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领域,科研大奖谁家最亮?
由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2017中国妇幼健康科技大会暨“第二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颁奖在京召开。81项妇幼健康科技成果获表彰。本期请部分获得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的专家,介绍一下他们研究的思路、亮点及意义。
多维度保健体系为更年期妇女保驾
课题名称:更年期多维保健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周坚红
绝经是女性必经的一个生理阶段,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的衰退,围绝经期剧烈的内分泌改变,会带来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约50%的妇女发生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出汗、心悸和血压不稳定等;约30%~60%发生神经精神症状及生殖泌尿道症状,如失眠、抑郁、焦虑、烦躁、记忆力下降、尿频、尿急及性生活困难等。绝经晚期发生的相关老年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也与激素水平改变和缺乏密切相关。更年期女性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补充治疗(HRT)是能够全面解决更年期问题的最主要的、必要的临床医疗措施。HRT 能够明显缓解更年期妇女的血管舒缩症状、神经精神症状、生殖泌尿道萎缩等绝经相关症状,远期可以达到有效保护心血管,减少骨质疏松、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从而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
我国更年期保健以及HRT的应用处于刚起步阶段,HRT的使用率小于2%,很多女性不能从中获益。目前我国HRT治疗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医生们对于HRT的观点不一致,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规范化方案;②缺乏前瞻性的长期观察性和随机对照研究;③普通人群的更年期保健知识极度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更年期保健模式,实现诊疗规范化、个体化,使更年期妇女获益。
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简称:浙医妇院)为龙头的学术团队,建立并推广更年期女性多维保健体系。课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更年期保健规范化。建立了“省-市-县”点面结合的浙江省更年期保健网络和服务体系,开设专科门诊,提供规范化、个体化保健服务。把《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规范化激素补充治疗(HRT)技术》作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重大项目《百万妇女生殖健康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之一,建立浙江省更年期保健三级网络,并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
为建立适合我国更年期妇女的HRT 的规范化方案,设计并开展《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小剂量激素补充治疗方案的应用与评估》,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小剂量激素补充治疗的方案确立与推广》,有利于改善因妇科肿瘤术后出现的雌激素缺乏症状,提高特殊人群术后生活质量。不断开展临床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更年期保健普及化。构建浙江省更年期群体保健宣教新模式,开展多种媒体、多方式科普宣教,纠正认识误区,提高更年期保健依从性。
更年期保健标准化。成立学术团体,建立质控中心,发布工作指南,定期研讨和质控,为保障更年期保健服务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成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更年期保健学组,致力于以规范化前提下的个体化HRT为核心,提高各级医生的学术水平,组织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积累临床科研资料,为我国HRT 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础-临床转化深入化。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积极从事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提升更年期保健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加强更年期相关科学研究,从临床观察、分子机制等各个层面深入探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生理病理过程机制。
长达19年的排卵障碍系列研究
课题名称:排卵障碍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刘嘉茵
发育和生殖健康问题是我国中长期科学研究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排卵障碍,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卵巢功能不全(POI/POF)伴发的不孕不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系列重大健康事件,是近年来生殖健康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项目在30项国家、省部重大、重点课题支持下,历时19年,在排卵障碍关键机制、临床诊治规范、新策略的应用、子代安全性和一级预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排卵障碍关键机制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与卵母细胞发育、排卵障碍疾病相关的系列基因与蛋白质数据库,被国际最为著名的蛋白质组数据库WORLD-2DPAGE和BioMed Central收录和链接。在国内外较早开展了下丘脑中枢在PCOS排卵障碍、代谢紊乱调控机制的系列研究,首次证实高雄激素通过调节中枢的神经内分泌因子、内质网应激和胰岛素信号通路,进而调控机体生殖功能和能量代谢,为胎源性PCOS发病机制、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靶点。
其次,研发了全国排卵障碍诊治规范和临床治疗新技术。创新性地建立不孕不育规范化诊治系统网络系统,获得了31万例不孕不育初筛病例,其中排卵障碍约8万例,建立的初筛方案和治疗路径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应用,为国家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线数据。
国际上首创和优化了一整套辅助生殖技术温和刺激促排卵方案,为卵巢功能衰退(POF)患者建立了冷冻卵母细胞分享捐赠方案,并提出国内卵母细胞捐赠难题的解决方案,构建了国内“卵子库”的早期技术平台,该技术被国际生殖权威专业杂志“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誉为“中国的卵子捐赠之路”。
第三,调查并评估了排卵障碍患者子代的安全。在国际首次采用单细胞高通量平行测序的先进技术,分析了早期胚胎的分化规律,发现各细胞阶段的关键分析标记,对人类胚胎发育早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子代遗传性疾病,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第四,率先提出排卵障碍与环境因素的关联证据,提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排卵障碍一级预防策略,构建了超过7个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研究平台,首次论证了人体内暴露的EEDs可造成性激素紊乱和排卵异常。
该项目在基础、临床、预防三个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了女性排卵障碍的发生机制、诊疗方案、预防策略,得到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基线数据、新型理论,为提高我国妇女最为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患的医学诊疗水平和卫生政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生物降解型皮下埋植避孕剂有突破
课题名称:长效皮下埋植避孕剂的研制与应用
课题负责人:辽宁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杨立群
皮下埋植避孕法是一种新型的避孕方法,目前已在全世界推广使用。这种避孕方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孕激素放在具有药物透过性的缓释管材中制备成避孕剂后埋植于皮下,使其缓慢地释放少量的孕激素,起到避孕作用。
经临床研究证实, 皮下埋植避孕法是一种高效、安全、可逆、接受性高的长效避孕方法,具有避孕效果好,避孕作用长, 药物反应小,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推广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干扰正常月经,约有20%的妇女在使用初期出现经期不准、经期延长和经血量增多等月经失调现象,少数有闭经现象。这些现象多数在半年后可逐渐好转。
2.伴发使用纯孕激素避孕的典型症状,其中以头痛及体重增加最为常见。上述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绝大部分在使用早期即可消失。
3.有效期满后必须取出,增加了使用者的痛苦和花费,且难于保证所有使用者均能按期取出,可能会增加避孕失败的危险。
为解决皮下埋植避孕剂有效期满后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难题及其所带来得不便,辽宁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通过10余年的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类生物相容性好、尺寸稳定性高、降解速率可控的无定形态药物缓释载体,突破性地解决了生物降解型长效皮下埋植避孕剂载体材料面临的药物溢流、酸性降解产物易造成局部无菌炎症以及尺寸稳定性与降解速率兼容性差等系列挑战性问题,为生物降解型皮下埋植避孕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材料。
通过对生物降解型聚合物的性能调控及降解机理研究,实现了载体材料的可控降解以及对孕激素的缓控制释放,为生物降解型皮下埋植避孕剂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链接:
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是我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由妇幼健康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申报和评选。本届妇幼健康科技奖主要涉及妇女保健、围产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生殖健康、中医药等研究领域。设立该奖项旨在激励妇幼卫生领域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良好风尚,促进妇幼健康科研成果及适宜技术的转化,对于提高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编辑制作:朱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