、方法和思想精华。


一九八二年某日,我接到一封信:“我是北京航空学院分校的学生,名叫赵**。在我们中学,我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我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个后娘,她并不喜欢我,因此在外面找了个房子让我一个人生活。我很难过,立志要争口气,成为有用之才。可在我们分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代课的,来了就走,我无人请教。我想拜您为师,请您一定收下我,否则我将自杀!”


来信很短,却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对于这个孩子的遭遇,我产生了很深的同情,我很快给他回了信:“请你于某月某日来我家面谈一次。”


很快他又给我回了信:我不来。我有肝炎,我怕传染您。但您可以放心地读这封信,因为它是经过消毒的。


这个神秘的孩子,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通知他:哪天你把屋子也消消毒,我来看看你。于是,我就在一间小屋子里见到了赵**


屋子很乱,被褥凌乱地摆在床上,地上积了很厚的土和乱七八糟的废纸,桌子上散乱地摆着几本书,大冬天的,屋子里没拢火。一个青年散乱着头发坐在床上,每天只啃几个干馒头,除了读书外就是望着远处发呆


他就是赵**。我很奇怪:“你为什么不拢火?”


“不想拢!”

“为什么不叠被子?”

“陈景润不就不叠被吗?”

“为什么不吃饭?”

“陈景润不就每天只啃干馒头吗?”


不禁哑然失笑,只要不叠被子不吃饭就能成才,那世界上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想成才了。我告诉赵**:马上拢火,马上叠被,马上吃饭……然后要开始真心实意热爱生活,然后你再来找我。


半年以后,小伙子西装革履,精精神神地来见我。我和他谈了一下午:“你要立地成才,你不是学计算机的吗,你应该考虑怎么把它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毕业后分到了市机械工程研究所,他经过调查发现,起重机力矩控制一直是这个行业中的难题。一台起重机,货物最重能装多少,才能使它既能运往别处,又不至于翻车?赵**利用计算机实现了这个问题的模糊控制。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人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有关部门对此大加赞赏。这个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赵**也晋升为工程师。其实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升高工也够条件了!


忘我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正确的方法,高度的热情,是成功旅途上必不可少的驿站。在这驿站中,有灿烂阳光的明媚,也有雨雪风霜的凄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无论如何,你只有前行,义无返顾的前行,才能望见彼岸的绿洲。


鲜花的盛开离不开泥土的抚养,离不开汗水的浇灌,离不开泪水的滋润,离不开痛苦的激励!


在众多我指导的青年中,佼佼者不凡其人。而下面我要讲的这位青年,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那是一九八二年,我在江城汉口歌剧院观看当时著名歌星吴雁泽的演出时,无意间和邻座的一小伙子攀谈起来,交谈间得知这青年名叫应**,十九岁,当时是江苏抚州师专数学系的学生。我说我是来自北京而且是教数学的老师时,他的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并提出了好几个尖锐的数学问题与我探讨,我深深感到这位年轻人有着卓越的数学才能。他才思敏捷,思维缜密,对传统数学有独到的见解。会散临别时,我肯定地告诉他:“你很有数学头脑,只要把握好方向,终会有所成就。”他深为我的话感动,并留下了我的联系地址。


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之交。在无数封通信中,我指导他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发展,从数理逻辑、模糊逻辑入手,探索这个新兴科苑,并且应该广泛拜师。

当时计算机在我国还未普及,应**克服了种种困难,翻阅各种资料,找机房上机……而且当时很多人都热嘲冷讽于这个“狂妄之徒”,曰其不务正业。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师专学生,年轻的应**顶住了这些困难和流言蜚语,硬是坚持了下来。他的业余时间全被一册册书籍、一个个新颖的观点所吸引,所占有。忘我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正确的方法,高度的热情,是成功旅途上必不可少的驿站。在这驿站中,有灿烂阳光的明媚,也有雨雪风霜的凄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无论如何,你只有前行,义无返顾的前行,才能望见彼岸的绿洲。应**就这样在科海中艰难的前行。


“苦心人,天不负。”几年持之以恒的奋斗与探索,应明生终于成功了。他先后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SCI)检索到的达八篇之多。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声誉。因此也被清华破格录为教授,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百元特贴。同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那年他才二十七岁。


