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宇谈啃老引热议:人与人的差距,就在这一念之间

新东方 2020-09-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粥左罗 Author 粥左罗主创团


女同事说:

我想起,我父母在我毕业的时候和我说的话

“阿月,你今天开始长大成人了,从今以后你不能花家里一分钱,以后你只能靠你自己赚钱,当然如果你想用钱,可以找爸爸妈妈借,每一笔钱我都会记在账上。”

我很高兴我有这样一对“精明“的父母,从今以后真的,我每花一笔钱,都会被记在账本上,那个账本成为了我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心结。

但也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心结和包袱在那里,我会总想着要奋斗要努力要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文章来源: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作者:文七君


前几天,一场关于#年轻人拮据,父母又愿意,该啃老吗#的辩论,从《奇葩说》的赛场,蔓延到了办公室。


“要不是没得啃,谁愿意放下大好青春、大好河山,跑来北漂996啊?”


“就算你买房没找父母要钱,以后生孩子也得让父母帮忙带娃。不啃老人的钱,也会啃老人的时间,早晚都要啃,不如现在啃。”


调侃的背后,是中国啃老的现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想起那一期节目的最后,罗振宇说:


“我们想想看,生活当中有多少这样的场景。


我跟这哥们关系特别好,我可以每次吃饭都让他结账,但是我心里知道我不该;


我看到路边有一个人生病,我可以不管,因为我要去上班,但是我觉得我好像不该不管。


父母愿意让我啃老,意味着我可以。但是我该不该呢?我不该。”


在可以的时候,心存一念不该,那一瞬间的犹豫,才是人性的闪光时刻。 


也正是可以与不该之间的选择,曾经一次又一次,划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界线。



说说我表妹前些天,向我吐槽的烦心事。


表妹是学英语的,每年都会有人过来找她帮忙。


“你帮我做一下英文简历吧。”


“给你发个链接,帮我翻译一下这篇文章是讲啥的。”


“我要申请XX学校,你帮我写个英文介绍信吧。”


“你不是专业八级吗?这种事情对你来说小case呀。”


“你不是研究生吗?看篇报道分分钟的事。”


这样的事,表妹已经遇到了太多太多。


他们觉得表妹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人,做这些事都是举手之劳无足挂齿,自然也就没什么感激之情。


或许你也曾听过下面这些对话:


“你学计算机的,你不给我修电脑谁给我修?”


“你平时反正都发朋友圈,给我宣传一下产品怎么了?”


“你一个新来的,反正也没别的事做,不如帮我发了这些传真。”


“你反正每天都要去吃饭,帮我带个饭怎么了?”


有句话说得好,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我可以帮忙,但你不该把帮忙当成是理所当然。这就是社交关系中的可以与不该。



再说两个实习生的故事。


2013年秋招时,我们部门招了两个实习生,三个月后留用一个。


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错,适应能力也差不多,但有一个地方几乎天壤之别。


那时候每天中午都要点外卖。我们写字楼不在闹市主路,地址不好找,外卖常有误餐的情况。


A同事常在电话里抱怨没有及时送到,也当面叱责过外送员把汤撒了。


“我要投诉你。”他气势汹汹地撂下话,四十多岁的外卖员低着头一声不吭。


B同事则截然相反。


“12点50送到是吧?嗯嗯我知道了,不着急,下雨了能理解。”


可想而知,电话那头的外卖员该是多么如释重负。


三个月后,A同事没能留下来,而B同事和我共事了两年。

Photo by The Honest Company on Unsplash


误餐了,汤洒了,当然可以投诉,但是真的应该这么不近人情吗?


对待外卖员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同理心。一个有同理心的人,才可能为公司着想,急同事、客户之所急,具备职场应有的责任感。


我无法诟病A同事,却发自内心地更信赖B同事。


我想,这就是生活细节中的可以与不该。



2003年,伊朗和丹麦的一场足球赛上,发生了一件让人肃然起敬的事情。


比赛上半场就要结束时,伊朗队的一名球员把看台上加油口哨,误听为裁判吹的比赛结束哨音。


当时站在禁区里的他,用手捡了足球,准备交给裁判。


但当时裁判并没有吹半场结束哨,因此判他禁区内手球犯规,给了丹麦队一个点球的机会。


面对白送的点球,丹麦队长没有犹豫,直接将球故意踢飞了。


全场愕然,但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虽然最终丹麦队0:1输了比赛,但丹麦队长的表现,赢得了更珍贵的东西。


为了赢,可以拿下这一分;但为了公正,不该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竞技比赛中的可以与不该。



西方有则寓言:


在冬天的森林里,有两只刺猬。它们想要熬过这个冬天,就必须相依取暖。


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


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这就是有名的“刺猬效应”,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去年的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红了一个人,曾在《奋斗》里饰演华子的朱雨辰……的亲妈。


