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瞒着所有人,悄悄生了第三个娃 | 三明治

孙小雯 三明治 2022-09-11



26号晚上八点半左右,我和丈夫散完步回家。他泡了一杯热茶,气定神闲地准备开始晚上的写作。我则软塌塌地瘫在沙发上,刷着家庭群里我妈发来的两个孩子玩耍的视频。突然,“砰”的一声,我心想不会是羊水破了吧。果不其然,一股暖流瞬间涌出。“咱们得去医院了。”丈夫在慌忙中打碎了桌上的玻璃壶,我淡定地安抚着他,“不着急,慢慢来,我先去洗个澡,你把要用的东西收一收,咱们再出发。”当我说出这话时,完全没想到离产程仅有一小时。


晚上九点,我们到达医院急诊室。此时,有好几个孕妇正在做着胎心监护,医生一边不慌不忙地询问着我的孕周等基本情况,一边让我躺上床。剧烈地宫缩频繁来袭,经验告诉我,宝宝等不及了。“医生,我是三胎,您最好快点帮我内检,我已经有便意了。”


我吃力地独自爬上检查室的床,请求医生快些检查。“宫口已经开全了,快通知产房准备。”“你和家属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吗?”就在晚上九点,丈夫的核酸证明刚刚过期。他被挡在了门外,而我独自被推进隔离产房,一边被医生捅着嗓子眼,一边配合助产士push,21点33分,我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所有人都没想到如此之快,此时我的加急核酸还未出结果,便被留在隔离产房等待。直到第二日下午出院,我才又见到丈夫。


这是我用手机为宝宝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我的核酸结果出来以后,由于当晚没有病房,我和宝宝被推到了待产室,伴随着仪器传来的阵阵胎儿心跳声,我独自和宝宝一起度过了在医院的唯一一个晚上。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生孩子。在那个被帘子围起来的小小空间里,我独自享受着“今夜天使降临”的幸福和美好。





别人家或许会因为“催生”烦恼,而我们家次次都会因为我要生孩子而爆发“战争”。生育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这次,我和丈夫选择瞒着所有人,以换来一个平静的孕期。


为了不走漏消息,我们也并没有和两个孩子挑明。有一次,老大摸着我圆鼓鼓的肚子问,“妈妈,你是又要生宝宝了吗?”我笑着说,“妈妈吃得太多,肚子都鼓起来了。”后来,两个孩子常常笑我贪吃,把肚子撑得像个气球一样。


至于,为何要瞒着所有人生孩子,除了换得十个月的平静,也是在暗自较劲吧。


生老大的时候,家里人认为我们搞不定养孩子这件“天大的事”。准备要二胎的时候,家里人更是皱紧了眉头,觉得我们“疯了”,一个都够难搞了,还要俩!当我们决定了要生第三胎时,我不用想都知道家人一定会“原地爆炸”。


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我们的确一直在打怪升级,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可正是在养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和丈夫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也同时开启了新的探索。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从踩过的坑里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我们开始小心谨慎却不失勇气,我们遇到了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想要做一辈子的dream work。冥冥之中,孩子成为了这一切的催化剂(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给我们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转折,而每一次的转折,我们都在走向更好。只是这一切,对家人来说很难理解与接受。


对于和家人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的分歧,丈夫做出的解释和努力比我多得多。我多数时候都不想去面对,作为一个十分敏感的人,我始终难以从母亲对我说:“你带给我的全是伤害”中释怀,而父亲也曾多次透露出孩子是一个“负担”。


当我成为了三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养育好一个孩子与经营好一个家的不易,但至少我和丈夫都在努力,每一天让一家人脸上都有笑容,反正我们现在的愿望就是这样。


孩子的笑容真是太治愈了❤️




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一直这样“惬意”地长大


到学期末,我陪老大参加学校的飞盘比赛,我的大肚子在人前再也藏不住,于是我收到了来自老大班级的第一份“新生”祝福。



这是班里心灵手巧的妈妈们亲手缝制的百家被,小卡片上写着:“有一种幸福是,不管未来怎样,都有我们一同走过。”拆开礼物的当天晚上,宝宝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身边,真是收到祝福而来的天使呀!