1986年,在国际移植逻辑会议上,灯光闪耀,掌声阵阵,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疾步走上讲台,他衣服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他,就是应**,这次会议上的世界最年青的代表,被选为第一个宣读论文的人,第一个发言不受时间限制的人。这是多么高的荣誉!要知道,在这种大型国际会议中,再著名的科学家发言都有时间的限定,除非他对世界、对科技界有着特殊的贡献。应**,代表着中国,在欧美巡回讲学,代表着华夏民族写进了世界的历史。


**的成功向我们昭示:鲜花的盛开离不开泥土的抚养,离不开汗水的浇灌,离不开泪水的滋润,离不开痛苦的激励!


现在应**三十出头,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他的博士生很多年龄比导师还大呢!


这四个青年,从立志到成才,李**花了六年,张**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


间,赵**则只有两三年,应明生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写出震惊世界科坛的论文,也才花了八年时间。可见,只要有一股立志拼搏的精神,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成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青年朋友,有志者,事竟成

二.钗于匣内待时飞——求知篇


“德、才、学、识”,这是几乎所有的时代评价人才的标准。那么我想,它也应该是一个人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


清朝袁枚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德、才、学、识分别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当中所占的地位。比如一个人要劈一堆木材,德好比这一个人是否具有一种不怕脏不怕累,一鼓作气劈下去的精神;才则代表了他手中的斧子是否锋利;学则相当于斧背上的那块铁的重量,斧子并不是只要锋利就行,刀片所谓锋利了,但它能劈开木头么?识则代表了握住斧子的手劲,人的眼力——只有看清纹路,才能劈开木材。


这只是泛论,具体到每一类人才上,艺术家的“德、才、学、识”和科学家的“德、才、学、识”自然不一样。对于有志于在科学事业上有所成就的青年朋友来说,他要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又有科学事业所具有的特殊性。

正直、热情、爱国,很多科学家的成功始于此,也有很多科学家的耻辱源与此。


对于一个科技工作人员,责任心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它不是导致你成功的动因,却是致使你失败的直接因素。


德既道德、品德。正直、爱国,这是世世代代的人们——不只学者——都在推崇的品质。它之所以世世代代被人们提起,就是因为还有许多人连这些起码的品质也没有具备。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始于这些品质,也有很多科学家的耻辱源与此。


数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卡尔丹公式。卡尔丹是个人,虽然这个公式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他却并不光彩,因为这个结果是他剽窃他的好友塔尔塔利亚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卡尔丹公式不仅没有使他流芳千古,反而成了记录他这桩不可告人的罪行的耻辱柱。


高斯,数学王子,但他从不教学生。他的许多定理证明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但他从不告诉别人应该怎样思考问题,他的思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完美的大厦建成后必须立即拆除脚手架。”高斯的同学,约翰·鲍里埃曾经把他的儿子,非欧几何的奠基人亚瑟·鲍里埃的一个奇妙的想法“过平面上一点可以做任意多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告诉高斯,请他指导。没想到高斯在给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不敢赞扬你的儿子,因为我在很久以前就有此想法,只是没有写出来而已。”公然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亚瑟·鲍里埃一气之下,弃数学改学画画,结果穷困潦倒,一事无成。高斯是个扼杀青年的残忍暴君,在他名垂青史的同时,数学史上也留下了他不光彩的一笔。


与此形成宣明对照,有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正直的高尚的人。爱因斯坦,热心推荐科技新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事业;居里夫人,热爱祖国,将自己的成果深深地打上祖国的烙印……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是华罗庚的名言。他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得到了全人类的尊敬。与他们相比,那些热忠于出洋留学,热忠于得到别人绿卡的人,他们不应该三思么?张宗逊,这位获比利时圣十字勋章的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多么希望在国外看到的中国人是去讲学,而不是去洗盘子。是啊,中国还落后,所以我们更应该扎根在这块土地上,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使她富有起来,强大起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魄力:有一天,让他们美国人也来我们中国刷盘子。


以上讲了德的一个方面。下面我想介绍德的另一个方面,即科学家的责任心,对于想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朋友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更实际的问题。

有一天,助手递给化学家纽兰兹一瓶新提炼出来的溶液。纽兰兹粗略一看:浅棕色,有刺激性气味,与溴很相似,便不经意地贴上了“溴”的标签。半年以后,他突然在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仔细介绍了作者新发现的元素——碘的特性。纽兰兹惊呆了,他马上拿出那瓶“溴”,经过化验,确认它就是这种新元素——碘。


