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被迫社交”的总是你?

新东方·张七 新东方 2019-08-24

作者:张七| 编辑:北楼八层女同事


不久前,被迫式社交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吐槽,控诉被迫社交的无奈。

 

其中,“被迫社交恐惧最绝望的瞬间”这个话题,成为大家的发泄口,纷纷留言。

 

@我不是LA:被邀请上台自我介绍的时候,感觉是一束光打在了一个垃圾桶那样。

 

@可口樱花酱:各种聚餐聚会敬酒!我像个废人一般只会傻笑,完全不懂成年人的社交,还觉得可怕的想哭。

 

@旻品如:参加发小婚礼去晚了,小学同学那桌爆满,我就分配到跟一桌完全不认识的人一起坐...一分钟看三四次手机,掐着点准备提前走。


所有的控诉都源于被迫式社交,我们拼命想逃脱,却常常无可奈何。碍于情面,流于表面,我们不得不去社交,不得不去应付一些人一些事。


有些被迫社交,不过是自寻烦恼


自从有了微信,很多人感叹,微信上的人越来越多,交流的却越来越少。有些交流明明不想参与,却不得不赔笑。

 

早前汪涵就在《火星情报局》中说过,他朋友圈最多的时候就100来人,但即便“如此少”他仍觉可怕,他认为这是社交负担,于是删微信,甚至连陈坤、范冰冰的都删。


网友都服气的赞他牛,如今谁的微信人数不过百上千,甚至有人满号。但比他还牛的人是信。

 

去年信参加《野生厨房》,汪涵高赞他,“信是我见过最厉害的,他没手机,他出门永远一张电话卡,他是我在所有男艺人中见过,最纯粹、最自我的人”。


汪涵微信百来人,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惊,而信不用手机,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当今社会,谁不是手机党,低头族。颇有“机在人在,机亡,人也活不长”的意味。也许夸张,但出门离开手机,我们很可能寸步难行。

 

工作上的被迫社交,也许避无可避。但平日里的被迫社交,却是自寻烦恼。

 

刚毕业的我们,为了更好的晋升机会,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社交圈。只要见过面就加微信,唯恐错过一丝认识大人物的机会。

 

为了维护这些所谓的好友,消耗过多的精力,浪费大把自我提升的时间。然而大人物没见着,好机会也因为能力不足悄然流逝。

 

做销售的实习生,以为逮住人,就有卖货的机会。  QQ好友,微信好友蹭蹭蹭往上加,见过的,没见过的统统加。

 

殊不知,没有信用度,再好的货,别人也不会跟你买。他们为了所谓的“打开市场”,不得不与各类微信好友周旋。

 

特别欣赏焦俊艳的观点。她说把家买在郊区有一个好处,减少不必要的来往,只有真的朋友才会大老远奔波过来。

 

汪涵微信删号,信不用手机,焦俊艳远离市中心,机智如他们,都在做社交减法。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把时间留给家人,留给自己。


有些被迫社交,不过是爱的枷锁


面对家人、朋友的关心,我们常常选择接受,不忍心拒绝他们的好意。

 

《我家那闺女》中的焦俊艳,她从第一期的不婚理论,到决定去进行人生中的第一次相亲,不就是如此吗。

 

相亲前出于礼貌,焦俊艳做足了准备工作,约见男性好友为自己出谋划策。不仅挑选衣服,还做头发。一番精心打扮,就为给彼此留个好印象。

 

然而,两人相亲的过程不是一般的尴尬。约会全程两人一直尬聊,话题也一个比一个冷,聊到后来竟然成了一个访谈节目。

 

碍于亲友的介绍,出于礼貌,他们不得不在狭小空间里,不自在的相处。让人看着直犯尴尬癌。

 

每个人都有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尤其是父母。但也因此容易剑走偏锋,最后成为被迫社交的导火索。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被迫相亲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底下的回复,清一色的吐槽,带哀鸣那种。

 

有碍于介绍人面子被迫相亲的,有在舅妈家吃饭被“突击”相亲的,有被亲戚强塞相亲对象的,但更多的是被父母逼去相亲。

 

其中点赞最高的是,一名男子的诉苦,他被父亲死磨硬泡逼去相亲。为了父亲的面子,这个自称年近30的大叔,在相亲会上,忍着不适,各种想话题,各种卖傻。

 

作为过来人,他最后的忠告是:被迫的相亲,不要去,不要去,死也不要去!


