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陆同胞们,为什么来到新加坡生活?|童言专栏
文 | 童言
我想念冬天。
搬来新加坡这10个月,天天都想。热,是我对这热带气候的全部印象,就像给画涂上底色,永远是火辣辣的红。
每天天气预报,几乎都一样,“最低28度,最高35度”,仿佛是个笑话,年头就一眼看穿的温度,还用费心思说出来?
我开始讨厌艳阳天,大太阳追光灯似的,走到哪都是焦灼。只要在户外,身体就在不停释放汗液。大摇大摆去散步的雅致是没有了,10分钟路程,障碍赛一样跑着赶着到室内躲暑。
但进去又后悔了。空调比冷空气还凿骨头,人造冷风,幽灵一样蹑手蹑脚地渗透全身。不一会,就像被放在冷藏室里一样,全身冒着寒气,心底又贱贱地想念血液沸腾的感受。
每天午后倒是惯例来一场雷暴雨。带着雨片的风扑过来,无比清爽。有那么一瞬间,幻想秋天就在指尖。
所以,我还没有适应,没有四季的气候。而原以为畅通无阻的语言环境,其实没有想象中自在。
新加坡人会说华语,随处也能看到熟悉的汉字。但真正说起来,却随便得像每人脚下的那双人字拖鞋,脚伸进去便完事,全没有修饰语法。水果都以“粒”作数量词,一粒芒果,一粒西瓜,一粒榴莲。“好了(le)”念成“好了(liao)”。以前学校里练就的标准普通话,在这里却觉得突兀,就像穿西服参加沙滩派对,自己说得字圆腔正,周围却是一片懒懒散散,随意组合。
相比华语,新加坡人更喜欢用英语,说起来就是一个个西人,有逻辑, 有效率。只是有时,English说着说着,就成Singlish。这道语言大杂碎,源于殖民时期的洋泾浜英语,各式文化在这里路过,沉淀,发酵,炒成一盘菜,又咸又甜又辣,熏得脑袋昏头转向。以为英语过了八级,听星式英语毫无压力? 错!一句话里有英语,闽南语,粤语,马来华, 几个频道同时跳转,不信你自己试试:
“Did you see that chiobu with that uncle? Wahlau, what she see in him sia?”
(Did you see that young girl with that old man?Oh god what does she see in him?你看到那个老男人身边的美女了吗?天啊她到底看上他什么了?)
"Where you want to makan?"
(where do you want to eat? 你想去哪儿吃?“)
"No choice mah. Must go downtown loh."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go down town. .没办法嘛, 只能去城里咯)
今年,牛津辞典特意收录了19条星式英语词组。这朵语言奇葩,经过岁月滋润,越发有生命力了。
至于我的生活嘛,还是围着娃转,就是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他们慢慢成了一个个小标志,矗立在我的google地图里,从此走在大街上,不再茫茫然。
就像在所有其他国家,朋友中总有一小群人,一开口就觉得更亲近, 因为都只喜欢用微信,说起”蓝瘦, 香菇“,会会心一笑。他们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因为不同原因,有初中拿奖学金来的,毕业工作到现在;有不会英语,拖着行李箱说搬就搬;还有以陪读妈妈身份初来乍到两个月。这些故事里,是每一位分享者的生命历程,也是新加坡的昨天,今天, 正面,侧面。
而他们,也让我远远想起下南洋打工的祖先。那时的人们在小船上,从春天漂到夏天,身无分文地上岸。如今,飞机4,5个小时就到,手中上千块Rimowa箱子,压路机一样在地上跑。相隔好几个世纪,世界翻了许多样。
肖潇
来自湖北,来新时长14年。认识肖潇,在一次华人聚会上。阳光大男孩,虽然远离中国十多年,心里那颗红红的爱国心,依然砰砰地跳得起劲
中学时,我通过新加坡教育部的选拔,获得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来新求学,在当地插班从初三开始就读 。这个项目叫中新奖学金项目,考取了这个奖学金,初三加上高中一共四年的教育、生活开支都是完全免费且无条件的。也就是说,高中毕业之后,在哪里上大学,想读什么专业,都是可以完全自由选择的。当然,缘于对新加坡的认同及喜爱,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也一直留在了新加坡。
2002年的新加坡,还没有滨海湾,那头标志性的鱼尾狮,就是2002年才搬到现在的位置的。那时的新加坡,中国人相对比较少,本地人也都很善良很有礼貌。而 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不少本地人开始觉得是这群外国人抬高了物价,抢了他们的饭碗,也就没那么友善了。
