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于我而言,是什么? 听这本书里的写作者们怎么说 | 三明治新书

2018-01-01 万千 三明治


2016年,8月,我坐在上海出发去往北京的高铁上,手里拿着一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桌板上放着的是我的笔记本,上面列满了下午准备采访张悦然的问题。


行进的车厢,窗外变化的风景,和纸页上采访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谈,对我而言,都像是一种比喻,它们代表了某种更抽象的情绪。当我还是一个读者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记者的身份和这些作者进行交谈。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知道自己喜欢写作这件事情,但是它更多时候就像是一个秘密藏在我的身上。


我大学里读的是商科。学校里有一门选修课是新闻史,那位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去咨询他有关新闻学考研的事情,没想到他听完之后,不以为意,说:“不要走这条路,你的专业可以让你去考个海关公务员,那不也是挺好的吗?“


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写作,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找份钱多事少的工作,闲暇时候落落笔,在地方小报找个豆腐块的地方随便发表些作品。


无论是写作,还是画画等其他表达的方式,好像我们社会里面总有太多失意者,他们站在前路告诉我们,这条路不好走,不要走。


但那时候我还是想做点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一开始有点弯转曲折。毕业后,我先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每天依然想写点什么,但写不出自己的东西,没有精力,也没有想要记录的故事。


认识三明治的时候,其实是我打算做最后一次尝试,想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试一试和文字更多相关的工作,而不去考虑新闻学老师所说的“入了行之后会不会失望”的问题。


投简历时,我以为我是来做一个编辑的,后来才发现在三明治里,我可以做的事情远比预想得要广很多,全部都和写作有关,而且还一直在尝试新的可能。


而我个人的写作也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不再写生活里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事情,我开始采访别人,从各种不同的地方去听真实的人生故事。


我并不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写作推着你去打破自己封闭的壁垒。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学习,就像一开始我以为采访只是对谈,后来才了解到当你走入你的采访环境的那一刻,你就要像一台摄像机一样开着,去记录周围的细节,打开自己的五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饱满。


我觉得写作是可以给我带来人生经验的领域,这不限于技法,而更关乎内心。就比如,2017年里我听到最受用的一句话是主编说的“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由你来推开边界的”。


但故事说到这里,我要说,这并不是结尾。


即使你找到了一个自己舒服的位置,可以开始写作了,这并不代表你所梦想的事情结束了。


而仅仅只是开始。


当你决定开始写作之后,你要面对的是你的情绪、你的素材和那些交付给你的故事。挫败感、不安感、疲惫会一次次袭来,你会不断怀疑:“这个故事我能写好吗?”“我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该报这个选题?”“有人会喜欢看我的文字吗?”


直到现在,写作带给我的挫败感一直都没有停过,它穿着各式各样的外衣出现,在拿到选题的时候、在采访时、在第一次提笔准备写的时候、在第n次修改的时候。


我要一次次认出它们,试图和它们共处,然后和我的挫败感共谋一篇文章。


当你在坚持写作这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大家所以为的清心寡欲、埋头创作的状态。写作,是和社会环境连动的,甚至写作者身上带着更多焦虑与不安。


要如何自洽,对于每个时代的写作者而言都是不同的命题。


三明治在2016年推出了一个长期访谈栏目,写作者访谈,和在这个时代里依然坚持着的写作者们探讨写作对他们的意义。后来,这些故事被收录在了《写作者说》这本书里。


我在开头所提到的那次北京之行,最后一共采访了四位写作者,他们的身份不一,写作上的探索也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瓶颈和焦虑。


那趟列车,让我开始和更多的写作者产生连接,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交谈,但是我知道那也是一种抵达,从一种生活通往另一种。


回想起来,写作,于我而言,就像是我生命里的一趟列车,我搭乘它去往一个个故事,认识不一样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人间风景。


写作把我的生活带往比想象中更远的地方,希望它也能成为你的列车。



新书介绍


《写作者说:他们如何写好故事》

作者:万千、李依蔓、杨蕊馨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写作者说:他们如何写好故事》是一本故事写作指南,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与17位写作大师当面畅聊,分享他们多年以来的创作经验,采用“人物故事+技巧剖析+推荐作品”的内容架构让写作变得有趣而简单。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作者。    



目录


  • 郭玉洁:在上海租了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专门写作

  • 赵涵漠:我对一直“写下去”这件事情没有产生过犹豫

  • 张卓:每一次写稿都是生命的增肥运动

  • 何瑫:被焦虑感笼罩是写作者的宿命

  • 傅踢踢:在这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 杜强:关于太平洋大逃杀你还不了解的事,以及他的写作探索

  • 鲸书:一个年轻作者,站在人生的风口上

  • 王天挺:《北京零点后》作者的漂移和回归

  • 路内:“少年巴比伦”的中年写作回眸

  •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 许荣哲:从对岸来的“讲故事”大师

  • 钱佳楠:写着“平民上海”,她为什么到爱荷华学习创意写作

  • 张典婉:最后她也变成了一艘渡船

  • 覃里雯:前半生的“游荡者”,来到离北京7397公里的柏林

  • 陈楠:写美食专栏,在中西味蕾间游弋

  • 米亚:在写作中,我为什么关注童年和原生家庭

  • 李欧梵:我写的文章就像是私生子,自生自灭



序言


写作曾是一个闪耀光辉的词语,近年来却让大众感到有点陌生。


“写”是一种动作,而“作”,与其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劳作”。只有不断如农人劳作般地写,才能有一二部自感欣慰的作品。这大概也是一些年轻人对写作感到陌生的原因。相比之下,他们当然更喜欢可以唱一首歌就走人的KTV,或者对着一部“下饭剧”刷几条“弹幕”吐槽。


在商业区走来走去的那么多人,大概没几个懂得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或许最多也只会说,这是写微信公众号的吧?

 

在写作领域,非虚构写作者的人数更少。他们大多脱胎于媒体,在媒体写过“特稿”。而在传统媒体纷纷转型之际,他们的写作开始变得有些游移,同时,在新媒体文本形态的冲击下,他们每个人的写作探索都显得孤独而碎片化。


作为国内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中国三明治在过去的近七年里,一直在构建非虚构写作的生态圈。这些处于生态圈顶端的写作者,未必比他人的生活更优渥闲适,却是对文本与创作孜孜以求的擎火炬者。他们在前面,照亮写作的小径。


《写作者说》是三明治“写作者访谈”栏目的文章集结,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带给大家,是因为我们深信,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写作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在这个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表达潜力都有爆发的可能。


写作是很多人内心需求的一个出口,是一个小径丛生而内有琼浆的隐秘世界,让我们拿起这本书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乐趣吧。


(三明治创始人 李梓新)



购买链接



当当


亚马逊


京东图书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年轻中国人的焦虑与狂欢 / 

我们在故事里寻找年轻人群变迁的答案

在现实困境和梦想的夹层中

仍有许多不断寻求创新、破茧、突围的故事

三明治新书《生活不在别处》

就在此地,就在每一个当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点击进入三明治文创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