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门店实战】某店商品结构调整案例解析

2017-11-07 龙商网 超市周刊



  我的门店到底该卖哪些商品?对这个问题,相信许多管理者都不能完全弄明白,因为门店的许多商品都是“多余”的,但管理者在供应商面前,又没有足够的底气拒绝那些“多余”的商品。


  以某门店的数据为例,通过品类的“价格带”分析来研究“卖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分布于各品类的商品应如何组合成合理的“布局”。


  案例:某企业某店某季节(3个月)某中类销售状况。


一、 结构树分析


  该门店16.86%的商品贡献了80%的销售额。因此,我们以16.86%作为下限因子,以20%作为上限因子。


计算得出该中类商品数的上限和下限(参见上表)


二、确定价格带


  1.价格带区间初步计算。


  价格带区间值=(单品最高售价-最低售价)/10


  本例中:价格带区间初步计算值 =(16.90-1.00)/10 = 1.592。


  2、价格带区间值修正。


  当价格带区间的初步计算值大于最低售价时,我们会对价格带区间值进行调整修正。


  修正的方法是,在价格带的首尾两端分别依次选择次低价、次高价进行循环计算,直至价格带区间值小于最低价。


  修正后的价格带区间值 =(最高计算值-最低计算值)/10


  本例:修正后的价格带区间值 =(15.8-1.48)/10 = 1.43


  3. 各段价格带确定。


  价格带共分12段,第一段为低于最低计算值;第二段为最低计算值+1×价格带区间值;依此类推,至第十一段=最低计算值+10×价格带区间值;第十二段为高于最高计算值(参见下表)。


  4. 特例。


  在实践中,若我们碰到某类商品的价格排列中出现了较大跳跃比例的明显的两段分布,则可把价格带分为两段,分别以(最高售价-最低售价)/5算出两个价格带区间值(参见下表)。


三、 相关数据分析


  价格带区间确定后,我们可以从系统中导出各中类商品的每个价格带区间的销售量、销售额、品项数及必售商品个数,进行一些基础分析,并绘制相关曲线。本例中,价格带区间值=1.43。(参见下表)


  理论上我们认为,每个单品的销售量趋于平均时,是品项最合理分布的状态,或说是商品资源最优化的组合。因此,我们假定中类品项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以各价格带的商品总销量除以中类单品平均销量,得出各价格带品项数的理论值。同时我们绘制出品项数理论分布图和现有品项数分布图,进行曲线对比。



  从本例以上的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差异点,这些差异就是我们商品结构调整的关键点。


四、品类结构树的上下限导入


  上一步中,我们对于品项数理论分布的计算,是基于假定原有品项数不变的前提的,但当我们回顾品类结构树的时候,会发现现有品项数超过了品类结构树的上下限。这时我们就要基于上下限对各价格带中的品项数分布进行调整了。  


  调整的方法是,求出品项数理论分布中的各价格带品项数的分布比例,再将这个比例乘以品类结构树中的上下限,分别得出各价格带的品项数上下限。(参见下表)


五、商品结构调整计划书的最终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实际的品项数与品类结构树的上下限差距较大,而商品结构的调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使得经营的品项数不断地趋近品类结构的上下限。这时我们引进了著名的“双峰图”结构。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多数的销售结构和品项结构曲线,都在相邻的2个高点呈现出峰型结构,如“M”型、“W”型或者“N”型、倒“N”型。


  本例中,我们对品项数结构曲线进行了“双峰结构调整”。



  根据上表,我们就可清楚地得到该品类的调整计划了,将所有品类的调整计划合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门店的商品结构调整计划书了。


六、商品结构调整计划书的执行


  商品结构调整的执行过程,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加减法,而是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根据价格敏感度,考虑上下价格带区间临界商品的提价或降价;


  二要考虑品牌集中度;


  三要考虑供应商的集中度;


  四要在价格带的高端,考虑整箱价或捆绑价。


精彩荐读

RECOMMENDED READING


1.【管理实操】某超市生鲜部责任奖惩管理条例


2.赶快收藏!超市51种水果、53种蔬菜验收、损耗、扣秤率标准


3.【生鲜实操】超市秋冬季生鲜商品调整关注点


4.【岗位实操】生鲜区日配部主管及员工工作流程



编辑:东风  执行主编:刘朝龙

来源:龙商网&《超市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