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重点马院三年建设综述

聚焦“双一流”(5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其前身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的中原大学主要承担南下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任务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组建马列部主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党政干部2008年10月学校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1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5个教研部和4个学科群





3

学院目前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5人






2

学院现有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地等7个研究平台



2018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

湖北省第一批

“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

↓↓↓




落实保障机制保证学院稳步发展

01

成立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建设

2018年获批湖北省重点马院后,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和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的重点马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来,校领导带队赴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7次,现场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围绕重点马院建设、博士点申报、人才引进、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待遇等问题进行调研


02

做好顶层设计,依规依章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重点马院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双一流”学科群整体规划,在政策保障、“大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学校先后下发文件,推动重点马院建设。同时制定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行动方案》,把加强学院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03

健全基层组织,保障高效运转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意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系统性构建“党支部+教研部+学科群+工会小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学院建设各个层面、各个组织和各项活动

▲形成党建、教学、科研、生活一体化发展的“四个一体化”组织建设模式。图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赴中共一大会址


04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经费投入、使用和保障层面


学校在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前提下,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此外,学校还通过“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专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层面


1

学院通过落实人才引进工作、搭建校际学术共享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和“引进来”以及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强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

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全面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学校法与经济学科群协同发展的“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3

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05

严格管理考核,夯实责任担当

在重点马院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各单位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督查问责机制,推动重点马院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强队伍建设夯牢学院发展基石


01

引育结合,配齐建强队伍

大力引进人才,有针对性培育人才,目前有专职思政课教师69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欢迎新进教师

02

苦练内功,培育带头人


实行政策引导和营造氛围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

学科、学术带头人

通过三年的锻炼培养

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得以快速成长



4人入选湖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


1人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


1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


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提名奖


4人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1人当选学校文澜青年学者



03

学科交融,培育团队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理学、宪法学、经济学的交流融通,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的学科平台为基础,凝聚研究主题,培育研究方向。


以以下研究院为依托
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研究水平优化奖励模式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育学科队伍




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中心



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乡村文化研究院



通过加强院内一级学科内
各二级学科的交叉融合
院外跨学科、跨学院的交叉融合
初步形成了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团队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团队



党史党建研究团队



青年教师科研团队


这些团队成为了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

中坚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团队赴湖北钟祥开展乡村文化实践调研




强化人才培养凸显学院中心工作


01

领导高度重视,建设方向明确

围绕学校发展总规划及“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全校上下形成重视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良好氛围。

▲校党委书记、校长把思政课教学抓在手上,带头讲授思政课,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次
▲校党委书记栾永玉为同学们上思政课


▲校领导班子全员讲授思政课,共同打造思政金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为同学们上思政课

02

更新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列入学院大学生和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


发挥学科优势,开设党史相关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


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项目”建设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探索出了“示范课堂双师辅导课堂教学”、“教学十二大法”等教学方法,形成了“四联并举 以联增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示范课堂双师辅导课堂教学”多次被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图为示范教学观摩课首试“双师辅导型”思政课堂


▲连续举办多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研修班,组织学校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赴井冈山、红旗渠、遵义、嘉兴等地参加实践研修

▲思政课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03

突出思政特色,提高教育成效



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宗旨,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形成实践育人特色品牌


建立监督责任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学生党性培养质量工程


打造信仰坚定的思政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四联并举、以联增效”,以专题串联教学内容为主旨、以移动互联教学为辅助 、多元并联教学创新、知行关联优化评价,努力探索“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模式。图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体备课


▲开辟“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办“马院有约”、红色中南·党史阅览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等第二课堂,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利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礼仪、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

▲2020—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3名专任教师分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湖北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校级模范专职团干等荣誉称号


04

加强规范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严格控制班级规模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广泛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活动


严格教学过程监督


▲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广泛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活动,苦心钻研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05

注重研究生教育,提升培养质量



严把研究生招生关,保证生源质量


科学设置课程,强化学术训练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聘任校外导师,鼓励校外导师融入研究生教学、实践与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培养局面


