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美国我发现,中国人更容易得妊娠糖尿病 | 世界药丸

张眯眯 三明治 2021-02-01


文 | 张眯眯

编辑 | 张春



怀孕可以快乐地胡吃海塞!


怀孕简直太棒了!! 一口气啃两根猪蹄,再吃三个芝士蛋糕,没有任何罪恶感。“多吃点!娃儿才长得好!”每次打电话回家家里人都这么叮嘱。中国家人劝我多吃,美国婆家也笑我 “Eat for two(为两张嘴而吃)”。


没有人会责难一个胃口大开,吃嘛嘛香的大肚子孕妇。


怀孕二十九周,医生告诉我,“你宝宝的体重是74%百分位数。也就是说,他比74%的美国同龄宝宝更大。” 胡斯医生感到很意外,“一般亚洲妈妈的小孩会偏小。”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在美国做孕检,长了二十多磅(九公斤),美国医生总说她太轻。回日本后,一进医院,医生立即叫她控制饮食,说增加的体重不能超过十八磅(八公斤)。


但即使在体型偏小的亚洲人中,我的个头仍然算小的。每次孕检,我的护士茉莉花小姐(Jasmine) 总会专门给我准备一个特小号,儿童专用血压绑带。


不过,我竟怀了一个比美国74%的宝宝都要大的小孩。美国的肥胖症患者数量可是全球第一啊!


坐在医院的椅子上,突然感觉不堪重负。我对普先生说:“我怀了一个肥佬!”


突然,小肥佬手脚张开,四处乱踢,踢得我肋骨生疼。


我连忙说:“不肥不肥,我刚才胡说的。”


他便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长得肥,自尊心还蛮强。


第三十周,医院发来邮件告诉我,血糖检查结果很不理想:血糖值超过120mg/dl(约等于国内标准:6.7mmol/l)即可判定为妊娠糖尿病,我的血糖是214mg/dl (11.9mmol/l) ,几乎是正常水平的两倍。


生产前半个月测血糖的试纸和针头


“你是不是很不好受?”妈妈在电话里问我。


虽然难受,但也不完全意外,因为我的外公就患有糖尿病,妈妈也有。被确诊必须终生服用降糖药时,妈妈才四十出头。

 

“也没怎么难受。” 电话里我想显得乐观些。真没想到,这个家族噩梦竟更早地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诊断后两天,我的产科护士打电话给我安排了下周的糖尿病课,所有近期检查出糖尿病的孕妇都必须参加。


教室设在产科门诊的一间候诊室。主讲护士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欧裔女人,一身休闲装,微笑着指示蓝色制服的小护士帮她调试幻灯片。蓝衣护士们笑着忙前忙后,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包,里面装着血糖仪、试纸、针头、酒精棉,还有一本医院制作的妊娠糖尿病手册:前半本是关于糖尿病的理论知识,后面好几大页食物表,一项一项地标明日常餐桌上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候诊室里一片欢喜祥和。


“妊娠糖尿病容易引起胎儿过大,” 屏幕上亮出一张婴儿对比的照片。左边是正常的新生儿,右边的婴儿几乎是他的两倍大,身上堆满了肥肉,四肢都软软地摊在褥垫上,“胎儿过大会很难生产。所以,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妈妈剖腹产的几率要高很多,胎儿长得太大也容易引起早产,甚至可能给妈妈和宝宝带来生命危险。” 


坐在液晶屏周围的准妈妈有的皱起眉头,有的朝一边撇嘴角。欢乐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我们看起来个个都像揣了一个小西瓜。坐我左边的黑人妈妈更像是揣了个南瓜。护士一边讲,她的头一边朝下点,点着点着,突然鼾声大起。护士笑了笑。她刚刚正在讲“糖尿病人容易疲倦瞌睡”。