纽兰兹犯了科学工作者最不应该犯的一个错误:不负责任地不假思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最终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那个整天玩弄化学纸牌的门捷列夫,而不是纽兰兹。


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素质问题。例如,某博士研究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本来是他作出新成就的绝好机会,可是为了尽快完成论文,他将此问题跳过去避而不谈。虽然他的论文做得非常圆满,但一年后,国外的刊物上出现了关于那个问题的结论,自然作者不是他。


就他自己来说,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成功的机会;就国家来说,在这一领域又落后了别人一步;就整个科学事业来说,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发现延迟了一年。


每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朋友,必须首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表现在工作态度上,他应该能够孜孜以求;表现在工作细节上,他能够精益求精;甚至包括他能够爱护实验设备,能够节约科研经费,能够勇于承认自己尚没解决的问题,等等等等。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们可能不是导致你成功的动因,但却是致使你失败的直接因素。


决策包括做与不做的选择以及做什么的选择。正确决策的基础有两条:广泛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储备。最大的失误是决策失误。


学问在于积累。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老大娘还是学富五斗的老科学家,都有可能成为你知识的来源。


才是才能,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是学问和知识,是一个人的知识拥有水平;识是见识、胆识,是一种决策能力。


才能更多地表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是学问和知识的使用过程。而学问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很明显,知识的积累必须功在平时,否则,到了需要时再临阵磨枪,那就真该“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是不是书看得越多,学问越大越好呢?我认为并非如此,正如斧子不是越沉越好一样,陷入知识的海洋中不能自拔,不能学为己用,远不如不学。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读书,使自己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举个例子,一个有志于搞计算机应用的青年,他的精力应该放在看有关计算机和他即将要应用的领域的有关书籍,至于历史学、文学知识,大可以不必费太多的心思去钻研。否则,书海茫茫,你要漫无目的地看下去,那将何日是头?


值得注意的是,学问并不全都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李时珍的许多种草药的来源,都是山野村夫告诉他的。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老大娘,还是学富五车的老教授,都有可能成为你知识的来源。


四者之中,以“德”、“识”最为重要。一个再有才华和学识的人,没有正确决策的能力,他也可能不会成功。以张**为例,如果他不听从我的劝告,不失时机地从离散数学转向应用科学,而是继续抱住抽象代数不放的话,他的结局将只有失败。


我本人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经过几次改行,也正是决策的结果。上大学期间我学的是理论物理,物理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备的地步,要想有所突破,实在是件并不轻松的事。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深切地感到我们现实最需要的不是这种理论研究,所以我改行了,学了当时新兴的学科——离散数学。后来,当模糊数学在中国兴起的初期,我发现了它潜在的优势,就又学了模糊数学,出了几本专著。现在,我则致力于模糊数学的应用——软科学决策。我觉得我的这些选择都是正确的,假若当初我是一条心搞理论物理的话,可能我至今仍是一事无成。


正确决策的基础有两点:一是广泛的信息,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清朝王国维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一个决策者需要的高瞻远瞩的魄力。只有占有了大量的信息,你才能站到高处,真正明了你要选择的优劣。而只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你才能从理性上分析你的决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聪明人在选择面前从不急于下决心,而是深思、广读,成竹在胸之后再做结论。


聪明人不是漫无目的地蛮干,而是作出最智慧的选择,请你记住这一点。

并非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能成功,也并非每一个才疏学浅的人都不能成功。这中间的原因很微妙,但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品德,一是胆略。

统计表明,成功更偏爱这样一类人: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正直坦诚而不是浮华不实,尊重真理而不是孤芳自赏。


德、才、学、识四者当中,以德和识最为重要。并非每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都能成功,也并非每一个才疏学浅的人都不能成功。这中间的原因很微妙,单最基本的就是这两点:品德和胆识。正如斧子的钝和轻并不一定不能劈开木头,才疏学浅的人只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再加上巧妙选择,那么他并不是注定一事无成。


可见,你犯不着为自己没有才华和学识而自卑。其实,即使是伟人,他们的才华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华的过程。统计表明,成功往往偏爱这样一类人:他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务骛远,真直坦诚而不是浮华不实,尊重真理而不是一意孤行。


