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时便利崩塌背后之真相:玩资本没有经营独技迟早要出事

龙商网 超市周刊 2019-05-15


作者:赖章平

本文2318字左右,阅读约需9分钟

超市周刊第1050篇原创


核心提示:继邻家、131便利店因资金问题被卖身后,北京市场上又一本土便利店全时也难逃资金困境,终以转让给山海蓝图和罗森收场。便利店市场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倒闭现象,且都是因为资金问题,这不是偶然,这是资本对便利店市场狂轰滥炸带来的后果。



全时便利店被拆解分卖,妥妥的就是重资产运作的又一“滑铁卢”。


近日,全时便利店北京、天津、成都的门店已全部打包出售给了山海蓝图,而华东、重庆两地的便利店由外资便利巨头罗森接手。这意味着去年上半年还在大力搞并购扩充门店、向万店计划迈进的全时便利店惨淡落幕,成为又一个失败案例。


早在去年下半年,就爆出全时便利因资金链断裂难以支付员工薪资以及供应商货款的问题,“被出售”、“停止经营”和“门店缺货”等猜测性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与此前的邻家、131便利可谓是同病相怜。


今年全时被收购大炸弹一丢出,就证实了全时资金早已出现了问题,而自身难以造血就注定了全时时代的结束。资金周转问题是压垮全时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最为根本的还是门店没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化的“以店养店”。


资本不好玩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也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时瞬间折戟沉沙就源于复华旗下P2P理财平台去年8月爆发兑付危机,还款额度达至10亿元。P2P爆雷,让依附复华的全时就难免受到“株连”!


起家于2011年的全时至今虽已有近1000家门店,可是快速扩张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稳定的经营,一直在砸钱,却没有实现效益产出。


便利店本身就因高昂租金和人工成本极难实现盈利。日系便利店龙头7-11和罗森入华至今已有20多年,但仍未实现整体性盈利。可想而知一味靠资本维持,且还在一味跑马圈地的全时,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如多米诺骨牌,各种致命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以资本开路的便利店运作模式,一年开几百家店都没问题,可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持续经营下去。


资本是疯狂的,是谋求快速获利的,这与便利店靠规模平摊成本以及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的超强供应链资源是不匹配的。投资者一味强调扩充门店,但孰知一家门店没能实现资金回笼就盲目扩张,资本投入就会呈几何级增长,一旦资金缺口难以填补,转手就是唯一出路。


想在便利店行业分一杯羹,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这种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属性不是谁都能玩得转,而风云变幻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天性。


核心竞争力


靠资本输血只是一时的,要实现长久经营则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便利店的“一技傍身”,说通俗点,就是要在供应链、商品上下功夫,为消费者提供新鲜、便利的商品。


日系便利店诸如7-11、罗森和全家,既是便利店的鼻祖,亦是便利店效能产出的最佳代表,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备超强的供应体系,能够同时为成千上万家加盟店供应商品。


可是,国内便利店的加盟比例远不及日本等发达市场,两者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据《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披露,国内近4成企业尚未开展加盟,加盟管理松散,而日本罗森、全家、7-11的加盟店占比分别为95%、97%和98%。


其实,在以规模经济论的便利店行业,并非国内便利店不想发展加盟体系,而是因为其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以及运营能力薄弱难以应对加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自营无疑会给便利店的经营带来更多压力。


鲜食向来是日系便利店的经营核心,譬如为上班族独家定制的便当盒饭、蔬菜沙拉、甜点蛋糕等。我国本土便利店也在有意识地和供应商合作打造鲜食供应链,但这绝非朝夕之功,贪快只会适得其反,零售“一哥”沃尔玛也是用了50年才完成了供应链端的技术变革。


便利店的门店面积多在200平米以内,门店虽小但五脏俱全,同时又得切中周边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求。因此,在选品、人员等经营管理上要比大卖场更加精细。


在这方面,外资便利店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就比较强,即使已在门店已实现大规模复制,对门店选址、供应链能力以及人员培训上的要求依然极高。例如,7-11仅加盟手册就有700多页,每个步骤都有据可循,管理高度标准化。


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是任风雨飘摇,我自独处一隅而不慌,这就是绝对的信心。


风口处的猪


这边全时、邻家、131便利店等相继落幕,那边京东、苏宁、阿里等电商巨头接连喊出百万门店目标,便利店俨然已成为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便利店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门店数量呈井喷式发展,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


刚过去的2018年,阿里天猫小店计划开店1万家,京东便利店为5万家,苏宁年底的冲刺目标是5000家。


电商巨头之所以纷纷转战线下,且把目光对准与消费者有着高度黏性的便利店,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流,助力线上业务,绝非靠门店来赚钱,这与全时、131、邻家便利店投资方以卖商品谋快钱有着本质区别。


便利店如今已陷入多方鏖战,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中既有传统商超,也有互联网零售巨头,互联网大佬凭借他们的技术优势重构了便利店的人货场,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具体而言,有这两方面的创新:一是通过抓取附近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后作为选品参考,随时调整、优化商品结构;二是提供更为便利、周到的服务。线上下单、快递到家,打造家门口300米半径内的极致服务。


的确,新鲜血液的入局给便利店行业带来了很大变化,但笔者认为欲速则不达,光喊谁都会,即使再有实力,面对全新的领域也要一步一步来,切不可想“一口吃成大胖子”。


全时便利崩塌背后的真相,是其只有资本的舞技,却没有便利店经营的秘籍。



◎ 编辑:东风  执行主编:刘朝龙

◎ 热点投稿:13693691882(胡宗利)

◎ 广告合作:18611185635(邢忱)

◎ 专业培训:15010621527(陈敏)

◎ 咨询项目:13810589361(高伟)

◎ 国际考察:15010621527(陈敏)


1、500“亲兵”团队加持,大张“长申战略”初战告捷又在酝酿大动作?

2、反思大润发:超市“一哥”能否凤凰涅槃?

3、赋能乡村夫妻店,将会成为谁的机会?| 县域零售系列之三

4、县域零售系列之四:浙西小镇零售的繁华与失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