出院到家,我们开启了短暂的三口之家的生活。头一晚在医院已是疲惫不堪,我和丈夫几乎都彻夜未眠。为了大家能好好休息一下,我提议晚饭在我们常去的餐厅点外卖,但丈夫仍然坚持自己下厨煮一些清淡的食物。他说,我刚生完孩子,餐厅的食物太油腻,况且越是疲惫的时候,越是得吃上一口家里的饭菜才舒服。


这两日我体力恢复的不错,便和丈夫一起下厨,两个人趁着宝宝睡觉,在厨房一起忙活一顿简单的饭菜。我们暂时得以从这几年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在做饭这件日常的小事儿里又找回了一个“家”所带来的最温柔的力量。


我的相机突然坏了,只好先用手机记录


因为瞒住了所有人,也因为两个大孩子不在,我第一次有了一个清净的“月子”。每天简单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过得规律而自在。状态好的时候便一边守着宝宝睡觉,一边工作,累了就和宝宝一起休息。


有时候和宝宝一起贪睡起晚了,一边简单吃个早餐,一边吸奶。


白天我就在这里照看宝宝,配齐工作娱乐五件套,曾经无比嫌弃的沙发躺椅如今可真香!


从决定瞒着所有人悄悄生第三个孩子开始,我和丈夫终于一点点地建立起了真正属于我们这个“小家”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自己做出选择,自己承担责任,与孩子们一起安静而踏实地生活。


丈夫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心安。我也是。于是,宝宝有了自己的名字——安之。








这两日,我连着出门给宝宝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和上户口,丈夫留在家里照看宝宝。派出所的民警说,你这刚生产完一周怎么就自己出来办这些事情,应该让你丈夫来才是。我心想,他千好万好,唯独厘不清这些“繁琐”的程序和资料,让他办,我可是十万个不放心。况且,我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在家闷了一周,我正好借此机会出来透透气。


排队等候的都是爸爸们,唯独我一个妈妈


我骑着车穿行在街巷,来往于各个办事大厅之间。热热的风吹在脸上,细细的汗珠从额头冒出,我却感觉十分轻巧。手机里时不时传来丈夫发来的“前方线报”:“不用担心,宝宝还睡着呢”、“宝宝又困又饿,但还是很安静地等温奶”......



所有的办事员都惊讶于我刚生产完不久就像没事人一样出门,可我和丈夫之间的默契是,谁也不矫情,谁也不逞强,各自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一起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生活,得以平淡而踏实。





下个周末,丈夫打算把两个孩子接回来收收心,准备迎接开学。家里多了一个小宝宝的事情终于要瞒不住了。


老二常常看的一本绘本叫《我的弟弟是小狼》,小兔点点一家在家门口发现一只篮子,里面装着小狼宝宝,于是他们把小狼带回了家。孕期的时候,每次给孩子读这个故事,我就在心里默默谋划着,等宝宝出生,我也说是别人把宝宝装进篮子放在我们家门口的,不知道孩子们会作何反应。


这两天我常常做梦,梦到父母得知消息后温和而平静,他们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似的,如这夏日的夜晚般让人惊喜。



对于这件事,我反倒是期望有一天,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时候,我再诉诉衷肠。我的脑海里甚至已经有了一个画面:新年临近,父母来到成都和我们一起跨年,母亲在厨房包着饺子,父亲坐在客厅看着电视,我和丈夫带着孩子们布置着家里的“年味儿”。晚饭时,在暖黄的灯光下,我终于将自己多年的心声说了出来。母亲也许会流下眼泪,父亲或许只沉默不语,但当一家人举起酒杯说出那句“新年快乐!”时,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今天一大早丈夫便出发去接两个孩子了。


丈夫和孩子们的高铁是19点15分到站,从出站到回家大概需要半小时。我掐着点把小婴儿的晚觉安顿好,洗好水果,凉好白开水,正准备把洗澡水放好备着,门外便传来了老二呼喊妈妈的声音,不等丈夫开门,我火速冲向门口,一把将两个孩子拥入怀里,两个月没见,孩子们都长高了也壮实了不少。


洗完澡后两个孩子兴奋地玩了起来,不到一分钟,房间和客厅再一次堆满了各种玩具。这时,小婴儿的房间传来哼唧声。“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宝宝吧。”“哪里的小宝宝?”孩子们疑惑道。


我轻轻推开房间门,像展示宝藏一样,这是三个孩子第一次正式见面。


“妈妈,这是你生的小宝宝对吗?好可爱呀!”