**、张**、赵**,应**,他们并不见得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但他们成功了,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奋斗篇

人生漫长,可是它的每一天无不应该写满这样两个字:“奋斗”。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没有理由浑浑噩噩地度过这一生。


对于一个立志于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他的奋斗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选题阶段,二是工作阶段,三是突破阶段,四是成功阶段。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奋斗、锲而不舍地追求。


选题阶段是奋斗的前奏曲,也是一个科学爱好者成才之路的关键阶段,在后面的“选题篇”里,我们将专门论述,这里先不涉及。


几乎每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里都包含着艰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谁也跨越不了的定理。天上掉馅饼的神话永远也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发生。


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把勤奋理解为一直不停的工作其实是对勤奋的误会。


人才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快才,一类称之为慢才。什么是快才?“腾王佳诗,当借毫一气挥成。”说的是诗人王勃。《腾王阁序》本来不该他写,别人为了礼貌,谦让给王勃,谁知王勃二话不说,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了这首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名句。“日试万言,更不需倚马相待。”说的是晋朝大将桓温。才思敏捷,谓之快才。何谓慢才?贾岛,“十年磨一剑”,仔细推敲,精益求精,是为慢才。


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可能让你吃惊,是慢才,而不是快才。一个课题给你,对你的唯一要求是作出来,决不可能给你很短的期限。因为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仔细的琢磨,需要的是精益求精。


既然如此,那么在漫长的琢磨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挫折、许多困难,于是也就产生了毅力,产生了勤奋。并且使它们成为了贯穿奋斗全过程的一个主旋律。


几乎每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里都包含着艰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谁也跨越不了的定理。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只能在梦中发生。


成功只是一瞬,而勤奋往往却是一生。不管是头悬梁、锥刺骨的中国古人,还是当代青年如张海迪们的成功故事,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居里夫人的“镭”,是她从几百吨废渣中提炼出来的,当她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在那口漆黑、冒着浓烟的大锅里搅拌的时候,她始终坚信,他的成功,是孕育在这些劳累里面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终生未婚,甚至他的哥哥的性命,也牺牲在他的这个发明中。正因为经历了这些痛苦,他的成功才显得更加崇高、伟大。


虽然历经苦难,但他们最终成功了,还有些科学家,虽然他们钻研了一辈子,也没有攻克他们要攻克的课题,最后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思想传给后人、传给学生。“布朗运动”的研究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可以想象,在最后的那位成功者的前面,曾有多少个默默无闻的奠基者。牛顿说:“我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的缘故。”这种为别人提供肩膀的

奉献精神,我想也是非常必须的。进入现代的“大科学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其可贵。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误会,是不是一天到晚一刻不停的工作就叫勤奋?勤奋的全部内涵是不是工作?我说当然不是。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把勤奋理解为一天不停的工作,那是对勤奋的误解。


有人习惯于晚上工作和学习,白天则经常睡觉。歌德和巴尔扎克在写作以前常常蒙头大睡,否则他们生动的情节将无从产生。我自己在一个重大的突破之前,常常给自己放假:出去旅游,或者散步,这时候我的思想最活跃。从科学的角度讲,不同的人的大脑有不同的兴奋点,不同人的生物钟有不同的节律。因此,不同的人勤劳的方式,勤奋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成功,这是代价。但是与科学事业比较起来,这种代价应该是很小的。


机遇和灵敏并非文学家的异想天开,可惜的是,它们并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而是更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创造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按它的规律办事,你能够举一反三,否则,你极有可能头破血流。


在文学家的笔下,成功的那一刻往往是很神圣的。因为伴随这一时刻的出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奇特的灵感。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化学家的南柯一梦使人们揭开了苯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秘密。不管是灵感的内容还是它奇妙出现方式都使人们惊讶不已,科学家们因这些灵感而成功,他们的成功又因这些灵感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令人神往,更加神圣。


其实,灵感和机遇并非文学家们的异想天开,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一个科技工作者研究一个课题,当他钻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灵感的火花就会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灵感,就有可能使你的课题得到突破,从而实现科研质的飞跃。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阶段。