72岁的她,为了不让儿子做饭,背着80只大闸蟹,拎着一口锅,搬到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她干涉儿子的工作和感情,劝儿子不要接挨打的戏,指导他的每一段恋爱。


在令人窒息的母爱下,40岁的朱雨辰,仍然是单身,被网友定义为“注孤生”。


人和人,想要维持长久健康的关系,总要给对方一点空间,跟对方保持一点距离。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为人父母,可以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应该侵占对方的边界。


与人相处,可以关心对方,但是不应该干涉对方的隐私。


可以亲密,但不应该亲密无间,这就是日常相处中的可以与不该。



年中时分,有一条新闻曾引起全网热议:#大爷公交车上逼女子给其让座#。


一位老人上公交车后,看到车上已经没有空位,竟然直接走到一名年轻女子面前,不容商量地冲着女子喊了一句:“你起来,让我坐。”


女子看他态度强硬,没有理他。


没想到他倚老卖老地叫嚣:“你不起来我也要坐。”说完竟然直接坐到姑娘身上去了。


最后双方大打出手,逼停了公交车。

Photo by The Honest Company on Unsplash


事后,那名女子说:“他当时要是好好说话,我会不让?他凭什么强制我让座?”


问题当然出现在这个老人身上。他没有意识到:


“我可以给你让座”和“我应该给你让座”,是两回事。


永远不要把别人的好心,扯成道德绑架的大旗,这就是面对善良时的可以与不该。



1992年,柏林墙倒塌两年后,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开庭宣判。


受审者,是守墙的卫兵亨里奇。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


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先后有三百位东德逃亡者被射杀。


在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认为亨里奇无罪,因为作为士兵,他们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但是当庭法官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士兵,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人,你有把枪口拾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Photo by Kevin Mueller on Unsplash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尊重生命,是高于法律的普世原则。


一名掌管生死的士兵,在特殊时刻,当然可以开枪,但不应该瞄准,这就是面对良心时的可以与不该。



年底了,很多职场网站开始盘点,总结本年度最佳雇主。


可对于员工而言,到底怎样才算好雇主?


我想起了服装首富马建荣。


马建荣为了满足员工的团圆梦,连续8年在春运期间,包车送11800名员工回家过年。每年平均花1500万,包车200辆,迄今花了近1亿。


一家好公司,一定是有温度的公司。一位好雇主,一定是有人文关怀的雇主。


马建荣的故事,难免让人联想起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新闻。


网易员工身患绝症后被裁,有人说: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辞退员工是可以的。


当然可以,但是不该落井下石。


淘宝店主被薅羊毛薅到关店,有人说:薅羊毛发生在淘宝规则许可之下,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然可以,但是不该罔顾人性。


制度之外,还有温度;规则之外,还有良知。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可以与不该。



最后,讲一个二战时时期,发生在巴黎的故事。


1944年8月23日11点,希特勒向巴黎司令官肖尔铁茨发出了一道特急密令,宣布了他对巴黎命运做出的最后决定。


“巴黎绝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发生此情况,他们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


意思是如果战败,就毁掉巴黎,不能把它送与敌手。


但是巴黎没有被烧。卢浮宫没有被毁灭,圣心大教堂依然挺立在山丘上。


让肖尔铁茨背叛主帅的,是维希政权的市长泰丁格的一番话。泰丁格把肖尔铁茨带到阳台上,请他看外面的景象:


身穿花裙的漂亮姑娘骑车而过,一群孩子正在绿色草坪中间玩耍。长眠着拿破仑的荣军院,在午后阳光下闪闪发光。在它背后,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


“给一个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但请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再一次欣赏这些。你本可以毁灭这一切,但是你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肖尔铁茨一向铁石心肠,视军令如山。但这一次,他选择了不执行。


作为一名将军,他可以毁掉巴黎;作为人类一员,他不该毁掉巴黎。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人类文明,面对历史抉择时的可以与不该。

Photo by Jake Charles on Unsplash


小到人际交往,大到社会文明,有太多可以去做,但是不该去做的选择。


在每一次可以的时候,心存一念不该。这一丝怀疑和自省,才是彰显人性高贵的标志。


因为维系人类文明运行的纽带有两条,一条是法规和制度,一条是良知和道德。


它们代表了规范人们言行的两个准绳,前者是最低标准,触犯了要付出代价;后者是更高追求,达到了才值得骄傲。


选择可以,是把自己放在最低标准之上;选择不该,才体现了生而为人的高贵。


木心在一首诗里写过: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人生在世,需要有一点高于底线的追求。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亡命之徒”胡歌: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燃,这群“海归”让中国科技开了挂!

中国单身人口破2亿:一个人的生活,到底有多爽?


本文来源:公众号@粥左罗。粥左罗,90后,毕业5年持续进化,从服务员到创业者,《学会写作》作者,学员超过10万人的写作课讲师,8000人成长社群发起人,坚信成长即财富,坚信优质内容能给你向上生长的力量。关注公众号@粥左罗,菜单栏查看50篇必读好文。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