黑人妈妈的手册渐渐从她宽大的大腿上往下滑,滑落到地上。她惊醒过来,想要伸手去捡地上的手册,却弯不下腰。我俯身帮她拾起来,她含含糊糊地道了一声谢,然后继续打鼾。整个下午,我帮她来来回回捡了五次本子。


中国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课间休息,黑人妈妈终于睡醒了,跟我说:“你好瘦啊!不像会得糖尿病的样子。”


“我妈妈有糖尿病,我应该是遗传的。” 我无奈笑道。


“我妈妈怀我的时候也有妊娠糖尿病。我听说,怀孕的时候血糖控制不好就很容易遗传给小孩。”她说。


回家后我给妈妈打电话:“你怀我时是不是也有妊娠糖尿病?”


“不晓得!”她说,“我们那会儿不兴做那么多检查。我心头晓得是咋回事就可以了。”我一时感觉自己仿佛出生于蛮荒时代,能四肢健全地降临已经是万幸。


“那你当时有没有觉得很疲倦?” 我接着问。


“有啊,一天到晚都想睡觉。”


“有没有腿肿?”


“肿啊,肿得不得了!手指拇按下去,一按一个窝窝。到后头,走路都恼火!” 怀孕水肿很常见,而如果血糖过高,血液循环变差,水肿就会更加严重。三十周前后,我的腿也渐渐肿起来。尤其是连续两个小时坐着备课,一起身,两只脚就又红又肿,像在脚踝上长了两块大红薯。


糖尿病课上,主讲护士说,有一半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在将来的五到十五年会发展成二型糖尿病。妈妈是在我九岁那年检查出糖尿病的,刚好在这个期限之内。


“可能你当时得了妊娠糖尿病,你根本不晓得。” 我在越洋电话里告诉她。


我开始上网阅读大量医学文献。第一次做孕检时,我还听不太懂护士嘴里那些又长又难记,仿佛拉丁学名的药片和检查项目。确诊糖尿病后半个月,我已经熟知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原因,并且可以快速阅读各种美国医学杂志的论文与实验了。


许多美国的内分泌与妇产科的统计都表明,亚裔、非裔、拉丁裔等种族的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几率高于白种人。


我胡乱猜测,这大概与我半年前在三明治所写到的一则荷兰研究有关:


“生于四十年代纳粹控制时期的荷兰人,在五十岁前得糖尿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年代的人。为了适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那些从小挨饿的身体长期处于一种应急状态,胰岛功能发育往往是畸形的。”


亚裔非裔等种族在近两百年内所经历的战乱与饥荒又比白种人多得多。我的外公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得全身发肿。我的妈妈在最需要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喝洗锅水充饥。他们这一生都没有吃到什么好东西,条件改善后,又都纷纷患病,一辈子都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妈妈总说:“你是遇到好时候了,有得吃,有得穿。”


遗憾的是,外公与妈妈挨饿的记忆并没有因为“好时候”终止,还通过基因不折不扣地传给了我。


妊娠糖尿病课上,加上我一共有七个孕妇。其中有两个东亚裔,三个非裔,一个印度裔,只有一个白人女孩。


“你说说看你最近的一周都吃了些什么?……说你想得起来的。” 护士问我。


“嗯……猪蹄汤,鱼头汤……卤鸡脚……”


“你为什么要吃这么油腻的东西?” 她的脸突然拉了下来。


“怀孕不都这么吃吗……”我还没把堂姐推荐的孕期食谱说完呢。


“你是哪里的人?”护士问。


“中国人。”


“中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糖尿病区域,” 她仿佛在我身上找到了最佳反面教材,“中国人患糖尿病最大的问题不是基因遗传,而是生活方式。你们做菜的配料经常是高脂高糖高盐。这些对身体都很不好。”


我不太服气。中国那么大,省份那么多,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吃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吧。


知道我怀孕,堂姐每天都给我发一条孕妇进补食谱:《奶白色鱼头汤怎样熬成的方法和技巧》《猪蹄的做法大全》《凤爪怎么做好吃》。


但是,美国买不到猪蹄和鱼头。美国白人吃肉不吃皮,吃鸡不吃脚,吃鱼不吃头,吃的都是硬邦邦的胸脯脊背。堂姐震惊于美国孕妇吃不到这些美味:“美国人好造孽(四川话:可怜)哦!”我妈来美国半年后,也开始不屑一顾:“我看美国人也没吃到些啥子嘛!”


