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孙嘎雷:四十年前,我从这里走出校门,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这里的村民亲切地
称他为孙嘎雷
(“嘎雷”在当地方言里是“书记”的意思)
此次他荣获学校
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
扶贫类奖项
回到母校的孙健
顺着仪式红毯走至台前
接受全体师生的致敬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
他眼中闪烁着泪花
交汪村很大,上下两寨700多户人家800多栋房屋。孙健刚上任时,全村还有185户贫困户,813名贫困人口,甚至连水都没通上,是脱贫攻坚的重点村落。
山区常年大雾,环境潮湿,连屋里的被子都是湿的,条件很艰苦,但孙健没有被眼前的困苦吓着,而是立刻肩负起身上的责任,担起了这个苗疆大寨的脱贫攻坚重担。
老书记成新学生
“不服是谢谢,刚嘿是心满意足,噶蹦雄克是父老乡亲。”已经50多岁的孙健刚到村子里时,不懂当地的方言,他就拿着自己的小笔记本,一个一个学着。孙健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村里闹得一个小笑话,“当时我刚刚来到村里,还不太懂本地方言,看到村干调解纠纷气氛特别紧张,感觉双方都要打起来了,其实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劝不过来,赶紧拉着双方的手说不服不服,这个词我常听来办事的村民们说,但是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心想应该是个好词我就说了,在场的村干和村民顿时笑出声音来,紧张的气氛终于解开了。”“用心用情”是孙健给自己定的一个要求。“我既是政策的讲解员、群众的解惑人,更是政策的宣传者”,他在自己的年度工作中这样写着。利用召开每周干部例会的机会,他主动到镇上的七站八所去了解情况,向“五个一批”站办所的负责人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拿到最新的政策表格,他就贴在自己的寝室床的周围,每天时不时学习了解这些政策。每周都主动帮助村里群众办理各类事务,小到写个证明、搭个便车、大到寻医问药、办理项目等等。
“就从小事开始,我虽然职务是第一书记,但是感觉更像是一个学生。”山区农民白天大都上山不在家,孙书记就把入户变成去田间地头——既熟悉农业生产,又可以帮群众做事。渐渐地“村里有难事找书记,内心有困惑找书记”,孙书记成了村民找得最多的人。
城里人变村里人
在大量走访和观察之后孙健发现,交汪村是个较为复杂的苗族村寨,这里拥有浓厚的苗族传统文化资源。溯源古今,孙健书记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他发现交汪村族群地域性封闭使得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受到局限,自然地理条件使得产业难以建立优势,来到交汪村3个月后,他将自己的思考和发问汇集成3717字的《交汪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也将这个报告作为和村干谈心谈话的一个重要交流工具。“说实话,我看到这个调研报告的那一刻,我是很吃惊的,虽然我对交汪村很熟悉,但是调研报告中所描绘的交汪村的未来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孙书记比我更像是交汪人。”老支书邰通平说道。
产业扶贫找突破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交汪村地形特殊,气候严苛。为了实现交汪村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为交汪村产业发展找准方向,他在与省食用菌专家张林及省农科院专家多次交流后,认准了一个适合交汪的产业——“食用菌”。“有时劣势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就会变成优势。”“主动迎接机遇,行动鼓舞信心。”孙健说,这一次孙健不再做交汪村产业发展明面上的领头人,他要做牵引人。现在,交汪村成立了多家公司和村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食用菌、薇菜种植加工、青钱柳、林下鸡、溪水鸭等特色产业。
寨子后山的一片树林是“交汪多功能民宿旅游”的建设基地,也是孙健注入了诸多心血的一块土地。“苗岭的早晨”这是孙健给这片土地的命名。这个项目是孙健与大家一起经过实地调研和摸底,积极应对着力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道路的产物,初步规划的当地苗族特色的“交汪多功能民宿旅游——苗岭的早晨+交汪鸟道”的旅游景点。
在交汪村的5年,他是村子里的“发动机”。他的办公室是全村的办事点,有来找他代写文书的,有找他调解纠纷的,还有找他网购的、咨询事情的,只要村民找他,他都热情接待。他的办公室是全村最晚熄灯的那一个。他的车是全村的义务交通工具,接孩子放学,送村民就医,以至于这五年来他的车胎换了十几个,车辆行程达20多万公里。
孙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事,能够身于其中就是最大的光荣,夫复何求?
他的事迹
深深感染了师生校友
他是我们的榜样!
向孙嘎雷致敬!
— 往期回顾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零慧颖
审核|崔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