我的FHW(模糊灰色物元空间决策系统)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承德避暑山庄。一天傍晚,我在一条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琢磨着我的课题。当我不经意地把目光投向棒槌山的时候,我看到了雾中的棒槌岛朦胧而模糊的景色。模糊,模糊!我心中一亮,决策的因素何不用模糊、灰色来表示,利用物元分析法来分析呢?顺着这个思路,产生了轰动一时的FHW系统。说来也怪,我的FGR(评价生产力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的灵感也来自于一次饭后的散步。当时,一直捆扰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两个事物的影响、关联,已知因素、未知因素、“半透明因素(半已知半未知)各占多大分量?该如何描述?散步的时候,我看到了校园里的喷泉,我注意到了它的三个喷嘴——一会儿这个喷,一会儿那个喷,一会儿这个大,一会那个小。我便心有所悟,我所捆扰的三个因素,何不利用不同的“权重分配”将它综合到一起呢?散步后三个月不到,FGR系统就诞生了。


你瞧这就是灵感,并不神秘。有些人很迷信灵感和机遇,甚至放弃了平时的钻研,一心一意地在那儿等待着灵感的光临,这种守株待兔的人最终是要失败的。他们不明白,灵感并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而是更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一个没有钻研过引力学的人,即使你用苹果砸扁了他的脑袋,恐怕也很难发现万有引力定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生活永远的辩证法。


但也并非每一个有过付出的人都收获了成功。古往今来,奋斗了一辈子却又一无所成的人,恐怕是无以计数了。这是为什么?是生活的又一种不公平吗?不是!创造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要求每一个想有所创造的人都必须按它的规律办事,否则,它就让你头破血流。


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它要求你克服思维的惰性和局限性,突破古往今来的思维定势。一般的说,当一个旧的模式被推翻之后,你的胜利也就不会太遥远了。


突破,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概括了创造的精神之所在。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你的思维范围内,几乎无处没有定势,无处没有惰性,要有突破,非下一番苦功夫是不可能的。


贝弗里奇有一本著作《科学研究的艺术》,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思维创造的规律。对于一个发明创造者来说,他们的思维随时都处在分散状态,他们随时准备迎接灵感的火花,随时准备重新组合新的思想……


成功的花环为你编织了一个美丽而安详的坟墓,你将躺在荣誉上安然的死去。你唯一的策略是拒绝,拒绝赞誉,拒绝安逸……属于追求者的只能是奋斗。


你踩在脚下的永远只是一座山峰,真正的攀登者从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光永远投向更高处。


经过了一个光辉的瞬间,你便成功了。就像一位攀越者,经过千辛万苦,你第一次将山峰踩到了自己的脚下。


通常,伴随这一时刻的到来的还有荣誉的花环,以及“名人”的烦恼,我指导的自学成才的青年,普通工人赵**,成名之后的一个月内,给他介绍对象的有四十多个,写给他的信件有一百多封,这里面包括了千奇百怪的请求。在那段时间内,请他介绍经验、作报告的请柬也纷至沓来。他十分苦恼,成功,同时也打乱了他宁静的学习环境,他反而因此失去学习的机会了。


成功的花环为你编织了一个美丽而安详的坟墓,似乎,你的唯一归宿就是躺在荣誉上安然的“死去”。怎么办?唯一的策略是拒绝,拒绝荣誉,拒绝安逸……属于追求者的应该永远是奋斗。


化学家舍勒很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之中,他本人甚至没有出席发奖仪式,代替他的是他的弟弟。他的奖金,他的一切社交应酬,一切都由他的弟弟代他处理。舍勒自己则继续隐居在农村从事科研。结果他以后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舍勒应该算得上一位聪明的成功者。他真正明白了奋斗的要义——你踩在脚下的永远只是一座山峰,真正的攀登者从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光永远投向更高处。


奋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忙碌,甚至也不是一个时期的成功,而是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一生地追求。因此,成功之后你应该做的绝不是躺下,而是马上转向下一个。


钻研——突破——收获,这就是奋斗的三部曲。在这个过程中,有苦,也有甜。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也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正是这些酸甜苦辣,构成了科技工作者人生的充实和丰富多彩的乐曲。


四.千叩柴扉百回开——拜师篇

当你决心献身科学事业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个问题:拜师。因为要想进入一个领域,首先应该熟悉这个领域的情况,就象一个人刚到陌生的地方需要熟悉环境一样,这时候你需要一个非常熟悉情况的向导。老师正好比你的向导一样,引导你走向这个领域,直到你驾轻路熟为止。


