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岁高以翔录节目去世,57岁刘德华演唱会失声:我们该反思些什么?

新东方 2020-09-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栩先生 Author 栩先生


女同事说:

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叫:别拖至春天。

它出自里尔克在1926年8月写给茨维塔耶娃的信,回复的是她之前的来信,表达了想要见面的意愿。

茨维塔耶娃收到信后,不断幻想着二人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见面后的表情和动作,却唯独没有明白里尔克的这句暗示:别拖至春天。

那年深冬,里尔克病逝,茨维塔耶娃再也没能见到他。

后来,隆冬过尽,冰雪融化,人们却再也无法期待茨维塔耶娃见到里尔克会写出怎样缠绵的诗歌了。


文章来源: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


/01/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我很少在头条来专门写娱乐明星。 


但昨天的新闻实在给了我太大的震惊,也让我反思了很久,有很多话想要和大家交流。 


昨天一大早,我在会议前瞅了一眼手机,某个应用推送了一条新闻: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晕倒送医。 


我对高以翔并不熟悉,也没有时间去看他们录制的那档节目,以为就是一条平常的娱乐新闻,某个明星一下子透支太厉害,去医院救治下就好了。 


等到中午开完漫长的会议,吃饭前再打开手机,满屏的推送变成了:35岁高以翔猝死。 我震惊了。 


一个鲜活的,充满青春力量的生命,突然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这么些年,我经过了很多的挫折和考验,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害怕了。 


但我还是会怕一样东西,那就是: 


突然。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


关于高以翔的意外离世,有许多原因,比如感冒生病,连续熬夜,凌晨高强度的运动以及节目录制方的问题等等。 


但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讨论、反思、分析,都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对已经猝然离世的高以翔而言,所有的这些原因、这些问题、这些质问,都没有意义。 


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着火的时候,究竟是该救猫还是该救著名艺术品《蒙娜丽莎》。 


平时很喜欢扯淡的李诞站起来扯了一堆淡,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


/02/

拼命

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刘德华是娱乐圈著名的“劳模”。 


去年,已经57岁的他在香港开巡回演唱会,准备连唱20场。 


真的是拼命啊! 


结果,唱到第14场的时候,嗓子崩掉了。 


他唱完3首歌,就再也唱不出来了。



面对全场热情的观众,刘德华泪流满面地向大家道歉。 


而之所以会严重到这种程度,是因为医生早已告诫过他不能再唱了,但他仍然坚持,直到彻底崩掉。 


这以后,刘德华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 刘天王曾经唱过一首歌叫《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很多人都已经学会了不到最后一刻不流泪。 


或者,流完泪,擦干再继续。


娱乐圈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里面既有一些走几步都要用替身、户外过夜都受不了的小鲜肉、流量明星。 


也有很多比常人还要拼命的真正明星。 


早年的成龙,很多作品都是拿命换来的;

李连杰拍黄飞鸿的时候,腿摔断了打着石膏还在接着拍;

章子怡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章,是因为《卧虎藏龙》原定的女主角进场后受不了辛苦,而她受下来了…… 除了这些大明星,很多网红为了保持热度,也不得不透支式的拼命。 


我之前写淘宝直播一哥李佳琦的时候,去看了一些他的资料,这个好不容易从底层逆袭的网红在成名之后,没有一刻敢停下脚步。 


一年365天他要直播389场,他公司有几百人,所有人都等着他直播,他一停下来,可能这些人就都要吃土。 


长期的透支,让他瘦得见骨。


长年无休地说话,还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一复发就呼吸困难,身边亲近的同事都随身带着他的“救命药”。 


他说过一句话:

“你休息的时候别人没休息,他就会比你更好,所以不能让自己停下来。”


这还是拼一下“性价比”极高的娱乐圈。 


辛苦是辛苦,但真金白银赚的也多啊。 


真正让人感到难过的,是大量的普通人即使知道拼尽全力也得不到明星们的名和利,但在现实的压迫下,仍然不得不全力以赴。 


从996到007,有多少人能真正有叫板或者反抗的勇气? 