“妈妈,我和外婆还有祖姥姥说好了,下一个暑假回去的时候再告诉她们你有没有生小宝宝!”


听到老大这样说,我心头一惊!“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外婆和祖姥姥问我你有没有生小宝宝呀。”我和丈夫面面相觑,难道被发现了?不应该呀。丈夫又问,“为什么外婆会问妈妈有没有生小宝宝呢?”“我和外婆说过妈妈的肚子圆鼓鼓的。”我转头对丈夫开玩笑地说,“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宣判'吧。”


不过,这层窗户纸至今未被捅破。我们没有主动说起,父母也没有主动过问,只是母亲会时不时在家庭群里有意无意地叮嘱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别“瞎折腾”,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


两个孩子回来没过多久,成都疫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开始进入全市静默期,而我们小区因为出现确诊病例而被封控,彼时,丈夫正在外地出差,家里只有我和孩子们。父母关注的重点一下子就转移到我们是否物资充足,孩子们在家里状态是否还好。家庭群里讨论的也全是冰箱囤菜日常和每日核酸检测实况,群聊的氛围终于不再是只想回复emoji的尴尬状态。





自从把老大和老二接回成都以后,我和丈夫每天像两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样,在工作、遛娃和家事之间转个不停。


正式转换为一家五口生活的第一天,孩子们的变化让我们惊叹。我们和孩子们之间就像是终于结束异地恋的情侣,在兴奋之余,彼此似乎都需要重新磨合。在经历了第一晚的“疯狂”之后,我和丈夫开始琢磨如何建立起新的家庭生活节奏。


尽管此前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整日周旋在三个孩子和琐事之间,有时还是会非常疲累。这种疲累是来自身体最自然的生理反应,也最不可抵挡。每当这时,我的脑海里会蹦出来一个声音说,“你不能喊累啊,不然父母知道了就会说,'都是你自己要找罪受'。”在潜意识里,我是没有喊累的权利的,这比身体的疲惫更让人喘不过气。丈夫劝慰我说,“放轻松,累了就让自己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别想太多。”除了揽下他能够做的事情,他也会准备我爱吃的甜品给我“打气”,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真正地关照自己。


社区医院的医生来看小婴儿,没想到他们用如此古早的方式给宝宝量身高,太有意思了!


一家五口的日子没过几天,丈夫就出差了,我开始了短暂的一拖三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没有了唯一的支撑和帮助,我反倒是士气满满地上了“战场”。


第一天早上,我起的格外早,就怕手忙脚乱。睡眼朦胧的时候看到窗帘外透进来一丝丝粉色微光,掀开一看,朝霞好美,瞬间被浪漫到,整个人突然精神起来,立马趴在窗边完完整整地看到光线一点点由暗变亮,粉色很快消散了,却足以让人元气满满。






小孩子总是长得特别快。刚出生的时候,医生把宝宝放在我的胸口skin to skin,我一直感叹道从未见过这样小的孩子。老大40周当日出生,是个小胖子,老二虽然也是在第38周出生,可是已在肚子里长得十分圆润,是个小肉球。老三却是小小的像一只幼猫。小小的头,小胳膊小手细细的腿,每次抱起来就像是抱着一个洋娃娃。



出生第二天,纤细的手指皱皱巴巴


出生第四天。我喜欢在喂完奶后把宝宝放在腿上,看着他“吃醉”的满足样子。


小小的身体日渐圆润起来,双下巴已然藏不住了

 