在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择师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一是优秀。所谓准确,是指老师擅长的正好是你需要学习的地方;所谓优秀,是指老师的品学必须是杰出的,不至于将你引入歧途。一个好的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可以让你受益无穷,同样,一个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也可以使你后悔终生。


拜师很难,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老师,只好郁郁而死。有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非常真切的表达了那种求师若渴,却又久求不得的心情。良师是你人生的珍宝,求之虽难,但只要你真心实意,细心寻找的话,最终是会寻访到你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将上面那句古诗改为:“百叩柴扉十回开”,现在我把它改为“千叩柴扉百回开”,目的就是为了强调拜师的决心和信心。


老师的作用不在于教你做什么,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做。因此学习老师不是要学习那些华丽或不华丽的细节,而在于领会他的思想精髓。齐白石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


不迷信老师,这是许多人成功的又一秘诀。更多的老师认为:“学生不超过老师,那就是我教育的失败。”


我曾拜人为师,也曾做过人师。不管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我都这样认为:老师的作用不在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做,因此学习老师不是要学习那些华丽或不华丽的细节,而在于领会他的思想精髓。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指的就是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而决不是具体细节上的干预。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只知道学习老师工作的细节,这种人即使成了才,也是“复印型死人才”只会照本宣科,不能发明创造。


**是我辅导的第一个自学成才的青年。一九七三年我到某工厂作推广优选法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工人向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椭圆的周长,椭球的体积怎么算。他就是赵**,铸造车间工人。在生产实际中碰到了这个问题,有心的青年记在心里了,现在不失时机的向我这个“大学教师”提了出来。


我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计算——要用到第二类椭圆积分,比计算π的值还困难,祖冲之一生也就计算了一个π。赵**国说,现在不是有了计算机吗?我又告诉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学数学知识,还要学计算机知识。小赵说:“我总可以学吧!”


于是他就成为了我的学生。当时我想,小赵仅初中毕业,象本科生那样按部就班地学过来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首先就让他看了几本通俗的高等数学读本。


那时侯他每周都到我家来,他提问,我解答。刚开始他问得多,想得少,我就启发他多想。后来,他慢慢的变得善于思考,提出来得问题也变得更深刻了,于是我就指导他看些别的更深入的书……不知不觉间,他就入门了。


后来我又指点他看了一些计算机语言方面的书。小赵是个肯钻研能吃苦的人,为了上机,他每天晚上替计算中心值班人员值班,以蹭些机时,而他白天仍坚持上班干极繁重的体力活。就这样他熟悉了计算机,编制出了程序,计算了厚厚的一本数据。这就是那本《椭圆积分表》的来历。这些数据当年用于石油部的计量,精度比外国高出四倍。


后来小赵非常感激我,说我是他自学成才过程中的导师。其实,我做了什么呢?只不过教给他先看什么书,后看什么书,怎么学习,怎么看书,归根到底都是一些方法。但我相信,这些方法更有意义,它使赵**在离开我的搀扶之后,仍然能够行动自如。而赵**也正是领会到我要他掌握的这些要点之后,才最终走向了成功。《北京日报》1983828日报告了他的事迹。


要领会老师的思想要点是很不容易的,它首先要求我们:不能迷信老师。老师只是老师,绝不代表真理永远在他手里,一切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脑子过滤后才能存入记忆中。在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应该提倡怀疑,对学习来说,怀疑有助于发现,怀疑有助于突破,怀疑有助于深入。只有不迷信老师的学生才最终有可能超过老师。有许多教育者认为:“学生不怀疑老师是教育的失败,学生不超过老师是教育的悲哀。”


记住,当老师向你传授知识的时候,你的任务绝不只是用心听和记笔记,更要紧的是你必须不断的问自己:“是这样吗?”“为什么?”,当你成为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的时候,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名师,无名师,一字师,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三者绝不相同,却又同样提供给你一种走向成功的轻便。前者照亮你前进的道路,后两者则提供你奋进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


尊师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一种美德,也是你拜师的一种技巧。最基础的尊师:体谅与理解。


