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酷评 | 压倒零售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龙商网 超市周刊 2019-06-17



作者:柳二白

本文2334字左右,阅读约8分钟

超市周刊第1146篇原创



核心提示

一些零售商把经营效益的下滑归至于人,人当然是主导因素,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未必是主导因素。任何以人为主的折腾,都是以员工为开端,似乎把员工“折腾”好了,企业的效益也就好了。



压倒零售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


员工。


从上市公司的年报可看出,许多零售商的盈利能力出现下滑,上百亿的销售,利润岌岌可危,甚至出现了亏损。除了投资、展店、拓展业务经营出现的正常范围内的亏损外,一些零售商的亏损是由销售下降、费用增高、盈利能力下降造成的。



这些准亏损或正在亏损的零售商,正苦苦挣扎,把提升经营能力、提高销售、提升毛利作为经营的重点,也把降低费用、降低成本、降低一切所能降低的损耗作为经营的目标。


一些手段的实施是长线的,需要时间、精力和投入,也更需要等待与坚持。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如投资者等不了、董事会等不了,甚至经营者自己也等不了,如此之下,为了更快见到效果,就需要不停地“折腾”,折腾之后不管有没有效果,却能产生大的动静,有了动静就证明在“做”事情。


折腾什么会动静最大呢?当然是人。


一些零售商把经营效益的下滑归至于人,人当然是主导因素,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未必是主导因素。任何以人为主的折腾,都是以员工为开端,似乎把员工“折腾”好了,企业的效益也就好了。



两家目前正处于颓势的知名品牌零售商都发生过折腾员工的事件。一家零售商以调整架构为名,把大量有经验有能力的员工从门店集中到总部,削弱了门店力量、强大了总部,总部本来就人才济济,门店调过去的员工要么在总部难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么要抢占总部员工的职位,狼烟四起,频发争岗现象,各种问题应运而生,滋生了一些根本不以工作为目的的竞争,一时间暗流涌动。似乎这是一个节点,这家零售商自此萎靡不振。


而另一家零售商则在一夜之间突然下发了裁员通知,许多人一上班打开邮箱才知被解雇了,裁掉的心生愤怒,没裁掉的也心有戚戚然,生怕下一次就轮到自己。人心慌乱之下,工作也难有进展,现在这家零售商正频频关店。


在新零售新时代,变化层出不穷,上面的这两家零售商目前鲜有消息和起色,看似平稳的背后其实因为缺失的是经营活力。


虽然有前车之鉴,但是仍有许多零售商视而不见,都在“人”上找原因,试图挽回败局。其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减人。以节省费用为名,减去大量员工。一些零售商从一线入手,裁掉了大量员工,员工缺失,服务质量下降,卖场的工作出现空档,引发顾客不满。而管理者又不能直观地听到顾客的抱怨,自以为是,仍是减了又减。减人后,因为有经营惯性,短期效果不错,销售稳定,费用率下降。一段时间后,弊端就会显现出来,顾客不满,客流下降,进而销售下降。于是,根据现有的业绩,又开始新一轮的减人。


二是降薪。减少薪水,减少支出,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有的零售商的降薪从下至上开始。先从基层降低,再逐步减少,到了高层,降薪微乎其微。制定政策的人是利益相关者,只想保全自己利益不受损失,却不顾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随时要放弃员工利益的管理层,员工会用真心投以回报吗?


三是肆意调整职位。如果是以激发员工活力的调整,那是正向的调整,但如打着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排除异己,或让部分人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的调整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这种调整无疑是一次阵痛,这种阵痛不能带来新生,也不能带来更快更好的发展,只会带来更大的摧毁,摧毁员工的信心,摧毁日臻完善的体系,摧毁摇摇欲坠的业绩。


四是因人设岗。岗位的设置不是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而是以人的需求决定。人员数量决定了岗位数量,而不是用岗位寻找合适的员工。因人设岗,让岗位的设置有了较多的随意性和任性,全凭主观意志,却不顾及企业的发展与需要。


折腾“人”,效果好,见效快,正在苦苦挣扎的零售商许多都热衷人员调整,企业本身危机四伏,此时按说埋头经营才是正途,为何非要在“人”身上找原因呢?


这有企业长年累积下来的陋习,车马未动,人力先行,似乎调理好人,才能推进业务的发展、提升经营的业绩。业绩不好是人的因素,在此共识之下,必须要进行员工的调整,所谓的调整就是一个“洗牌”过程。一部分人下去了,一部分上来了,不停地折腾,人心不安,无人专心工作,都在想办法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打着以提升员工积极性的幌子进行的员工调整,最终只是调动了取得了利益的员工的积极性。


对人的调整无疑又是最见效的。如减员降薪,人力成本会立竿见影地下降。越是业绩不好的零售商,越热衷“折腾”人,不光表面效果好,还能动静大,折腾之下还显得特别有活力。表面的活力掩盖的是空虚的内里。



目光聚焦于员工这本没有错,错的是未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体系,也未真正把员工视为财富。


许多正在困境的零售商以为员工是解决问题的出口,只有理顺了员工,才能提升业绩,但只看到员工的问题,却忽略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问题,一味把责任推就出去,这样的零售商没有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员工的问题,背后承载的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问题。满目疮痍的企业里问题遍野,员工的出离与不在状态,其实是企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出了问题。


企业出现问题,浸入在其中的员工能最先感知得到。报表上的数字只是冷冰冰的预警,那种更为深切的感受才最震撼人心。许多人都在莫名的担心与心不在焉,看似是努力工作,其实大都是做表面文章,没有人注重真正做成了什么事,都在应付与潦草做事。员工的疲于应付,最终会体现到企业的业绩单上。


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看似没有选择权,但他们手中的“力量”足以把企业一再地推向困境:做表面文章的多了,PPT选手多了,扯皮的多了,踢皮球的多了,离职的也多了,认真做事的却少了。当一家零售商全员陷入应付与疲于奔命,最终连消费者都懒于应付它。没有消费者光顾的零售商,最终被“稻草”压倒。


顾国建教授采访欧亚总裁曹和平,曹总讲到,不要让员工为企业的困难买单。说到底,这些效益欠佳、不停地在“折腾”员工的零售商,就是让员工为企业的困难买单,当然,最终还是零售商自己买单。




◎ 编辑:胡伟鹏  主编:老愚  

◎ 热点投稿:13693691882(胡宗利)

◎ 广告合作:18611185635(邢忱)

◎ 专业培训:15010621527(陈敏)

◎ 咨询项目:13810589361(高伟)

◎ 国际考察:15010621527(陈敏)



▲  大卖场:“老兵”凋零



▲  盒马小站的“下一站”




 ▲  优衣库T恤遭疯抢的营销“透点”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