我现在在世界最佳机场——樟宜机场从事其扩建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很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公司去年被评为新加坡“最佳雇主。”我没有在国内工作过,但觉得在这里工作,制度透明,任人为贤,只要努力,总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来新加坡十多年了,目前是永久居民,暂时还没有申请公民,毕竟自己在中国长大,很多观念、思想、文化上的东西还是更接近中国人。因此,尽管对新加坡十分热爱,自己还是觉得内心里是个中国人。就算以后要入籍,也应该会是因为实际的考量吧,比如新加坡护照免签国家多,买房也有更多实惠。
刘洋
来自广东,来新时长6年。或许是同乡缘故,第一次聚会里认识,就觉得还有好多话要说。再见面时一聊起广东人对”吃鸡“的讲究,便成了朋友。25岁,举手投足都是见过世界的自信。
2009年初,上高二时考上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SM2) 便来到这里上学,然后工作,现在在IT行业。
刚来时最强烈的感觉是干净,然后觉得本地人说英语的口音太重,花了一段时间才渐渐习惯。另外也确实感觉到治安好:时不时会看到同学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丢在taxi上的钱包被送回来了,还有人说在商场里钱包被偷了,自己还没发现呢警察先把小偷抓到了……除此之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来的时候囊中羞涩,且不太会玩,总觉得新加坡有点无聊,除了吃饭唱k看电影就没有别的娱乐活动了。
近两年新加坡在旅游业上很有一番作为,可以带来访亲友去的地方多了,这算是一个进步。从我个人来说,我也从有点抗拒Singlish,到现在可以很自然地跟本地人说Singlish……算是入乡随俗吧。另外这几年里也体会到新加坡的种族和谐确实做得很好。
最喜欢新加坡办事讲规矩,只要你按规矩办事,不需要太费神找关系什么的。另外街道整洁,公共交通发达,政府的办公效率也不错,关于各种政策的信息一般都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最不喜欢的还是国家太小,总觉得发展前景有限,市场小,职业选择也相对比较窄。
新加坡人是好公民,但有时候过头了会有点教条。不知道是政府把人民保护的太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新加坡人非常喜欢抱怨(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于是也就难免让我觉得他们不大快乐,虽然到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们脸上却总有隐约的怨气。
来新六年了,在不谈政治的时候我是局内人,要选举/投票了我就局外人了。另外,如果我跟一群新加坡人在一起,我会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可是一旦有几个中国人也在这个群体里,我还是会不自觉地跟中国人走得更近。可能就像一个湖南人来到珠三角工作,平时还是会喜欢跟同乡玩一样,毕竟还是更亲切一些。
小D
来自天津,来新时长约三年。小D给我的初次印象,是红艳艳的口红,配上有点孩子气却倔强的五官,十分好看。她坐在我对面,带着微笑听我的自我介绍。记者出身,现做PR,和人打交道,游刃有余。
自从第一次出国旅行去了法国和西班牙,我这个一句英语不会说的哑巴就萌动了想出国的“念头”。
选择新加坡是因为:1、新加坡距离国内近,也有很多和国内相关的业务相连,不至于和中国社会脱节。没错,很多人抱怨国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却很担心有朝一日和国内脱了节。现如今,国内发展翻天覆地,很多产业已经走在了亚洲甚至世界前列,万一在新混不下去,说回就回,还能接上国内的轨迹。2、新加坡华人多,文化语言相近,对于我这种英语基础很差的人来说,选择这里当做海外第一站最合适不过了。
刚来新加坡,有点无力感,包括来自社会的不认同(也许来自语言、文化),以及来自同胞(了解你处境)的同胞相轻。
记得刚来的第一个月,曾经在一次饭局中,见到一位移民欧洲多年、现居新加坡经商的中年男士。他拿着一杯酒非要我喝下,我微笑婉拒。他不屑的说:你刚从国内来怎能不会喝酒?很快你的pass还要renew,你喝了这一杯我就帮你办了。冷笑,拒绝,走人。挺无奈的,那点在国内被娇惯的小骄傲,在一波波无力感中,一点点不见了。
只要你融入了健康的朋友圈子,你可以认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我很多朋友都是公司派驻在新2-3年的外派,他们带着浓浓异国文化和独特气质,独自生活在此,敢想敢拼,敢爱敢恨,说走就走,无需假面,大可把酒言欢。新加坡的机场服务、公共交通简直不能再方便了。
安全,对于女生来说很重要,这里半夜回家压力不会特别大,家长也比较放心。还有物价相对较高,食物性价比低。
只有一点觉得些许困惑。在这里的熟食中心,整天会看到很多老人在擦桌子,收拾脏盘子。
他们有的看起来有着很严重的类风湿,腰部已经弯成90度。听本地人说他们内心“真的很愿意出来做工”,但这样的场景让人看来还是很心酸。曾经半夜2点,看到一位83岁的老爷爷在机场收拾行李车,天,这种场景在国内很难想见吧?