都希望自己能够拜访到一位名师,因为名师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典范。名师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象征,他能为你的成功叩开无形的大门。左思的《三都赋》写出之后一年多无人问津,有人建议他,请当时有名的文人皇甫官人作序,不久,《三都赋》便名噪一时,时人竟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这时候,名人的作用就是引导别人把目光投向珍珠夺目的光泽。因为世人总会存在一种习俗的目光,他们相信名人,漠视新秀。如果此时无人引导,势必形成马太效应,因此在你成才的道路上应有名师为你拓路,当然,这得有个前题:你真的是颗珍珠。


更多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是这样一类老师:他们可能不是名人,但在你需要学习的方面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藏。如果说名师的作用是使人看到珍珠夺目的光泽的话,这类老师的作用则是将你琢磨成一颗真正的珍珠。这样的老师常常不只一位,从启蒙老师到大学教授,大多属于这一类。


另外一类老师通常并不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称之为“一字师”。他们在需要你的时候,给你点滴启示和帮助。我做FGR的时候,曾拜过许多学经济的学生为师,向他们请教许多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们给我的启发往往只是一点而不是一片,但我仍然尊他们为师。


如果把你的成才道路比喻为一次夜间的汽车旅行的话,名师正如汽车的车灯,它为你照亮前进的道路,无名师和一字师则相当于发动机和汽油,他为你提供一种动力储备。


就象没有车灯和发动机的汽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寸步难行一样,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也不可能缺少老师的扶持。作为一个青年应有的起码道德观,我们应该尊重老师,这是你的基本修养,也是你获取知识的捷径。


我曾经拜访过著名的逻辑专家、学部委员金岳霖教授,他终身未婚,生活比较艰苦。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问我:“你能帮我烧壶开水吗?你能帮我缀颗扣子吗?”我明白他问话的含义。我尊重他,首先他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我的老师,于是我从生活的细节上帮助他,帮他扫扫屋子,帮他打打水。他很感动,不仅经常向我讲述他的学术思想,更从书籍上和学习上给了我不少方便,他甚至对我说:“我的书就是你的,你爱拿哪本就拿哪本……”足见我和老师之间神交的程度。


而现实中却有许多青年人连这点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曾有一个青年人专程来京找我,正赶上我爱人急病正上救护车到医院,年轻人着急的对我

说:“贺老师,我想跟你谈谈。”在我向他说明眼前的情况的时候,他还是向我纠缠:“我只要你五分钟……”当时我很生气,为这种不讲道理、不体谅别人、更没有修养的青年而生气。


尊师是一种受全人类推崇的美德,其实它也是你拜师的一种技巧,而最基础的尊师则是:体谅与理解。道理很简单,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你要把他当作老师,最基本地应该当作受尊重的人。假若那个青年不是向我无理要求,而是赶紧帮我照顾病人,结局恐怕就该另当别论了。


最难拜的老师是名师,因为名人大都很忙,希望拜访他的人很多,几乎每一个名人都不希望别人来打搅他。这时候就需要你出奇制胜。


我曾经收到这样一封怪信,首先信封上没有象别人一样尊我为师,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贺仲雄:我知道你很傲慢,绝不肯见我的,因此我也绝不高攀。但对你的科研方向,我还愿意跟你谈谈。‘你是华宫里后妃的上宾,而我只是个凄楚流浪的歌者,只有死才给我们拉个平’(勃郎宁夫人诗句)署名一个不知名的小土豆。”在众多的来信中,我一下子就被这封信吸引住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伙子?他怎么知道我喜欢勃郎宁夫人的诗呢?我按耐不住好奇心,立即提笔给他写了一封短信:“不知名的小土豆先生阁下:知道你不肯高攀,我也不想强求你,但想到你很有趣,我仍然愿意见你,如果你愿意的话!署名:你高攀不上的贺仲雄。”后来我和他成了忘年交。


看来,拜师也并非不需要智慧。不过这种“狡猾”的目的却是正大光明的:受到老师的重视,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顺利的走向成才之路。


几乎没有一个成功者在他成功之后不提到老师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些有志成才的青年来说,何不去效法他们,遍寻良师呢?

(以下内容请见下篇)

五.跨溪结屋更清奇——选题篇

六.石梯连云上九重——攀登篇

七.红袖添香夜读书——家庭篇

八.人生难得几次搏——拼搏篇

九.笑看蓓蕾春雨时——成才篇

结语:祝你早日成功

让苹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集智俱乐部,

让我们离科学探索更近一步。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看剩余几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漫谈学习科研与成才(上)| 贺仲雄

贺仲雄 集智旧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