拼命,就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命。


/03/

奋斗的前提

是不透支健康和生命


我昨天晚上想了很久。 


因为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公司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我用高强度的工作、拼命自我加压,逼迫自己成长,终于让自己得到了职位的提升和薪酬的增长。 


我曾经写过,我一年有过两百多天不在家,我曾经连续好几周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最忙的时候我发着高烧加班,加完班凌晨直接进医院急诊,白细胞超标几百倍…… 


1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我讲到了自己的状态。 


我再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去接了一项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再次开始了每天忙到深夜。


同时,我还要坚持写公众号、社群,还在筹备着当时的新书发售……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完全无法和之前相提并论,我第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


最累的时候,我开始重新跑步。 


我那时候,是真的怕。 


每天都会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之类的急救药。 


中间有一次跑步的时候,跑着跑着喘不过气,差点晕倒,让我大受震动,我第一次开始反思:

我过往的这种拼命式的工作生活,是不是在透支生命? 


包括我自己以前写过的很多文章,也都是在不断激励大家不要认怂,越是千难万险,越要一往无前。 


但现在我想明白了,这里的奋斗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不要去透支健康和生命。 


你可以去奋斗,去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一定要知道自己身体的极限在哪里。 


偶然地一次突破,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断去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最后一定是会自食其果。 


努力当然重要,但也一定要学会“惜命”。 

Photo by Thomas Stephan on Unsplash


奋斗和健康,二者并非不可兼得,恰恰相反的是,许多人生成功的人,其实好就是二者能够平衡的人。

但需要的是,你首先得要有“珍惜生命”的意识。

作为奋斗中的年轻人,不熬夜不加班不可能,但你的身体你自己不珍惜,不懂得平衡取舍,你指望资本家、指望他人来帮你考虑?


/04/

学会在身体达到极限前刹车


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简便易行的恢复和调整身体状态的方法。


比如养成腹式呼吸+冥想的习惯。


腹式呼吸和冥想的好处一大堆,但难点在于,腹式呼吸是反常规的,靠本能很难实现,所以需要不断去提醒自己。


而冥想则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你彻底放松自己,进入无我的状态。


这两者我都做不到,一忙起来连呼吸都会忘了,哪还记得腹式呼吸;至于冥想,只要一闭上眼,乱七八糟的事情和念头就纷至沓来,大脑根本得不到休息。


大概从前年开始,我开始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冥想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关注自己是否是用到了腹式呼吸,然后慢慢将呼吸频率降到一分钟5—6次。


这样集中精力地去想一件事,大脑反而什么都不用想。


再比如,中午一定要休息,哪怕只是5分钟趴一下也好。


有时候睡眠时间短,质量反而更好。


关于睡眠,我之前还分享过“少时多睡”,有点类似于读书时的“上课+间歇休息”的模式,在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后,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短暂闭眼睡几分钟,把餐后大脑明显疲倦的时间用于补休,而把其它整块的时间,用于写作、加班、处理工作。


再比如规律并且科学的跑步、游泳、运动等等。


但所有的这些,最核心的一条是:


在身体达到极限前刹车。


我们的身体有点像弹簧,在面对极度劳累时,很多时候都能恢复,但也有可能过了那个极限后,就再也恢复不了了。

Photo by Kasper Rasmussen on Unsplash


前面提到的陈大年,虽然后来非常关注健康,但休养到现在,身体也无法支撑高强度的工作。


你自己如果因为领导的压力、工作的原因或者就是单纯的不好意思,不好开口,而在身体极限后,仍然不叫苦不叫累。


别人就会以为,你还远没有到极限。


/05/

那些干到最后的

往往也是身体最好的


我很小的时候,老听长辈们引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但非得要到迈过三十大坎,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明显下降,而压力却与日俱增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说只有身体好才能继续干革命,还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


