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过世面的六种迹象,暗示你的生活正慢慢变好

新东方 2019-09-09

Photo by Yeo Khee on Unsplash


作者:公开课知酱

文章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有人对身边的上班族朋友做了个调查:你一天中最丧的是什么时候?


“早上睡醒的一瞬间。”


还没上战场,人已经泄了气,更别说通勤路漫漫。


极光大数据研究了国内比较发达的10个城市,总结出《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北京排名第一,平均通勤用时56分钟。排在倒数第一的武汉,也要用时43分钟。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通勤时间超过一小时,抑郁的几率会高出平均水平33%。


不想穷忙,却在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生活中,无法自拔。


不用动脑的下班回家路,成了全天唯一能放松的时候。回家也是加班,只有路上有理由不看手机,不想事情。


如果已经心累到麻木,还是希望你在经历过足够多的折磨后,能看清生活中该有的这六种迹象。


当它们在发生,见过世面的你,也许就正走在慢慢变好的路上。

Photo by Bethany Legg on Unsplash


01

获取快感的方式,可以受你自己的控制

欲望, 一个带着“原罪”的词。


生活中的干扰太多,人们越来越对“禁欲”的生活方式有种迷恋。


佩服那些坚持不吃晚饭、家里只有几件家具、从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极简”二字,自带高级的光芒。


极简没错,但大多数人的出发点并不恰当——当人真的没有了欲望,才是生活的深渊。


《美国精神病学期刊》中有个案例。瘾君子Adam因食用过多毒品导致短暂缺氧、神经系统紊乱。


虽然抢救过后保住了一条命,但因脑部的“奖励系统”受损,Adam失去了所有的欲望。


因为不再对实现欲望后的快乐抱有任何期待,Adam陷入了抑郁。


接收不到任何“奖励”——这是一个“无欲无求”状态的极端。

Photo by Gift Habeshaw on Unsplash


而现实生活中,充斥各种可以带来满足情绪的方式。贪图享乐的心理,加上身体的调节机制,就让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哪怕精疲力尽也没办法停下来。


当抱有期待和渴望时,人的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产生着迷、兴奋、刺激等奖励情绪,并且愿意为了得到这种奖励而不断努力。


一个接一个的小视频、永远刷不完的段子……沉浸在其中轻而易举获得快乐,人们欲罢不能。恍惚间就过去了几个小时,才懊悔万分。


这又是另一个极端。


斯坦福神经科学家 Brian Knutson 证明,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奖励时的快乐。


非理性的饥渴导致我们迫切依赖眼前的满足,沉迷于手机世界不可自拔,等反应过来,时间早已过去很久,剩下的只有满心的懊悔和焦虑。


冲动性与不满足感不断加强,认知水平、思考能力却不断下降,视野仅仅局限于手中的屏幕。

Photo by ROBIN WORRALL on Unsplash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消除欲望,而是懂得与它相处——在唾手可得的快乐面前,做出自制的选择。


允许它存在,只不过还要它等一下再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在实验中曾验证过一个观点:延迟满足感。


在暂时的安逸面前,合理规划处理事情的顺序,解决问题,然后享受更大的快乐,才是对快乐的合理追求方式。


02

不再因为一个头像

一条朋友圈预设对一个人的看法

Marc Levy 在《偷影子的人》书中写:“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只有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人生。”


社交媒体的一个个小窗口,就成了“一己之见”的抒发点。


稍不留神,一个头像,就影响了自己对一个人的印象。


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他人,强行根据蛛丝马迹对一个人妄加判断,甚至对别人的生活加以干涉,无异于一种双重绑架。


不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修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写,“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对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经了解先下判断,阻碍了我们的理性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抱着了解一个人的目的,更应该换位思考的理解,求同存异的体谅。


03

对信息有筛选判断能力

大脑保持警惕清醒

听起来很容易,但因不主动辨别信息真伪,闹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刚出生50天的孩子闹夜,父母就用土方法给孩子扎针,把孩子送进了ICU,差点丧命;


有人上高速后车里油不够了,就往油箱里面加水,结果车子立刻抛锚。警察赶到后,他解释:“因为网上这么说的”……


信息变多,也许人们获取生活经验的方式更便捷,但也少了些思考的动力。


除了生活经验,各种暴富神话,炒股、跳槽、投资,跟随各种一夜暴富的指南轰炸人实现“财务自由”的愿望。

 

不明就里地信以为真,结果成为被忽悠了的其中之一。


一档谈话类节目采访了大二学生刘珂(化名)。


像大多数跟风者一样,他相信了炒币在短时间内就能“低成本高回报”的暴富神话。


于是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盲目冲入“币圈”,一开始,只用了五天,3000元变成了17000元。


他就此不可自拔。想要的回报越来越多,投入就越来越多,他也越陷越深。为了还网贷,他赔光父母的积蓄,甚至逃亡柬埔寨。


成人世界的盲目信任,都有残酷代价。


著名记者皮埃罗曾说,“要让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智能更聪明,第二种是,让人类变蠢。”