不过,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食物。怀孕后特别馋,我几乎每周都要顶着大肚子,去中国超市和亚洲商店,寻找被美国餐桌抛弃的中国食材,然后在厨房看着川菜烹饪视频,淌着双份的口水,以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进度,速成了一手七八成的中国厨艺。没想到这些努力竟祸害了自己。那些“没吃到啥子”的白人,或许正因为他们无聊枯燥的饮食习惯,暗暗地绕过了这种疾病。


我的主治医生说:“每次我去中国城,看着那些人都大碗大碗地吃白米饭,就想,他们都不怕得糖尿病?


医院发的糖尿病知识手册上标明:


100克白米:34克碳水化合物(6.9茶匙)


碳水化合物和糖都是由碳、氢、氧组成,从食物上来说,可以说是糖分的同义词。它原本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而对于代谢糖分出问题的糖尿病人来说,它几乎就是需要时刻提防的天敌。


从手册上的数字看来,吃100克(2两)米饭,就相当于吃了34克白糖,差不多等于吞了7勺糖。


我又打开家里的厨柜,把从亚洲超市里买来的蚝油和酱油瓶子翻过来看。果然,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少。一勺耗油含有2克碳水化合物,1量杯花雕料酒含1.3克。我爸每道菜必放的郫县豆瓣,一勺含3克;酱油每勺0.8克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说,每次做菜我都在往锅里一勺一勺地加糖,而对此全然无知。更何况,中国人做菜从来不会像法国大厨一样,用刻度精确度量。做一餐饭放了多少酱油,多少豆瓣,我自己是说不清的。


护士对中国饮食的评价虽然不好听,却不无道理。


我又翻开手册:


100克 胡萝卜:10克碳水化合物

100克 豌豆:14克碳水化合物

100克 西兰花:8克碳水化合物

……

100克苹果:14克碳水化合物

……


原来不仅仅米饭和面食含有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甚至调料,也都在悄悄地提升血糖。


好好上课,从头学习如何吃


“高纤维食物是我们的朋友,糖尿病患者应该吃绿叶蔬菜,高纤维粗粮这样的健康食品。膳食纤维会减慢我们血糖上升的速度。” 主讲护士对照幻灯片一个个解释常见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天完全没有吃糖,没有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东西,我只吃了燕麦和西兰花,可是我的血糖还是很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吃太多了?” 我嘀咕。

     

“很好!” 护士兴奋地走到我面前来了一个high five。“就是这样!高纤维的食物吃多了也不行!要看碳水化合物总量。”  她拿过我的手册翻到最后,把一叠厚厚的空白表格展示给所有人看,“那是给你们的家庭作业,你们要回去把三餐都记录下来。每一餐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每一次吃零嘴也要记。下周来见我的时候带给我看。不要跟我说,你把本子落车上了,感恩节忘奶奶家了。不行!这个本子你要随身带,吃了什么,沙拉酱加了几茶匙都要随时记。” 她又说,“第一周每天测六次血糖,也要全部记录下来。”


在座的孕妈妈脸色都变得很难看。


“我知道测血糖很疼,” 主讲护士说,“不过,你要是第一周血糖控制不好,我们就只能给你开胰岛素。然后你每天除了测血糖,还必须三餐给自己打针。”


患糖尿病第一周,每天检验血糖六次。早上空腹一次,早饭后一次,午饭和晚饭前后各一次。

     

电话里妈妈说:“其实你也不必测那么多次,据(扎)手指拇儿好痛哦!”

