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想起:参与见证女同文化十余年互联网浪潮 | 三明治访谈

2015-06-16 阿少 中国三明治

这是中国三明治成立四年来发布的 1005故事


我们想报道的三明治人物包括:

• 曾经和正在做出创新改变的三明治

在各种压力中,计划做出改变的三明治

尝试失败,正在总结思考的三明治

身处于大众媒体平时不常注意到的领域和行业的三明治

地域不限、国籍不限,年龄通常在25-39岁之间


欢迎自荐和推荐受访者

(邮箱:webmaster@china30s.com)


最近“骄傲节”在上海举行,我们今天来看一位同志公益人的故事。从体制内,到国内著名的女同志网站创建人,到同志公益人,再到如今的创业者,陈想起这一路来做了很多事情。见证并参与了同志文化在互联网发展过程的她向三明治讲了她的故事。

文/阿少


陈想起(Echo)


同志网站“花开的地方”站长;


同志公益组织“上海女爱”创始人;


女性主义戏剧《阴DAO多云》制作人;


上海地铁拒绝性骚扰艺术行为《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发起人;


上海女性艺术咖啡空间rooms创始人;


半个咖啡师;


同志精彩生活的APP创始人……


与陈想起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4年11月第二届上海民间女性影展上,中国三明治参与支持了此次影展。作为影展的媒体组组长,陈想起贡献了极大的热情和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在上海乃至全国,“想起”这个昵称对许多同志特别是拉拉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同志公益人、活动策划人、IT资深从业者、咖啡师、创业者……一系列身份的叠加背后,却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知性女子,与她的对话,让我如沐春风。


辞去体制内


对陈想起来说,最初的起点是1998年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一年,中国的上网计算机不过74.7万台,上网用户数仅仅210万,在当时连红绿灯也没有的南方小城,陈想起是第一个去电信局开通互联网的女生。翌年即1999年,陈想起决定开一个网吧,尽管在此之前,她从未去过真正的网吧,只是从网络上了解到这一新鲜事物开始在大城市出现。这也是当地的第一家网吧。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发展风起云涌,对陈想起来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格局,通过互联网的资讯和结交网友,她对同志身份有了很好的认同,重新定义了她所追寻的生活。不久,她就辞去体制内的工作,前往女朋友生活的城市。


“花开的地方”


2001年,陈想起建立了国内著名的女同志网站——“花开的地方”。这是一个集结资讯、交友、聊天室、论坛为女同志提供资讯服务和精神依托的互动社区,2003年是“花开的地方”最鼎盛的时期,拥有6万多会员,每天新注册人数有300多人,每天保持同时在线人数100多人。2006年在著名的天涯社区上有人写了一篇关于当年女同志网站的分析,提到“花开网站”时她认为所有同类网站中最有规划性、最具发展性及富有创意性的一个网站:“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花开的地方’华人姐妹网,由一对les情侣创建,同时开创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女同网络电台;在网上开设了第一家LES商店,开创‘花开’品牌;第一个制作具有LES特色的宣传T恤;又精心打造‘花开三周年’纪念饰品;并在上海成立‘花开1088酒吧’,为广大女同网友在现实中也有自己的交流场地;更难得的是‘花开’网站多次参与并组织有关女同方面的公益活动,为了在社会上宣扬女性同性恋的真实健康形象作了积极的推进。”



2003年花开网站的页面



上海女爱


2005年的夏天,陈想起创立了她的第一个公益组织——上海女爱。上海女爱的豆瓣小站上写着这样的介绍:“上海女爱由女性志愿者自发成立于2005年,是上海目前唯一独立的专注于女同性恋议题的非营利公益组织。我们长期持续开拓拉拉社群内部的交流,以及在更广泛的公众活动中传播拉拉文化,促进自我认同和公众认识,倡导社会平等多元和谐,减少基于性和性倾向的歧视和偏见。”


女爱成立那天,陈想起和新老朋友在火锅店欢聚一堂,相谈甚欢。最初,她们开通了一个同志热线电话,那时候没有固定热线电话,只能用一个手机号码,在每周五的晚上由志愿者轮值接听热线,这个热线维持了两年左右。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女爱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不断增加,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志愿者培训、各类文化沙龙主题活动、参与大学同性恋公选课课程、开展骄傲活动、编撰口述历史书籍《她们的爱在说—上海会爱上女人的女人》、承办“拉拉影展-上海站”活动、拉拉电影沙龙、女爱书房、周年庆、女爱旅行、团体运动项目。


女爱的活动一般通过豆瓣、微博、QQ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有时会和多家同志组织发起联合活动。陈想起一直很重视与各地的交流联结, 曾多次受邀赴港台地区拜访相关的公益机构,参加相关议题的公益活动,收获颇丰。2012年4月29日,上海草莓音乐节上,她策划了一个互动活动,让代表LGBT的彩虹旗首次登上国内音乐节舞台,这也是国内音乐人、乐队首次在音乐节舞台上公开支持多元的爱。