到现在,我还没有特别亲密的新加坡好友。自觉没有特别尝试融入本地社会,例如没有关心本地新闻,政治,也拒绝说singlish。
我现在的工作是一只公关狗。感觉这里的工作,生活相对分开,规范化,流程化。而且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英语好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很大加持。
Minty
来自湖南,来新时长6年。Minty大儿子是土豆的好朋友,小儿子是金橘同学。孩子玩着玩着,我们便成了朋友。和我一样,喜欢火锅和青菜。
这是我来新加坡第六年。
我先生是商用客机飞行员。猎头公司从中国把他招过来,我也跟着一起过来了。
很喜欢这里的天气,热带气候,已经很习惯了。现在如果过年回老家 (湖南),会觉得太湿冷,不适应。新加坡也安全,小朋友玩的地方很多,很舒服。就是对这里的安哥 (uncle,阿伯俗称)敬而远之,因为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经历,最后还要出动警察。
我们一家都已经入籍了。两个小朋友在这里出生长大。对于我们新一代移民,要融入社会比较难,因为不是土生土长。但小朋友会简单很多,许多新加坡习惯已经在他们身上落下影子,例如英语有点新加坡口音,喜欢吃榴莲味雪糕。
我们买了一套公寓,正要租出去,自己再另外租一间。原因? 学区房啊!本来以为新加坡没有这种压力,现在才知道也逃不过。我们想上的小学,不是竞争最激烈那种,属于排名还不错。但政策规一定要住在学校范围一公里以内,才有资格申请。所以为了孩子,也要做出一点牺牲。
这里有个叫kaisuparents (怕输父母)网站,上面有各种补习班,学校排名信息。新加坡父母的焦虑,可以窥见一斑。
晓晓
来自福建,来新时长两个月。某天收到新加坡妈妈一条信息,说偶然碰到班上新来中国孩子的妈妈,二话不说就介绍给我。只在微信里聊了几句,晓晓就答应帮我完成这个小采访。一个很时髦的年轻妈妈。
很早以前,就听说在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海岸,有一个神秘优美、古典而现代的“狮城”----新加坡,它是一个花园遍布,绿树成荫,以整洁和美丽著称的国度。不仅如此,听说那里治安也好,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还有,那里的教育体制非常成功、自成一体,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循环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而且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潜能。
怀着种种期待,终于在2014年的6月我带着孩子第一次来这个国家旅行,现实果然如大家所说一样。回国之后,就决定让孩子来这里学习。今年8月份,孩子开始在这里上学。
我以陪读的身份和孩子来到这里,还没有PR(永久居民)身份。丈夫在马来西亚工作,定期会过来看望我们。在这里生活两个月,发现这里融汇了中西文化精髓,不仅没有种族歧视,也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生活习俗其实和中国挺相近的。如果要我说最不喜欢新加坡哪,那可能就是天气了。
而新加坡人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感觉,整体都比较有素养,就是缺少了那么一些人情味。
Irene
来自上海,来新时长13年。Irene有一个很漂亮聪明的女儿,和土豆同一级。有时候放学不急着走,几个小朋友就凑在一起玩,我和Irene便慢慢聊上了。她说话很柔,带着上海女人特有的娴静。
大学想读Lasalle设计课程,当时只有英国和新加坡有。妈妈不舍得我去那么远,就选择来新加坡。
学校教育方式和国内很不一样。讲师都是美国人,加拿大人。他们不会告诉你答案,课程目标说明白了,就要自己去做research, 找答案。很累,也很有趣。
我先生是新加坡人,我们在这里认识的。和本地人结婚,更容易融入这个圈子。而且我先生是华裔,之前也在国内做过生意,相处起来不会有太大文化冲突。我很喜欢这里注重家庭,逢年过节都要聚在一起吃饭,感觉很温暖。
新加坡人做事比较一板一眼,有好有不好,好处是什么事都规范,容不得一点空子。坏处就是有时候说不明白,因为国内很多情况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
我现在已经入籍了。宣誓唱国歌的时候,眼泪都流下来。说真的,心里很舍不得。但毕竟家在这里,入籍会方便点。我没有刻意要新加坡人把我当局内人看,因为心底里的中国人身份已经很值得自豪了。年青一代相对更有包容心,和他们交朋友也没有局外人的感觉。
我最喜欢圣淘沙,周末带小朋友很方便。新加坡比以前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活力,我更喜欢现在的新加坡。
支持原创,打赏鼓励一下作者吧~
活动推荐
更多精彩在三明治发生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在安藤忠雄设计的“大屋顶”学习写作 11.26 /
中国三明治×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杭州良渚写作工坊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三明治每日书第三期全面升级
用文字留下这一年里记忆犹新的三十个瞬间
完成挑战还将收获全新礼包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欢迎你以分享者、报道者等更多有意思的身份
一起参与到“相亲”这个话题的讨论
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了解图片,了解详情
三明治
文字产品
点击图标按钮,
查看对应最新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