那些革命到最后的,往往也是身体最好的。


毛主席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下了一篇不太著名的文章《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毛主席,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是关于体育的。 


他这么说,同样也这么做。 


在长沙求学的时候,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热衷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他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


在已经下霜的日子,他们露天睡觉,甚至到11月份,他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


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


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主席后来自己曾说:


“我喜欢体育锻炼,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长征结束后,斯诺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曾经给过他一个评价: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 


那时候的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可怕的是,这样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06/

真正的拼搏
都需要你留有余力


几乎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精力充沛到令人发指”的时间。 


特别是读大学或者刚工作的前几年。 随随便便玩个游戏、看个剧都能十多个小时不合眼,一个星期通宵两三次就跟玩似的。 


遇到工作忙起来,两三顿不吃也是常态。 这是年轻人值得骄傲的资本。 


但再强的身体,再好的底子,都经不起折腾。


盛大陈天桥有一个弟弟,名叫陈大年。

陈大年


当年也是互联网叱咤风云的人物,26岁的时候就和哥哥陈天桥一起成了中国首富。 


一度每天工作15小时。 


直到有一天,忽然毫无征兆地倒在路边上,救护车来之前,陈大年还有意识,他后来说了一段话,形容自己当时的想法: 


明天早上一切还是如此,卖油条的卖油条,卖大饼的卖大饼,唯一的区别在于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这一次被抢救过来,死里逃生后,陈大年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朝九晚五,中午还要打打太极拳。 


我虽然说了那么多要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话。 但我自己也清醒地知道,根本不可能在完全不伤害健康的前提下,就能轻易获得成功。 


我把这个点出来,是因为我并不想写成一篇鸡汤文,不咸不淡地说几句“身体很重要”,呼吁大家注意身体就行了。 


我想要强调的是,在为事业拼搏的同时,年轻人做事必须留有余力。 


有人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

二三十岁,是几乎所有年轻人最辛苦的时间,这个时间点去做任何工作,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你付出,很多人都是靠着透支身体来完成;但如果你在这个年龄段真的透支了身体,到了四十岁原本可以走上更高位置的时候,身体和精力却又支撑不了了。 


打牌,先赢的是纸,后赢的才是钱。 


人生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网上有一段特别狠的话:


你要是英年早逝了,你孩子就得管别人叫爹,你老婆就得被别人睡,你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去你墓前撒泡尿…… 


《三国》里,诸葛亮五十出头就死了,司马懿则活到了七十多岁。 


仅凭活的时间,司马懿就打败了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剧照)


要是诸葛亮身体好点,每天运动锻炼,劳逸结合,不至于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 


这一个月里,我不停地去反思和分析,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人都在透支式的拼命? 


除开外在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之外,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内因只有一个: 我们太急了 。


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勾出了多少人莫名的焦虑。

很多东西,我们都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下子没赶上就落于人后了。 


但如果我们把思考和规划的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很多当下觉得非争取不可的东西,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相反能保持身体、家庭各方面的平衡,做好心理、情绪、认知各方面的建设和沉淀,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依然可以一朝改命。 


说白了,你不要看着别人少年得志、一夜成名很羡慕,回头看看自己一把年纪了似乎什么都还没有成就,就焦虑到不行。


既然已经晚了,不妨就真的学会做更长远的思考和战略打算,谋一个大器晚成罢了。


哪怕到最后就真的没有做成什么大事,还可以试试俞敏洪说的一句话:


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


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毕竟,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能是假的。 


只有自己的命,是真的。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因为TA,这些年你变了吗?

周成刚:我们在追求国际教育时,是在追求些什么?

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 | 俞敏洪:做教育,一定要内心光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6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想阅读更多关于成长干货、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关注这个有匠心公众号,后台回复“成长干货”、“毛泽东”可见。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