拒绝随波逐流和先入为主,就不能单纯地盲从某一群体的观点,寻找不一样的见解。


做好该做的事,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才能尽可能避开那些让人走偏的诱惑。

Photo by Lonely Planet on Unsplash


04

记得亲近的人的生日,和重要的纪念日

“忙”,是个王牌借口。


因为忙,理所当然地分身乏术,顺理成章没有心思关心身边人的变化。


殊不知,把“忙”这样挂在嘴边的你,正在悄悄把生活更幸福的机会放走。


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在75年时间里,研究者追踪记录了724个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家庭、健康状况……


结果显示:成就那些成功者的并不是财富、名望和勤奋工作,而是社交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孤独感直接受到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而与交往人数无关。


越是用心维护,人际关系质量越高,孤独感越弱,越能使自己处在健康的情绪中。


生活需要“仪式感”,让人从枯燥、机械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从小事出发。


那些记得亲朋生日和重要纪念日,哪怕只是打一个电话,也能算作在付出精力维护那些值得的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一个人也许更加需要独处,给自己的内心留白。


可人生不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留白之外,不要让生活的底色也都是孤独一人。


如果你厌倦了低质量的高密度社交,不妨就摒弃它,让寥寥几个家人和好友来填补空缺。


05

看得清婚姻的真相

也依旧对它抱有期望

“日常恐婚”,这个90后时常用来自嘲的话题,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2017年度中国离婚率飙升至39%,适婚年龄单身人口超2亿,律师事务所被离婚诉讼淹没,桩桩件件,都加重了人们对婚姻的猜疑。


有人说,关于婚姻,人们总是误解比理解多,困惑比了解多,比如:结婚后,男人都是“负心汉”,女人都要变成“黄脸婆”。


可别人的故事,好或坏,也都只是别人的。


研究表明,一段幸福的婚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有效保护大脑。


如果在80多岁时,一个人的婚姻生活还温暖和睦,那么他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远低于婚姻不幸者。

Photo by Mandy von Stahl on Unsplash


如何能获得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


打破“自证预言”是这其中的关键。


“自证预言”,指的是人的情绪会顺应最初的臆断,支配人的行为,从而引导人去完成自身设立的预言。


如果人执意认为婚姻都是不幸的,那么婚姻就有很大的可能走向破败。


也许婚姻的真相在现实的映射下总是千疮百孔:古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或者,激烈的爱情终将化为平静的亲情和无声的嫌弃……


但不管多数人的经验如何,婚姻关系本身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也同样需要细心维护。


如果你已走入婚姻的殿堂,专注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要被外界的情绪支配;


如果还没结婚,要因“恐婚”而止步不前,你很可能会错过一段珍贵的人生风景。


与其被“自证预言”摆布,还不如乐观一些,怀揣经营好一段关系的期待,去拥抱婚姻这种人生经历。


自己,鼓起勇气创造一种“值得”。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06

明白身体是自己的

天大的事不值得拿命去拼

=努力工作为的是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工作搭上生命才是最大的不值得。


熬夜、三餐不规律、缺乏锻炼,每一次对生活的妥协,身体都在悄悄承受十分沉重的压力。


即便我们短时间内并不能感受到变化。


25岁后,很多人开始害怕体检。对于健康问题,逃避不但可耻,而且没用。


好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


好身体就等同于财富。相比有些人“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换命”,拥有好体魄的人,自然生活越过越好。


首先,坚持健身大有裨益。


精神性厌食症是比抑郁症死亡率更高的精神疾病。一位23岁的瑞典少女通过坚持不懈地健身,战胜了厌食症,从38公斤的“骨肉架子”变成了性感热辣的健身达人。


战胜了病魔的她,也因重获健康而有了新的生活。


其次,养生不是突发奇想,不能一蹴而就。


要逐渐培养长期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早睡早起,按时饮食,定期体检等。


养成好的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人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还需要有较高的自律性,在忙碌的日子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拖延,去保证生活节奏的稳定。


“三分钟热度”也只会让生活更糟。


自律,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命题。

Photo by Steven Lelham on Unsplash


让生活越来越好的这六个迹象,既是建议,也是警言:


其实于生活而言,活成一个健康的普通人,就已经很难。你要理智又克制,你要温暖又乐观。


所以当尚有选择的权利时,一定要戒之慎之,不要在回头的一瞬,哀怨叹息。


作家八月长安说,“道理是道理,生活是生活。”


这没错。


可如果因为一些“觉察”,就可以把生活过成道理中想要的样子,何尝不是一种成就。



作者介绍: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还有好看的:

一个四十岁的人给你提个醒

开跑车接孩子被踢群:内心虚弱的父母,世界的真相你能掩盖到哪一天?

张杰:人生从不辜负一直追梦的人




留言聊聊吧~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成长干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