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下篇)

看过了首义

今来南湖

拾起时间岁月长河中的

那一抹颜色


足下的青春


“下一站,南湖大道茶山刘。”自建校以来,570路公交车的线路变了,590路也变了,538路却从未改变,那摇摇晃晃的悠长时光,总定格在南湖校区北门门前停车的时刻。

从北门延伸进校的“治国路”,依然带着“主干道”的模样,只是流光容易把人抛。道路两旁1986年的第一批本科生种下的树现已亭亭如盖,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北门向东延伸的格物街总是安静得像一位闲坐在家门口冥思的老人,他看着单教楼变成招待所,看着小学变成老干部,不发一言。但现在,格物街边的几间小房子已经变成了俱乐部或咖啡厅,墙上有一些色彩亮丽的手绘图案,房门外是一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小摆件和植物盆栽。在这条路上,年老的安详和青春的活泼并不冲突,反而让踏足这条路的人来到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总觉得这里有说不尽的故事。沿着如今的晓南湖畔延伸至九孔桥的是“情人路”,一条富有浪漫气息的小路,承载着那些青涩的心动瞬间和难忘的校园爱情记忆。曾经的“情人路”外,是一池池水塘,落日的余晖倾洒在水中,点点金光随池水荡漾,也倒影出路上一对对情侣在夕阳下唯美的身影。

如今,情人路延伸至中区宿舍楼的路已变成博学路,明理路则起于五食堂,经图书馆延伸至新体;厚德路起于西南门,经图书馆、新体,至于南门;济世路起于西门,经文泰楼、中原楼,至白水桥。致知街横跨治国路,与博文路相交于晓南湖畔。还有平时很少有人注意的正心街、包围中区的诚意街、滨湖区的修身路、中区的齐家路、天下路。从中原大学学子,到如今的中南大学子,校园内那一条条路,都镌刻着无数学子足下的青春,如今,又承载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四年。

“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校训和儒家之言来给路命名,体现了我校典雅大气的气质,也代表着学校对莘莘学子养成良好品行的期待。

一条条街道,留下了学子们求学的足迹,一本本书中,也记录着中南大人青春的回忆。漫步走过文溯楼,仿佛还见到那年窗边书页翻动的光影。作为自中南政法学院时期传承下来的旧图书馆,文溯记录着无数学子寒窗苦读的身影。教学楼中,老师立于讲台前的身影恍如当年。在梅教楼旁俯身轻嗅,院内飘来缕缕幽梅香,与那年隆冬课上一样,正是窗外腊梅暗藏的芳香。


舌尖的记忆


若要谈起南湖美食,大概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吧。

南湖校区从最初近五百亩逐渐扩张到如今的两千三百亩,地盘大了,美食自然也越来越多。面对品目繁多的食物,不免眼花缭乱,难以抉择。突然想起前辈曾说,老政法学院旧时只有三个食堂,却足以满足学子们对美食的欲望。怀着羡慕,伴着憧憬,开始探寻旧时食堂。

从北门进来向东拐入格物街,大概走个一百米就能到达单教食堂。单教食堂临单教楼而立,因此大多只有教职工才会光临。下了楼梯往里走,才发觉门早已锁上,只能透过玻璃隐隐约约看到桌椅的布局。物仍在,人已空。学子来了一届又一届,桌上的积灰也积了一层又一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概这就是岁月了吧。

从格物街向南拐入博文路,再向西拐进诚意街,直走便能到达四食堂。旧时四食堂被称为一食堂,据说是校友们最深的美食羁绊。在冬日的早晨,寒风凛冽,树叶被刮得呼呼响,一阵一阵,像是在倾诉着对武汉冬天的不满。学子们裹着围巾,一身臃肿,边搓手边哈气走进暖融融的四食堂。握一杯豆浆,一口皮薄馅多的肉包子,热腾腾还冒着白气。在这雾气缭绕的食堂里,外界的寒似乎被隔绝遗忘了。而今,只稀稀疏疏的行人,偶尔迈入这略显老旧的四食堂。冬又来临,不变的是大叔阿姨温馨的叮咛依然让四食堂温存着温暖的气息。

沿着诚意街继续走三百米,篮球场旁就是五食堂了。五食堂是旧时的二食堂,因坐落在中南大道旁,方便不少来往学子,故而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我想中南大学子对五食堂的记忆大多停留于桥楼餐厅吧。房东的猫在《下一站,茶山刘》中唱道:“终于这一天来临,我们要各奔东西,那么这一餐,去桥楼还是新开的店。”舒缓悠扬的调子,轻轻哼唱出学子们对桥楼餐厅深深的眷恋。如今的五食堂已经打破“桥楼”的标签,重新开张后,品种增多,逐渐变成“网红食堂”。

转过一圈,还是不知道该吃什么好,只好随手在五食堂买了个煎饼,边往宿舍走,边想象着那旧时的时光。不禁在心里轻叹:“那该是怎样畅快的美食之旅啊。”


栖所的变迁


寒露之后渐生凉意。法学院罗鑫老师是原中南政法学院1995级学生。跟着罗老师从北门进来,目光向左,是招待所。“这里曾经是单教宿舍”。罗老师说。招待所的玻璃大门上还清晰地印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字样,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在这里出入的年轻老师们互相招呼着,寒暄着。从前的条件虽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忆往昔峥嵘岁月,不禁泛起心满意足的微笑。


沿着“单教宿舍”下去就是情人路了。罗老师笑着说,顾名思义,这里发生了很多浪漫的故事。一路走下去,还留存着几座教师宿舍,安静的立在那里,注视着中南大的点滴。往下走,几家风格独特的俱乐部引人注目,还有一间蓝铁皮房顶的红房子,这里之前是一所小学。房子变了模样,稚儿变成了大人,小学也变成了老干处。

夜晚,学生像流水一样汇流向中区,“到了,学生宿舍”,沉浸于罗老师的“讲解”,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中区宿舍。睡前的夜谈会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刻,或是思想的延伸,探讨学习问题,或是心灵的舒展,倾诉烦闷心事。聊着聊着夜深了,活跃的思想也睡着了……大家像家人一样生活,这里酝酿出了许许多多的友情和亲情。

早晨,大家三三两两从宿舍出来,在四食堂开始新的一天,以前是,现在也是。


文字 | 覃雨晶 林菲 凌月婷 王辰 

图片 | 档案馆校史馆

排版 | 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