     

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给我的劝告。妈妈平时一两天测一次血糖,在她的糖尿病友之中还算非常频繁的:“还有人一周才测一次,甚至一年测一次呢!”

     

妈妈曾经因为血糖过高进过几次急诊室,其中一次医生给我发了病重通知书。出国后,我又听说她半夜低血糖,起床后整个人倒在地上。


“大多数会因为糖尿病进急诊室的人,都是对自己的血糖检测不够,饮食检测不够的人。” 护士在课上告诉我们,“每次我问他们,你吃了什么?你的血糖多少?你的饮食血糖记录本呢?他们总是说,我没记,我脑子里清楚呢,我不需要记。可是他们没一个清楚自己的情况。”


“糖尿病就是恼火!” 妈妈说起来就气急败坏,“不管啥子,只要能治到我的糖尿病,我都愿意尝试。” 她的确吃了许多来路不明、没有配方说明的“神药”。而血糖仍然忽高忽低,从未屈服于任何灵丹妙药。


和妈妈一样,我也愿意尝试所有的方法控制血糖,为了我自己,更为了不把这个家族噩梦在胚胎里就传给孩子。挂了越洋电话,我看了看时间,该测晚餐后的血糖了。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拿起针筒往手指上“啪”一按。扎得不够深,见疼不见血。我拼命用另一只手来回搓挤,半天挤出了一点血星子,还不够一根试纸的量。我趁着手上酒精还没干,又连扎了两次。终于,中指尖仿佛一根漏水的皮管,大大小小的三颗血珠子从不同的破洞里冒出来,我趁势赶紧把试纸凑近,一次吸个干净。血糖仪“哔哔哔”三声响:134。超过正常值14。


我把护士发的食物记录本找出来,翘着漏血的手指记录:若干猪蹄,差不多四盎司的煮花生和也许一小碗的米饭。然后,以最宽容自己的方向,抛头去尾,算出大概六十克碳水化合物——超过规定食量十五克!不到半两的量,就让血糖值超了一大截。


“早上不能吃乳制品和水果,因为孕期荷尔蒙会导致血糖升高。” 


大清早刚拿出冰箱的牛奶,又只能放回去。转身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牛油果。



“牛油果富含非饱和脂肪,健康营养。与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搭配食用,更有利于吸收。”


“一个牛油果十七克糖,三盎司小胡萝卜七克。” 我规规矩矩地记在本子上,“一共二十四克糖,小于早餐规定食量六克。”


两个小时后,血糖回到了98。


在本子上写下这个二位数时,我几乎要笑出声,仿佛留级生终于考及格。


从那以后,再不敢随随便便,稀里糊涂吃到饱了。再做饭,我必定先翻开医院发的本子,对照着碳水化合物的克数,用量杯量着下锅。


我每天睡前,都会幻想一堆美食,鼓励自己积极地迎接未来。刚到美国的时候,我总想下次回国要去吃路边烧烤,现在像这样控制饮食,幻想的空间又大了。


我躺在床上,眼睛发光:“还记不记得东南亚旅行时的豪华早餐?有好多热带水果,芒果、香蕉、面包、黄油、果酱!”


普先生忍不住大笑:“你这哪是在说吃的?语气激昂,层层递进,就像革命者站在广场上大喊:平等,自由,民主!” 


我举起拳头,模仿《勇敢的心》威廉 ∙ 华莱士最后在刑场上的呐喊:“自由!果酱!”


第二周复诊,护士劈头问我:“本子带了吗?”


她在 134 那一栏画了一个圈。然后用笔尖点着一栏一栏往后看。我看着被圈出来的数字,心悬了起来,开始默念:“不要给我开胰岛素,不要给我开胰岛素,不要给我开胰岛素......” 