上海女爱在上海草莓音乐节的互动


2012年6月,上海地铁发布了一条微博,告诫女生注意穿着以免受到性骚扰,引起了社会热议,想起惊讶地发现很多国人甚至包括女性都装着男权的脑袋,决定做点什么,打电话给好友同时也是国内著名女权心理咨询师“千千和风”,组织发起了一个拒绝公共空间性骚扰的行为艺术《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呼吁人们反对性骚扰,反对变相为性骚扰者开脱。通过两位持牌女孩的行为艺术引起地铁乘客的围观,受到很多现场观众特别是女生的赞同。


陈想起将活动照片发布到微博上后,瞬间引爆了线上线下的全民大讨论,连续一周占据了微博热门头条,各种@给想起的微博内容,每隔几分钟最少有几千条,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各种类型的平台如网站头条、视频网、报纸、电台,就连公车上的视频TV都播放了相关报道。关于性骚扰议题,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力、引发的互动性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人、社会学者都参与了评论和发声。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艺术行为的现场照片


与传统的公益组织不同的是,女爱并没有系统完整的组织架构,而是一直以活动项目带着人走,注重志愿者之间的交流,由志愿者群策群力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方式。这些志愿者的年龄总体偏年轻,在25岁左右,主要由学生和上班族构成,和其他类似组织一样流动性比较大,但能量相当强大。例如2013年女爱在创智天地剧场上演的原创女性话剧《阴DAO多云》,从剧本创作、宣传策划到演职人员都是上海的志愿者,出于对女性主题话剧的热爱而来,吸引了许多关注女性戏剧的观众,在300人的小剧场演出了三天,场场爆满。2014年,上海女爱接受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资助,完成了第一份《上海同志职场调研报告》,研究企业对同志员工的态度和同志的职场现状。


阴DAO多云定装照



转身,不是告别


2014年10月,苹果CEO蒂姆·库克公开出柜引发关注,这使他成为了商业领域最受关注的同性恋者。借着互联网“沸腾年代”到来的东风,同志人群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升,国际上同性恋群体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壮大,由此催生的“粉红经济”也逐渐浮出水面。见证并参与了互联网发展浪潮的陈想起,已经退居上海女爱的顾问角色,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决定将精力投入到时下最in的新角色:创业者,做一款最贴近同志生活的app。


她说:“目前市面上的十多款同志app产品主要是纯社交,功能应用也非常同质化。两年前我有这样的感觉,今天我仍然这么认为,除了约炮,我们还有非常丰富的需求。我们即将上线的app,是打造同志细分人群的精品生活平台,在基于生活和服务的平台里形成更广维度的社交关系。”


Q
A
&


三明治:最早做女同志网站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陈想起:我做“花开的地方”是2001年,当时我很喜欢网络,看到男同志的网站好多,女同志的网站就相对很少,对我来说不是那么完善和理想 ,我希望自己做一个不一样的东西。事实也证明我的网站从设计到规划和很多网站不一样。我们创造了同志网站的许多个第一,比如做过第一个女同志网络电台,设计制作了第一件女同志T恤和饰品。那时拥有全国各地的网友,也有很多论坛版主参与的网络管理团队,都是网友在工作之余共同维护的。



花开的产品


三明治:你的网站经营得很好,为什么会开始做现实的同志公益呢?
陈想起:我是2005年创立上海女爱的,之前玩了网络那么多年,花开的网友遍布全世界,但是见过面的网友很少,所以我想跳到现实中会更有趣,同时基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同志公益事业也有了最初心的向往,思考自己如何可以做得更多,公益是可以从影响一个人到影响更多人。


三明治:你从离开体制内,到公益人,再到创业者,角色的更替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陈想起:我觉得角色的更替对我自己的人生来讲是蛮有趣的。生命这么长,我喜欢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加进一些陌生的领域。就比如我并不是IT专业的,因为喜欢互联网,又发现并认同自己的身份后,就开始进入IT行业,又自己出钱出力制作女同志的网站,在运营的几年中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幸运之处是,做这个网站让我交到了许多朋友。与不同的人们交流不但开阔思维,也让我们互相感受到来自同志社群的凝聚力,很有力量感。当我的身份又切换成网站站长之外的同志公益人时,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社群在转,切换了形式和位置,自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非常妙的点在于,我就是一个喜欢“不一样”的人,我越来越愿意让一个人生,变化无常,这让我时时饱有激情。而经过这些历程,现在作为一个同志生活APP的创始人,我的合伙人觉得我身上带了太多公益的标签。我想得更多的是,不管身份和角色如何替换,很难与过去完全切断,我期望带着十五年的公益理念和视野,带着对这个细分社群的熟悉和理解,来创造一个同志的商业品牌。我想,这也是让我更有趣的未来。