孕晚期的时候我摸着肚子和宝宝聊天,想象着他的模样。脑中闪过一个「365日」计划:从出生那日起每天给宝宝拍一张照片,一直拍到一岁。


记得老大两岁那年,我和丈夫做了一个家庭纪实实验,我们用相机和文字连续记录了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最后进行整理的时候,我和丈夫一致认为这一年是我们一家目前过得最充实丰盈的一年。那时还没有疫情,我们带着孩子有过诸多体验:那一年我们完成了新房的装修,还从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四口……那一年,也是老大暴风成长的一年。



好在我们选择了记录,才有那么多可以翻开的可爱的回忆。一个新的「365日」已开启,我依然怀着期待记录着。





宝宝这两日开始出现新生儿蜕皮,这是我第一次见。在出生就十分圆润饱满的老大和老二身上,我似乎没有见到过。



我很喜欢新生儿身上这些特有的痕迹,因为它们总是转瞬即逝,好像不记录下来,它就会变成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宝宝上嘴唇的白色小泡泡,是他努力吸奶想要快点长大而留下的。当他变得越来越熟练,这个小泡泡就会消失不见。


还有他像外星人似的泡泡眼,大概率在满月之后就看不到了,泡泡的眼底下可是藏着双眼皮呢。





平日我喜欢收拾和整理,虽然累,但很治愈。即便刚生完孩子,我也是每天都尽量让家里保持着整洁。地板、家具除尘擦洗一遍,厨房里沥水的餐具和厨具都擦干净收纳起来,脏衣篮里的衣服分类洗干净晾晒,晒好的衣物叠好放进衣柜,所有东西都归位摆好之后,忽然觉得浑身舒爽,来了精神!


中午宝宝睡醒后睁大眼睛到处瞧,每天吃了就睡,睡醒就吃的那个小婴儿终于开始和我们有了互动,也慢慢开始好奇周围的一切了吧。兴奋的时候他会不停地挥舞着小手,小脚也踹得老高,动作快的相机对焦都跟不上。安静的时候他会一直盯着有光的方向,漫长的人生要如何开始的答案,大概都藏在“光”里吧。



傍晚时分,夕阳照进厨房,很暖,煮晚饭因此变成了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撒在食物上的光,和食物一样让人感到安心和幸福。


这一天,我被治愈了很多次。




在生命的第一年,总是有太多的惊喜和意想不到。每一个变化既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们再也不会回到婴幼儿时期的天真无邪,童真童趣,但记录下来的时光至少可以提醒着我们,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像我们曾经那么努力地从一个小小的胚胎长成小孩,又从小孩变成大人。


长大后的我们不停地在「自我」与「世界」之间游走,渐渐地开始忘记最初的时候是如何发现「自我」与探索「世界」的。孩子的到来似乎唤醒了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最原始的认知,一切又开始变得生机盎然。



*以上内容节选自每日书“摄影主题班”写作





当按下快门变成一件轻松平常的事,每日书更想创造这样一个空间,有一个慢下来的机会,让喜爱摄影和视觉表达的人用文字记录下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理由,冲动,以及背后的故事。



阅读更多摄影班作品
我在深圳城中村,见证街巷小店的前世今生
摇滚现场摄影师的现场手记
这个月,17岁的我写自己如何在餐桌上寻找乡土 
带上孩子和两只狗边工作边旅行的夏天 




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和情绪10月每日书开始报名
点击了解往期每日书介绍
点击小程序报名




·    ·    ·    ·    ·




三明治特邀到约小亚,为大家开办一期难得的商业报道写作工坊。她将为对商业报道的运作模式和框架思维有兴趣的朋友,充分地介绍商业报道是什么,商业报道的方法论,以及具体实践建议。无论从事任何行业的朋友,相信从中都能有大量的收获。



·    ·    ·    ·    ·




三明治“555 Project”自2021年1月推出以来,在“在地”领域呈现了近两年上海街区发展的生态,并连接了很多在地的创作力量。现在,我们正推动555 Project走向全国,共创更多在地项目。由此,我们想到设立一个“555 Project在地创作”支持计划,给在地创造上有需要的朋友帮一把,截止时间9月12日




·    ·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