     

“很好!你的血糖总的来说都很正常。” 护士抬起头,已是满脸笑意,“看来你通过食物控制,血糖完全可以降下来。” 


”可是,我有两个超标的血糖……” 我忐忑地指着她画的两个圈。


“没事!你总的来说都控制得很好。牛油果,胡萝卜,燕麦片,芹菜……” 她用笔一下一下地点着本子,“都很健康,你对自己很负责。”


看来,留级生不仅及格,还得了优!


“不过,” 她又指向我的早餐,“你只吃了二十四克碳水化合物,还不够量。你不能因为害怕血糖高就饿自己,你要吃够量才能保证宝宝的发育。加一块全麦面包,再加一个鸡蛋补充蛋白质。你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吃太多,而是吃太少。”


咦?原来还没有得优!

     

第二周,我的公公,老普先生请吃牛排。


“我不想去。”我说,“出门吃饭,吃了多少,调料里多少糖都不知道。”


“你想测量饭店里的数据吗?没问题,牛顿夫人。”普先生笑着在iPad上翻出那家牛排店的官方网站,“这里有每道菜的营养成分……你看……牛排零克碳水化合物,凯撒沙拉碳水化合物十二克,烤土豆三十克……”


我赶紧拿纸笔,对照着营养表一边抄一边算。


点菜时我都不必看菜单了,像背课文一样:“六盎司里脊五成熟,凯撒沙拉,烤土豆,不要加奶油肉末,什么配料都不要。” 


牛排不含碳水化合物,又富含健康的非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我大口大口地吃。这一周,我脑子里都是护士说我的话。仿佛一个被判偏科的学生不服气,自己狠下功夫了。


那家牛排馆分量特别足,连大肚腩老普先生也感叹吃不完。服务员挨个收走了老普和小普先生的盘子,并伸手到我面前。


 “不要!”我双臂趴在了自己盘子上。服务员吓得双手一缩。


我意识到自己大概像一只护食的小狗,不好意思地解释:“我早就算好了我的饮食。如果把这些全部吃完,刚刚好四十二克碳水化合物,差不多就是医生要求的饭量。”


“当然,当然。” 服务员礼貌地笑道。他心里想的大概是,不要和神经失常的大肚婆争论。


两个小时后,血糖94,恢复了正常值。


十月底开始游泳


“饭后半个小时适当锻炼可以减缓血糖上升。” 我的小本子推荐糖尿病妈妈骑自行车、步行或游泳。


生活在德州,出行总是开车。如果步行,眼前就是超速至少5迈的车子从四面八方呼啸而过。要想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完全就是拿自己和宝宝的生命冒险。微信上国内好友的每日步数都至少四五千,而我的步数却长期停留在三位数以下。


“你整天在做什么?”一个朋友给我一天 8 步的记录切了一个截图。


“我在写作。”我回复,“最近写的书叫《轮椅上的人生》。”

 

低头看楼下的泳池,盛夏时还充斥着孩子们扑通扑通跳水尖叫的狂欢。当我想要改变“轮椅上的人生”时,已时至十月底,孩子们都早已穿上了长袖衣裤,泳池里只静静地飘着初秋的落叶。


我还是约了一位以不怕冷闻名的日本邻居下水。


她穿一身鲜亮的比基尼,一头扎进水里。“哇!”从水里又猛地伸出一颗盖满黑色湿发的头,“水好冷!”