▲注重研究生学术训练,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硕士生实践创新项目”、“研究生参会资助”及“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计划”等学术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图为赴襄阳市保康县格栏坪村开展暑期调研


▲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项目,形成了多维经费支持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组织暑期社会实践10余项,参与研究生近百人次。图为赴周老嘴镇开展暑期社会调研

▲近两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策马中南”学术活动90余期,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术沙龙,定期举办“读懂马克思”系列读书会等学术活动


▲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


通过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
多名学生获得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读懂中国”优秀征文奖
湖北省“百生讲坛”优秀主讲人一等奖
“中南好青年”等
10余项奖项


▲马院学子在“我与祖国共奋进”——“百生讲坛” 校级决赛中喜获佳绩

▲马院学子古丽迪娜·亚鲁坤荣获多项荣誉


▲马院学子受邀参加“思政学者”2021高端论坛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



致力学科建设增强学院发展活力


01

凝练学科方向,助力“双一流”建设

围绕学校主流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南大特色”。

▲【迎百年 学党史】百年道路与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红色中南”党史大讲堂第二讲


02

聚合校内资源,推动团队建设

着力整合学校相关学科骨干力量,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育汇聚学科队伍,优化学科团队。目前,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都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研究方向和所属学科团队,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在快速成长。 

▲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两个学术团队,培育具有一定基础的学术梯队(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图为团队成员开展学术交流


03

构建学科平台,支撑学科发展


全力推进
以下科研平台建设



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中心



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



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院



党史党建研究院等


逐步形成融合创新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平台


04

深挖内外潜能,助推学科建设

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二级博士点,在此基础上,正在大力挖掘和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



狠抓科学研究激活学院发展动力


01

完善科研制度,强化科研管理


围绕科研工作制定了
一系列科研过程管理制度
引导教师端正学风
树立学术诚信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防止学术不端现象发生
严格执行科研考核制度
加大科研奖励和资助力度
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有效促进学院科学研究的进展


02

积极创造条件,助力科研立项


通过政策倾斜、财力支持、
专家辅导等措施
积极引导、组织、支持教师
申报各级各类课题
参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
三年来
学院教师获批
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2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



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其中教育部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5项



湖北省社科基金9项



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



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次,省级教学竞赛奖2次



03

树立正确导向,鼓励精品力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和鼓励老师坐冷板凳,强化精品意识,锤炼精品力作,产出了一批有标志性、重大学术影响的成果。三年来,全院共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等权威期刊、报刊上发表文章45篇。同时,学院老师积极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1部,另与国家级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8部,尚在陆续出版中。这些研究成果关注党和国家以及地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多项成果获湖北省、武汉市优秀论文成果奖。



倾情服务社会扩大学院社会声誉


01

致力区域发展,增强应用能力

紧紧围绕湖北“建立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发展战略,鼓励学院老师围绕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在服务党和政府理论政策咨询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单位或领导肯定,每年都有在中央“三报一刊”或全国性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多篇文章得到相关部门与有关领导的批示。 


02

利用现有平台,创新共建模式

积极创新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共建模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

▲斗鱼科技公司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03

聚焦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成立扶贫工作小组,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学生支部书记、党政管理人员为小组成员,院工会副主席为专门联络人,专务专办。加强扶贫宣传和引导,圆满完成各项扶贫任务。


04

立足基层社会,培育服务品牌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专家组长单位,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积极参与,在监利市开展“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三年来,在示范点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80余场,覆盖全县所有县直单位与全部乡镇。此外,结合示范点的具体需求,开展涵养水产养殖、财务规范、科普扶贫等惠民讲座服务,举办专场文艺慰问演出。示范点已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服务基层的品牌。

▲赴“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监利市周老嘴镇开展“五送”惠民活动


05

做好基层宣讲,传播时代声音

研究阐释、宣传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工作。三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共赴省市直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地市相关单位进行理论宣讲活动数百场,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 往期回顾 —

央视《新闻周刊》聚焦中南大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集中报道这名大凉山小伙!

尘封的历史!中南大鲜为人知的古籍宝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零慧颖

审核|崔桢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