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到达一定的年龄,我们都难逃相亲一劫。被迫相亲的情形可能千奇百态,但被迫相亲的原因,往往源自父母和长辈们那无法拒绝的爱。


有些被迫社交,不过是生活所迫


上个月,那个醉倒在南京地铁一号线的25岁年轻男子张某,呕吐一地,与赶来的妻子抱头痛哭的一幕。一度刷频,引发全网热议。


为了老婆,他放弃家里优越的条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京。没问家里要一分钱,独自艰难打拼。

 

为了小家,他工作十分努力。张某称不喜欢应酬,但那天晚上为了签下一单业务,他不得不豁出去陪客户喝酒。

 

成年人的快乐,大同小异,但成年人的不易,却各有各的不易。

 

想起曾经的同事小牛,她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广州贷款买了一套房。有房有工作,看似美好稳定,却掩藏不了她的无奈。

 

她不敢辞职,一但辞职没收入,每月房贷怎么办?!

 

所以即便工作上被迫接受一些不合理的安排,被迫参加应酬,被迫参与无聊的聚餐,她都忍了。

 

不仅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他们,被迫接受不想参加的应酬,我那生活在小镇的同学,也有着类似的遭遇。

 

我这同学大学毕业,就考公务员回到小镇上班。在税务局里,吃着铁饭碗,福利待遇一样不差。

 

在父母的帮衬下,不仅买房,还买车。尽管是女生,但混得丝毫不比男生差。没事还能公休去旅游。小日子,可谓是过得有滋有味。

 

但这看似美好的背后,是不得不应付下班后的酒桌饭局。游走在小镇的人脉圈里,小心翼翼行事。

 

毕竟镇子就这么大,职位就这么多。你工作做得不好,有的是人想做。你想要安逸的生活,就得遵守圈子里的“规矩”。

 

为了生活,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做过一些不愿做,却不得不做的事。


所有的被迫社交,无非是不懂怎么做


在社交的时代里,你的被迫社交可能是出于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的焦虑,可能是出于亲朋好友的关心,可能是没有选择能力的无奈,也可能是安于舒适圈。

 

《苏菲的世界》里有一句这样的话,“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个自由的人。”

 

深以为然,当你没有能力,无法做出选择时,只能被迫接受哪怕是不合理的事。

 

太多人想逃离被迫社交,却又常常陷入无效社交,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1)学会做社交减法

 

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过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社交网络中好友越多,人们越会容易烦躁;使用时间越长,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低。

 

社交网越是庞大,我们需要花费的精力和维护时间越多。这让本应精心沉淀、努力经营自己的时间被压缩,也让自己陷入朋友越多越孤单的怪圈。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早在1990年代就提出著名的“150定律”。即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是150人。过量就是无效社交了。

 

所以想要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社交质量,学会做社交减法。人一生的真挚好友,三五即可,一二也无妨。

 

(2)学会在独处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李小墨在《请停止无效社交》中说过,“结识很厉害的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成为很厉害的人”。与其进行无效社交,被迫社交,不如独处提升自己。

Photo by Christiann Koepke on Unsplash


书中还说“一个越被认可的人,他的社交成本越低”。当你的能力足够强,你才有选择的权利和拒绝的底气。

 

(3)学会说不,学会“拒绝的艺术”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说“贵人不一定能改变人生,外表不一定能决定魅力,但是——说话可以!”。深以为然,学会说话,尤其是学会说不,很重要。

 

社交场合上的被迫社交,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如何拒绝!

 

正如《说话之道》所传递的方法:学会换种思维,认真思考,以委婉的方式,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意愿。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委婉拒绝,任谁也无话可说。

 

众所周知,何炅是主持界最会说话的人之一,他曾完美的诠释了拒绝的艺术。

 

《吐槽大会》主持人张绍刚曾绞尽脑汁邀请他参加,希望通过吐槽他增加节目关注度。何炅调皮的回复他,“我没有什么可吐槽的,只是为了好玩吗?如果真要我去,哪必须要是天价”。

 

这种开玩笑式的委婉拒绝,既不得罪同行的前辈,又忠实于自己的意愿。让彼此都不难堪。


▂▂▂▂▂

The End


还有好看的:

别酸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高考状元

男星一句话,惹小s爆哭不止:人生下半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0年后再看《千与千寻》:人生啊,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无人会赶来相救


惯习为成读阅让

让灵魂拥有温度

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