我则穿着颜色灰暗,土得掉渣的奶奶式大肚子游泳衣,两只手扶着栏杆,用脚尖试着水温,一步一停,哆哆嗦嗦往水里挪。日本姑娘在池子里来回游了三圈了,我还有大半个身子站在水面上,不敢松开冰冷的栏杆。


那天,虽然只浑身哆嗦地游了十分钟,还是拍了一张照发到朋友圈,以彰显自己英勇下水的壮举。


“少折腾啊!宝宝要紧!”朋友们立即回复。


你们以为我想折腾吗?我也是为了宝宝才十月份跑到冷水池子里折腾啊!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约日本姑娘一起下楼游泳。渐渐地,我抓着扶手哆嗦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和日本姑娘在水里哆嗦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我们从十月游到十一月,我下水的时间,从最初的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到连续游一个小时也不哆嗦了。


终于有一天,日本姑娘很难开口似的向我抱歉:“眯眯,对不起!我明天不去游泳了,水太冷了。”


“没关系,我自己去。”从那以后,泳池里就只剩一个灰色的大肚子,仿佛皮球似的漂浮在水面。秋冬打捞落叶的工人都很快认识了我。



感谢糖尿病


孕期进入第八个月,我收到一条国内好友的信息:


“看到你因为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宝宝,你每顿饭都要用量杯量好才能吃,真的很心疼你。为什么上天要开这样的玩笑?太辛苦了,伟大的妈妈。以后宝宝会知道你为他所承受的痛苦的。”


看到这条消息,我也突然觉得很心痛。心痛朋友在为一个不需要担心的人心痛。


“谢谢亲爱的!我一点也不觉得用量杯吃饭辛苦。其实,我因此身体状况更好了,我很感谢量杯呢!”我又加了一个大笑的表情。


因为每天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我的血糖已经控制得很稳定。四肢的浮肿也退了下去。


我的孕妇朋友里,许多人六个月就不能弯腰自己剪脚趾甲了。而我八个月仍然可以趴在地上给学生做展板,一颗一颗小星星贴到他们的照片上。然后翻身从地上爬起来,左肩扛着大展板,右肩背着电脑包,去上课。


曾经劝我检查血糖前不要多吃的孕妈罗拉已经快要临盆。她在朋友的群聊里告诉我们,她因为羊水过多,胎盘早衰进了两次医院。我知道,羊水过多很有可能是血糖过高的表现。


我对普先生笑道:“其实我挺感谢妊娠糖尿病的。”


“当然,”普先生捏了一把我的大腿,“你现在保持这么好,是我见过最健康漂亮的孕妇。”

 

三十四周,小芝麻的体重从三十周时,74%百分比的肥宝宝(比大约74%的同龄宝宝大),降到了40%。


“他会不会太小了?”我问监控血糖的护士。


“不会,”护士笑道,“你个子这么小,宝宝40%百分比的体重很正常。”


“我没有胎儿过大的危险了?”


“现在没有了,继续保持!”她打开门,把我送出诊室:“你下周不用来看我了。你对自己很负责,我对你完全放心。”


怀孕34 周,在健身房

 

生产前两周,妈妈飞到美国来陪我。见我每天三餐前后扎针,特别心疼:


“听说再过几年,美国就会有药治好糖尿病了。” 患病二十多年,妈妈总对治疗糖尿病有一种童话般的想象,“你就不用像我一样遭罪了。”


“其实不用等几年。现在科学已经可以保证你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了。”我把手机上记录食物的表格点开,给妈妈看。


“好嘛,你得行(厉害)!”


“其实你也可以啊。要不要我给你一本碳水化合物计算的表,你每次吃饭做饭都对照着算嘛?”


“不要!” 我妈不假思索,“好麻烦!”

 


点击关键词,阅读三明治故事


管培生 | 与秘鲁人结婚 | 脱发 

性少数者的爱与谎 | 毕业就创业 | 阿兹海默症 

英国女巫塔罗 | 耶鲁留学 | 养狗 | 攀枝花

90后买房 | 外国男友和我回农村拜年 | 抑郁症

泰拳 | 月嫂 | 北大数学国 | 职业打假 | 缅甸

海外逆向炒房团 | ICU病房故事 | 恐婚 | 浪游



读书破万卷心菜,下笔有如神经病👇


赵涵漠人物写作课报名通道开启


三明治联合中读向你征稿,期待你的职场故事


▽ 点击进入“灵感铺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