2014上海女性影展闭幕式上的想起作为媒体组组长发言


三明治:你当初选择离开体制,远离家乡多年,和父母的观念会有冲突吗?
陈想起:我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很少,也不善于沟通,我从小也比较听话,会自然地向他们汇报我要做的事情,很少发生冲突,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开明,不如说是他们比较放任我。网络让我很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我是很开心的,没有什么纠结,而真正决定离开家时,最主要的动力是当时我要去女朋友所在的城市团聚。当时和父母说的理由是留在这里不开心,事实上我也的确不太喜欢当时那种日复一日的生活以及体制内的工作方式,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认为自己最幸运的地方,就是和父母不用很多的沟通也能被接受,虽然他们一开始会有些反对,但父母终究是希望我过得开心。所以关于和家庭之间的冲突,主要是他们始终会期望我成个家,或者回到日益年迈的他们身边。其实也不算什么冲突,这只是一个两代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而已。


三明治:你做这么多事情,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呢?


陈想起:我觉得自己是蛮感性的人,觉得做一件事情不必考虑过多复杂的得失。如果真的要说动力是什么,其实最大的动力真的只是:我想去做!现在的社会总是给人定义一些太现实太直观的指标,我不得不说,那些定义对我没有意义。我很羡慕有目标的人,但我没法给自己一个限制,常常喜欢跳出一个一个的常态,打破原有的格局。所有从心出发的路途,都值得冒险。有时回头细想,好象不知不觉的,原来我也做了好些迷人的事啊,至少打动过自己和一些人。我很庆幸是我选择了一条我想走的路,虽然遇到了很多折磨,但这是我喜欢的路,所以我可以承受这些痛苦,总是背水一战不留后路。有些朋友说我有点像堂吉诃德,追风车的人,带着梦想和一把剑就可以浪迹天涯的感觉。




三明治:什么事情会让你陷入低潮期?


陈想起:当我从事的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或者感情受挫的话会比较失落。感情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一直觉得如果有感情我去哪里都ok,但受到感情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有点迷茫。十年前,我从朋友那里得知一个花开的网友因为异地恋分手自杀了,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因为失恋而自杀,但随着时间和我自己的感情体验,我渐渐认识到确实有些人把感情看得很重,无力承受感情的重创,开始能够理解那些失恋自杀、失去信念的她们。有些朋友会觉得分手是理所应当承受的事,否则就是不坚强,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不能承受的一个点,感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受感情所困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因为他不能承受就指责他,换一个角度,还是要对人性有一个敬畏和包容。

三明治:能谈谈你理想中的爱情吗?


陈想起:我喜欢的女生类型一般比较温柔,和我聊得来的,能让人有信任感,有理性的魅力。虽然我从小就向往长久的爱情,不过我个人的感情经历还蛮曲折的。我理想的爱情是两个有感情的人长久在一起,不喜欢离别的痛苦,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感情是很难保持不变的,其间难免发生什么意外,也不是努力就能有结果,所以我现在对感情的想法就是不要强求,如果遇到了就在一起,往好的方面去努力。所谓好的方面就是我们两个人想要的方向,我会比较照顾另一半的想法,会尽量去满足她的愿望,比如结婚仪式或者移民甚至共同抚养孩子,不过我自己没有要孩子的打算,对我来说孩子不是必需的,但如果另一半特别喜欢孩子,我也会全心全意地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

三明治:很多同志会信教,你有什么宗教信仰吗?


陈想起:我知道身边有一些朋友有着不同的信仰,当然我觉得这本身与同志身份没有什么绝对的关联。更年轻的时候别人问起,我总是坚定的说我有信仰,是佛教。之后我认识了很多真正在修行朋友,就自觉自己还远远未到信奉的那个心境,也可能是修为不够,只能说我很喜欢佛教。佛教给我的感觉是很平静、平和,只要走进寺庙里的院子,整个人都会变得很沉静,那应该是我心里对信仰最深的感受。我家里的人原是不拜佛的,直到后来有个信佛的阿姨建议,这十年我家里也有了个佛龛,我父亲不念经也不吃斋,但会有每天上香习惯。而这种仪式感对我来说仿佛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是在年少植入心灵的感受根深蒂固,至今仍在。佛教也有相对更多的包容性,但也有些比如女信众也时常要面对一些基于性别不平等问题,包括修行中的女性僧人,在目前的环境下仍担受某些不平等的待遇。

名词解释

同志——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从此开始,在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


拉拉——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百合、蕾丝边(Lesbian),简称LES。女同性恋是指女性间对性与爱的欲望(a woman who is sexually attracted to other women)。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



三明治化妆工作坊第七期·杭州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欢迎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